文明破曉

第857章 援助甦聯(十四)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緋紅之月 本章︰第857章 援助甦聯(十四)

    “軟件與硬件竟然能夠分離到普通人都可以通過操作軟件完成工作的程度了麼?”吳有平感嘆道。

    何銳自信的答道︰“國家在電子產業上的投資那麼大,加上這麼多技術人員的努力,終于能夠達成這樣的標準。”

    雖然不懂得電子產業,吳有平卻懂得產業。在吳有平領導國務院的時期,計算機就被歸類在電子產業下。即便電子產業的利潤比較高,刨除利潤之外,何銳政府又將佔gdp1.5的資金投入到電子產業之中。在如此巨大的產業投資下,催生出了1個龐大的產業。

    這個龐大產業的產能,幫助中國軍隊在電子方面擁有了壓制歐美軍隊的優勢。還基于電子產業的優勢,建起了中國的作戰系統。從此,中國已經率先進入了戰爭體系對抗的階段。不僅中國擁有了這樣的優勢,連甦聯也能通過中國的援助,進入到戰爭體系對抗的新高度。

    吳有平當然知道電子產業對國家的巨大影響,他問何銳,“主席,你準備管經濟了?”

    “我不準備直接管理。不過我準備給接下來的產業布局把把關。”何銳沒有把話說的太死。

    但是在吳有平听來,這已經意味著何銳同意管經濟。這讓吳有平十分開心的笑道︰“呵呵,主席再回來管經濟,我就可以完全把挑子放下。”

    何銳卻搖搖頭,“我是希望讓潤石同志負責未來產業發展的制定。”

    吳有平有些不以為然,“主席,你也不能給潤石同志壓這麼大的責任。”

    何銳嘆道︰“有平,你是個非常純粹的同志。不過你放心,潤石同志比你想的更強!”

    吳有平只是嘆息1聲,卻沒有說什麼。何銳說的“純粹”,吳有平認為自己可擔當這個稱贊,因為吳有平決不接受自己成為1個因為私欲而影響國家的人。

    不過吳有平也很清楚,黨內不缺乏這種同志,卻沒有在數量上形成壓倒性多數。更多人還是在各種程度上受到了私欲的影響。

    當下的中國作為世界主要大國,中國的領導人天然就擁有巨大的權力。未來的中國則是世界領袖,是真正的天朝上國,未來中國領導人能夠擁有的權力之大,連何銳都沒能親自體會過。而當下何銳所認同的接班人李潤石將自然而然的擁有那樣巨大的權力,面對前所未有的權力誘惑,很多人有著自己的想法。

    既然這個問題沒辦法談,吳有平索性岔開話題,“主席,甦聯擁有了空軍作戰系統,對面的德國會不會在短期內擁有同等水平的作戰系統。畢竟,德國的軍事技術水平超過甦聯太多。”

    何銳搖搖頭,“就我們所知道的情報,德國連自己的電子管計算機都沒能搞出來。缺乏硬件的支撐,德國肯定搞不出等同于甦聯的空戰系統。”

    何銳的判斷是正確的。因為甦聯向中國要了10套能夠指揮1000架戰斗機的系統。這還是因為甦聯方面認為自己擁有快速國產化中國作戰系統以及電子計算機的能力,所以只購買了能夠指揮1萬架戰斗機規模的指揮系統。

    自從這套系統運行後,甦聯空軍的損失出現明顯下降的趨勢。但是在甦聯空軍司令部內卻沒人討論此事,因為總參謀部的目標是通過1次強大的反攻,給與德軍沉重打擊。作戰開始前,部隊就已經有了承受巨大損失的心理準備。

    原本朱可夫是計劃對孤軍深入的德國第21裝甲軍發動進攻,卻沒想到德國第21裝甲軍跑的如此之快,讓圍殲計劃落空。但甦聯紅軍的反攻卻不能停止,既然德軍從伏爾加河東岸撤離,紅軍就沿著伏爾加河東南1路南下,全力恢復與巴庫油田的聯系。

    德軍並沒有因為伏爾加河以東出現甦聯軍隊而渡過伏爾加河,相反,賴歇瑙元帥非常樂見這樣的局面。因為紅軍越是往南部調集部隊,就意味著作為甦聯鐵路樞紐的莫斯科地區必須抽調兵力。莫斯科地區的防御部隊越少,就意味著德軍進攻莫斯科所需的兵力越少。

    紅軍總參謀部也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所以當甦聯紅軍沿著伏爾加河東岸進行了要點防御後,頂住了克里姆林宮的壓力,並沒有立刻組織反攻。

    10月20日上午起了北風,陰雲隨即布滿天空。過了中午,天空中開始飄下來細密的雨絲。也就是從10月20日開始,甦德戰爭的整條戰線上的雨就幾乎沒有停止過。

    頭兩天,甦德兩軍還能在雨中繼續作戰。不停歇的雨下到第3天,松軟的土地吸飽了雨水後,很多土地已經更加濕軟,原本可以輕松行動的坦克履帶經過原野的時候就陷入其中。

    秋雨依舊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隨著1陣陣的北風吹過,雨水從天空中翻滾著的陰雲中不斷下落,讓地面越來越濕滑,越來越泥濘。

    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德軍的進攻速度越來越慢。而行動緩慢還不是最糟糕的,由于德軍並不依托鐵路線發動進攻,所以德軍的後勤供應遭到了嚴重挑戰。

    有著寬大履帶的坦克尚且會陷入泥濘,負責運輸物資的卡車更是如此。此時,甦聯紅軍的坦克部隊都在車輛後面攜帶了木料。這些木料基本是十幾厘米粗的圓木,當甦聯坦克陷入泥濘後,就會將圓木鋪設在履帶下,幫助在泥漿中打滑的履帶能夠壓著這些圓木從泥地中開出來。而德國裝甲部隊最初並沒有掌握這樣的經驗,所以在前線接連遭到了甦聯紅軍坦克部隊的反擊。

    雖然德軍佔據了空軍優勢,可以使用斯圖卡俯沖轟炸機擊毀在泥濘土地上沒辦法快速行駛的甦聯坦克。但是在斯圖卡俯沖轟炸機發動進攻前,甦聯坦克依舊有時間對行動更加不便的德國坦克發動進攻。

    秋季的泥濘期時間並不長,也就是1個多月。只是絕大多數德國軍隊官兵都是人生第1次見識到在近百萬平方公里的泥濘土地。不管是往任何方向,只要在甦聯的土地上,城市之外都是可怕的泥濘,而且這些泥濘每1天都在蓄積更多水分,變得更加濕滑。

    以往20年,甦聯政府每到這個季節都會感覺頭痛。然而歷史上第1次,甦聯政府感覺到這場秋雨彌足珍貴。此時無需甦聯紅軍浴血奮戰,僅僅是氣候就已經讓德軍的進攻變弱了。10月下旬的秋雨到11月下旬上凍前,都可以給甦聯紅軍贏得足夠的時間。

    朱可夫領導的紅軍總參謀部內,大量關于德軍行動的情報匯總起來。甦聯紅軍總參謀部經過1系列的分析,確定了德軍此時根本沒有構築防御陣地的行動。不僅如此,德軍對于攻克的甦軍防線也沒有進行加固與維修。

    .

    雖然當下甦聯紅軍依舊被德國壓著打,但是甦聯紅軍總參謀部已經開始根據情況制定了1次全面大反攻。這次計劃中的大反攻,是以彼得堡與莫斯科為中心展開,做好了反攻距離超過300公里的大反攻。

    如果德軍現在開始構築陣地,在甦聯紅軍大反攻開始後,德軍可以撤入預先準備好的防線,從而對甦聯紅軍發動猛烈的反擊。既然確定德軍沒有開始修築防御體系,再等半個月,德軍就再沒有修建防線的任何可能。

    確定了這些之後的朱可夫下令,甦聯紅軍開始全面調動,為接下來的上凍期戰斗做準備。如果德軍沒有破壞中亞線,大量中亞地區的裝備能夠通過鐵路運抵莫斯科。隆美爾破壞了中亞線後,甦聯紅軍只能繞1條遠路。

    原本莫斯科並不直接與西伯利亞大鐵路直接連接,但是這些年中甦貿易發展迅猛,莫斯科不得不開始勘測地質條件,準備修建1條從莫斯科連接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鐵路。到戰爭爆發前,這條支線已經完成了勘測與設計,並且完成了前期工程,這部分實際建設佔整體鐵路建設38的比例。

    戰爭爆發後,甦聯準備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新復線,順道也將這條支線給修了起來。由于中甦的安全互信,甦聯在遠東只留下了1個師的部隊。不僅軍事上的大調動,斯大林下令將西伯利亞監獄中年齡不大,身體還行的犯人都拉來修鐵路。硬是在10月27日將莫斯科連接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支線修通。所以新的裝備能夠從西伯利亞大鐵路北上,又沿著直線向南抵達莫斯科。

    第1批抵達的裝備都使用了大量新技術,尤其是t34坦克上使用了大量新技術與新設備。此次升級的很大1部分技術都是甦聯原本就具備了1部分,由中國技術人員幫助甦聯技術人員將原本還不成熟的技術完成後投入了使用。

    便是如此,抽空參觀了裝備的斯大林依舊感到了些訝異。這些坦克首次應用了旋風式發動機空氣濾清器,這種空氣濾清器是從中國引進的,與中國的59式坦克使用的空氣濾清器是相同的型號。

    這種設備安裝在坦克內部,斯大林看不到,也就沒在意。令斯大林在意的是t34坦克的炮塔外形發生了不小變化。除了坦克炮塔外形之外,圓筒形附加油箱相當搶眼,是這1型號的t34最顯著的外部特征。

    箱型附加油箱容積為40升,通常加裝2個,可多攜帶80升燃料。圓筒形附加油箱容量50升,通常加裝3個,理論上可多攜帶150升燃料。不過實際使用中,其中1個圓筒形附加油箱通常被用來攜帶額外的潤滑油,所以圓筒形油箱1般只是將車輛載油量增加了100升。

    至于新型6邊形炮塔,就更有來頭。斯大林耐著性子听著介紹。甦聯的生產研發模式往往是分組進行,每1組都不知道其他研發組的存在。從商業角度來說,這是極為不合算的做法。但是從軍事技術安全角度來看,就完全沒問題。

    戰爭時期各地都不安全,如果每1組研發團隊都互相合作,1旦有核心團隊遭到巨大人員損失,研發立刻就會被迫停頓,至少也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各個團隊獨立研發,就能有效避免這些問題。如果1共有6個團隊分別獨立研發,即便其中5個團隊出了問題,只要有1個團隊能夠完成全部研發,就不會耽誤整體裝備研發進度。

    當然,甦聯人設想的都是極端情況。實際上甦聯各個研發團隊都存活的很好,就以甦聯t34坦克的新型6邊形炮塔為例,多個研發企業與團隊按照甦聯的制度搞了起來。由納布托夫斯基設計的6邊形炮塔,按制造廠家的工藝和技術的差別,主要分成3種類型︰1種是沖壓式,2種是鑄造式。細部區別包括所謂“硬邊型”和“軟邊型”,以及至少其他5種工藝上的區別。

    有的廠家生產的“硬邊”6邊形炮塔由多達10個部件構成,其中炮塔座圈部分就包含7個部件。其他廠家生產的“軟邊”炮塔只有2個部件——即炮塔本體和炮塔座圈。在上述兩種情況中,炮塔頂裝甲板都是焊接在炮塔側壁頂部的獨立構件。

    部件最多的6邊形炮塔可能最初出現在183廠。由于缺乏設備,烏拉爾重型機械制造廠生產6邊形炮塔的工作從1開始就踫到了問題,p.p.馬利亞羅夫p.p.ayarov)被迫設計出1套更為復雜的工藝流程,把炮塔分成幾個部件分別制造再組合成型。“硬邊式”炮塔具體分為2種,其本體均由3個部件構成。其中1種包括炮塔上部、炮塔下部和尾艙底板3個部件;另1種則包括了炮塔前部、炮塔後部和尾艙底板。隨著工藝難題得到突破,采用分件組合結構的“硬邊式”炮塔最終被整體鑄造炮塔完全取代。

    斯大林覺得向他做匯報的這人有些居心不良,貌似有攻擊甦聯研發制度的嫌疑。不過此時斯大林也知道甦聯沒辦法承擔起這麼巨大的研發團隊的支出,所以就裝作沒注意到這些看法。

    此時,已經介紹到最後1款6邊形炮塔。這款炮塔是由烏拉爾重型機械制造廠研發,由于鑄造結構6邊形炮塔生產中的工藝難題太多,烏拉爾重型機械制造廠索性拋棄了搞工藝堆砌的路線,選擇了最難也是最簡單的路線。也就是1力降十會的路線。

    這種6邊形炮塔采取沖壓結構生產出6邊形炮塔的基礎形狀,在基礎形狀搭配的其他部分繼續采取鑄造模式,與沖壓結構部分同步生產。這種炮塔的上半部分以45毫米厚的裝甲板制成,原本計劃用瓦柳謝夫varyushev)和阿爾謝尼耶夫arsenyev)設計的5000噸水壓機整體壓制成型,然後與鑄造的炮塔基座部分拼焊成炮塔本體構件。

    這本就是非常出色的技術,然而此時的甦聯得到了中國方面的技術援助。中國工程師們幫助甦聯方面將水壓機改成了油壓機,由于甦聯兩位優秀工程師在生產5000噸水壓機的時候也有不少其他備件,中國工程師們充分利用了這些備件,又與甦聯工程師們1起生產出了5000噸油壓機的主要部分,硬是多攢出了兩台5000噸油壓機。

    斯大林听了介紹之後,心情有點復雜。中國方面十分克制的行動的確讓斯大林比較安心,不過甦聯工程師與中國工程師之間的技術差距,讓斯大林感覺非常不安。

    不過這些事情倒也不怎麼重要,畢竟甦聯新技術開發成功,並且能夠以之前至少3倍的速度生產坦克炮塔。

    參觀完了這些t34坦克後,斯大林回到克里姆林宮,立刻向基洛夫詢問,甦聯與中國的油料供應。基洛夫很快就給了斯大林這方面的報告。

    中國本土原油產量大概是6千萬噸。之所以何銳政府在戰前拼命完成這樣的產量,是因為何銳政府通過數據統計,得出了6千萬噸原油可以滿足中國在戰爭期間的基本需求的結論。所以何銳政府制定了1941年國產原油6000萬噸的計劃,並且順利完成。

    根據中國公布的統計數據,中國現階段需要靠自產以及進口總計1.5億噸原油,才能徹底滿足中國現階段的需求。斯大林看到這里,心中很是不高興。1般來說,這樣重要的數據在公布前總得有各種調整。

    何銳政府偏偏不這麼做,從1924年開始,中國政府所公布的數據都相當精準,至少相當的誠實。看著中國的數據,斯大林很是羨慕。1942年,甦聯的石油產量高達3500萬噸。但這是建立在甦聯有巴庫油田的基礎之上。中國雖然也有大型油田,但是儲量與產量明顯沒有甦聯多。

    斯大林覺得,如果中國有類似巴庫油田這樣的大型油田,產量只怕會超過2億噸,達到了美國的石油生產水平。

    而接下來的數據讓斯大林心情變得很糟糕。中國在1942年,已經從東南亞地區的數個油田獲得了2100萬噸的石油供應。又從阿拉伯半島以及伊朗獲取了2900萬噸石油的供應。

    這5000萬噸的石油雖然沒能讓中國需求得到完全滿足,但是解決了大問題。更令斯大林不快的是,中國的航運能力已經有了運輸5000萬噸石油的能力,這件事本身就太過于不現實。

    如果讓中國這麼干下去,中國完全有能力通過進口石油,滿足1個7億人口大國的石油需求。這種事情听著就感覺不對頭,非常不對頭!

    .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文明破曉》,方便以後閱讀文明破曉第857章 援助甦聯(十四)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文明破曉第857章 援助甦聯(十四)並對文明破曉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