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曉

第761章 誰是黃雀(十一)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緋紅之月 本章︰第761章 誰是黃雀(十一)

    獲得做事比較粗暴的評語,在俄羅斯並非屬于惡評。貝利亞很清楚,斯大林在很多時候表現出的高壓粗暴態度是裝出來的,真正讓斯大林不接受的是那種“不純粹”的人。

    無視了斯大林的不快以及呵斥,等斯大林呵斥完後開始詢問“你的理由何在?”

    貝利亞答道︰“總書記,克格勃最近的情報調查中基本確定,戰爭爆發到現在的階段,芬蘭的民族主義情緒在最近達到了極高水平。這種情緒並非針對甦聯或者同盟國,而是針對所有想進入芬蘭的國家。不管是哪個國家進入芬蘭,都會遭到芬蘭激烈的反抗。”

    斯大林眉頭微皺。這種情況不是什麼秘密,斯大林通過其他情報渠道得到了同樣的消息。這種反抗的情緒並非只是芬蘭所獨有,所有小國都是如此。而芬蘭這個國家非常小,總人口只有370萬,還沒有現在甦聯紅軍的數量多。

    “你的理由只是因為會我軍在解放芬蘭的時候遭到激烈的反抗麼?”斯大林問。

    貝利亞答道︰“總書記,芬蘭已經得到了德國的各種安全承諾。據說一部分芬蘭軍人在德國接受了訓練,芬蘭的反抗將或許將極為激烈。”

    听到這里,基洛夫的眉頭微皺。芬蘭國土面積倒是不小,有33.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00干米,有幾個良港。但這麼大的面積也讓芬蘭的防御十分困難,根據甦聯獲得的情報,芬蘭如果進行全國總動員,其兵力也不會超過15萬,坦克等裝備數量很少,甦聯紅軍想怎麼突破就怎麼突破。

    基洛夫不得不問道︰“貝利亞同志,您是不是得到了什麼消息?”

    貝利亞答道︰“基洛夫同志,好幾個紅軍對外交流的報告中都顯示,中國國防軍在軍事交流中認為,芬蘭可以采用全面游擊戰的模式與甦聯戰斗。只要芬蘭能夠得到來自海上的援助,他們就可以戰斗下去。而紅軍則不得不在芬蘭全國進行一場追擊戰,需要建設針對芬蘭370萬人口的大量戰俘營。”

    基洛夫听貝利亞這麼講,總算是明白貝利亞為什麼反對解放芬蘭的計劃。在貝利亞的判斷中,芬蘭絕不會如同波羅的海三國那樣投降,而是會戰斗到底。這樣的話,芬蘭33.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就提供了全面游擊戰的空間。

    雖然基洛夫認為芬蘭人會進行比較激烈的反抗,可基洛夫不認為芬蘭會做到全國都進行游擊戰的程度。原本基洛夫覺得貝利亞選擇了比較溫和的態度,現在他又覺得貝利亞提出建設針對370萬芬蘭人的戰俘營,是非常激烈的看法。

    斯大林此時想到的不是芬蘭,而是波蘭。1939年,納粹德國對波蘭發動閃擊戰,佔領波蘭西部地區。甦聯隨即從東部入侵波蘭,佔領寇松線以東的全部波蘭領土,俘虜約25萬名波蘭軍隊官兵。

    甦聯隨後將波蘭官兵分別關押在一些新建的戰俘營。很快,甦聯政府就認為波蘭戰俘是一個大包袱︰一方面,甦聯在緊張的備戰中為其要消耗寶貴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波蘭戰俘可能隨時反抗甦軍的監禁,遂決定先處理掉波蘭戰俘中的軍官。除掉了軍官,其余的士兵就會處于群龍無首的境地。

    先是“甦聯有關方面”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從肉體上將他們消滅掉。1940年3月5日,甦聯內務人民委員內務部長)貝利亞專門就對2萬余名以波蘭軍官為主的戰俘和犯人實施槍決一事寫出報告上交斯大林和聯共布)中央審批,隨即獲得批準。

    如果這事是貝利亞一個人突發奇想,報告肯定不可能立刻獲得批準。這事是上層有了默契後,再由貝利亞這個負責人提出處決計劃。

    現在貝利亞提出了針對370萬芬蘭人的戰俘營問題,以斯大林對貝利亞的了解,他認為貝利亞不想對整個芬蘭民眾進行大規模處決。斯大林自己也沒有考慮過對芬蘭全體國民進行大屠殺的打算。

    但是局面如果真變成貝利亞判斷的那種局面,斯大林倒是沒有更多的選擇。雖然不至于處決全部370萬芬蘭人,但是處決幾十萬人是必然的。而且剩余的芬蘭人也得送去西伯利亞去。

    斯大林並非沒有干過同樣的事情,在高加索地區就對不少當地叛亂勢力進行了圍剿後,將剩余的當地人口強行遷移去中亞或者西伯利亞。

    點上煙斗,斯大林沉思起來。現階段的世界局勢十分緊張,甦聯因為巧妙地中立態度,歐美集團都改變了表面上敵視甦聯的政策,開始試圖將甦聯拉進同盟國陣營。這使得甦聯獲得了超然的地位。

    同盟國並沒有采取傳統的先給與大量好處的手段,他們只是做出了各種包山包海的承諾,但是這些承諾必須是在甦聯加入同盟國之後才會兌現。這讓斯大林對同盟國很不滿。

    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次解放芬蘭的軍事行動倒是能夠證明同盟國對甦聯的態度。如果同盟國最終接受了甦聯解放整個芬蘭,將芬蘭變成甦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那就證明同盟國在甦聯面前徒具其表,事實上並不敢對甦聯如何。甦聯就可以考慮執行解放東歐乃至中歐的計劃……但是同盟國如果因為芬蘭而與甦聯進行戰爭,那該如何?

    斯大林原本對于貝利亞反對解放甦聯而感到不快,經過對戰略的考慮後又認為貝利亞的看法非常穩重。如果同盟國在與中國的戰爭中居于劣勢,就意味著甦聯獲得了行動的自由。那時候芬蘭反倒不再重要,對甦聯來說,更有價值的無疑是東歐與中歐。而且同盟國一旦戰敗,芬蘭就注定重回甦聯的懷抱,現在的甦聯倒是沒有必要那麼急。

    想清楚了戰略順序,斯大林這才問貝利亞,“當下歐洲各國對于左翼的鎮壓情況如何?”

    貝利亞立刻回答了這個其實非常嚴重的問題。歐洲各國共產黨中,德共曾經是第一大黨。現在德國國內的德共成員已經基本只存在于監獄和集中營里。大量德共成員逃到了甦聯,一部分逃到了歐洲,少部分逃到中國。歐洲已經法西斯化的國家中,各國共產黨都遭到了殘酷的打擊,其成員的命運與德共差不多。

    由于亞洲同盟打出了“推翻四座大山”的旗號,歐美各國左翼是共產黨,但是在反對四座大山方面的態度與中國比較接近。在歐洲組建起針對中國的同盟國之後,各國的左翼遭到了全面打擊,大量左翼人士被捕入獄。有左翼思想的歐美民眾噤若寒蟬,根本不敢再發表此類言論。

    听著貝利亞的介紹,基洛夫委員神色凝重起來。等貝利亞講述完畢,基洛夫微微皺起眉頭,思索著什麼。

    “基洛夫同志,你怎麼看此事?”斯大林對于基洛夫的態度有些在意。

    基洛夫趕緊答道︰“總書記,中國已經開始組建世界人民解放軍。我正在考慮,何銳是否已經料到了歐美國家的反應?”

    斯大林很認同基洛夫的視角,因為他也注意到了這點。歐美以前之所以強大,主張維護社會公平公正的左翼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現在歐美對左翼的打擊,使得其社會內部出現了巨大的分裂。這是在削弱歐美國家的力量。

    不過斯大林卻嘲諷道︰“所謂的左翼,歷史上轉為右翼的速度從來都很快。”這並非斯大林污人清白,他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而已。

    巴黎公社革命失敗以後,第二次科技、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隨著國際工人運動的高漲、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和各國工人政黨的建立,各國工人階級要求加強國際聯系和團結的願望日益迫切。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者于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國際工人代表大會,通過了《國際勞工立法》草案和關于《慶祝“五一節”的決議》,這次會議被公認為是第二國際的成立大會。

    隨著國際形勢更趨緊張,世界大戰頗有一觸即發之勢。1912年11月,第二國際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非常代表大會,專門討論反對戰爭威脅問題,一致通過了題名為《國際局勢和反對戰爭的統一行動》的宣言,嚴厲譴責了德、英、法、俄等帝國主義國家的擴軍備戰活動,號召各國人民采用一切手段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二國際的大多數社會民主黨在右派和中派的控制下,背叛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站在本國資產階級政府一邊,支持帝國主義戰爭,使第二國際分裂成為互相廝殺的社會沙文主義的政黨。第二國際已經破產。

    對于斯大林的看法,基洛夫與貝利亞都表示了贊同。貝利亞雖然口頭贊同,心里面卻覺得局面已經發生了變化。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狗咬狗的戰爭,對照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來看,的確是“春秋無義戰”。

    但是現在的情況已經不同,除了出現甦聯這個強大的共產主義國家之外,也出現了中國這個強大的左翼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大量不肯再打帝國主義戰爭的左翼人士要麼逃到甦聯,要麼逃到中國。要麼留在本國內,為甦聯提供情報信息,希望甦聯能夠終結帝國主義戰爭。這讓甦聯情報部門擁有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海外情報來源。

    對比甦聯得到的巨大情報收益,貝利亞認為中國也肯定得到了非常多的歐美情報來源。中國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情報提升贏得戰爭的幾率。

    三人談到這里,斯大林結束了會面。他此時已經解決了關于甦聯戰略方面的一個內心困惑,即便談不上念頭通達,至少也不再是模模糊糊。送走了基洛夫與貝利亞之後,斯大林再次考慮起甦聯的世界戰略,發現甦聯的世界戰略之所以存在很大的問題,非常可能是因為甦聯下意識的認為歐洲是世界中心。以甦聯的實力,想解放整個歐洲大陸,成為主導歐洲大陸的力量,也不是當下的甦聯可以輕松確定的目標。

    現實中,隨著美國的強大,甦聯也不得不認為環大西洋經濟圈是世界中心。甦聯的實力根本不足以成為環北大西洋經濟圈的主導者。

    就這樣的實現情況,甦聯肯定無法制定出甦聯主導的世界秩序。然而甦聯是世界頂尖列強,甦聯無法承認自己只是一個地區大國。在很多討論的時候,就難免因為無能實事求是,下意識的走上了“主導歐洲就能主導世界”的窠臼。而且甦聯此時還有一個沒想到的情況,那就是甦聯作為共產主義燈塔的形象加成。

    這個世界上的人民都希望得到解放,獲得真正的民主。不管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如何打擊左翼力量,左翼思想都存在于每一個人心中。甦聯就成了寄托這種思想的載體。所以甦聯就意外的成為了思想層面的世界中心。這反倒滿足了甦聯成為世界中心的感受,讓甦聯感覺自己在某個程度上成為了世界中心。

    美國與中國本就不是歐洲國家,兩國從一開始就跳出了地區中心論的桎梏。反倒可以從整個世界的角度考慮,反倒更容易制定出可靠的世界秩序思路。

    想到這里,斯大林思路上再沒有任何限制。認清了這些的斯大林心里面酸酸的,因為斯大林真的不滿足于甦聯只是一個地區強國,或者歐洲霸權的最終地位。冷漠的現實讓斯大林感覺到了一種無力。斯大林非常討厭這樣的無力感!

    看著世界地圖上遠比甦聯更巨大的世界,斯大林思考起甦聯主導的世界秩序到底該是什麼樣的。

    看到《論世界未來》的不僅僅有甦聯,全世界工業國領導層很快都看到了這篇文章。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心情在看完《論世界未來》後變得很糟糕,丘吉爾肥胖的身體陷在座椅里,雪茄的味道彌漫在首相辦公室內。

    丘吉爾懂得世界秩序,所以丘吉爾很清楚何銳的文章並沒有夸大其詞。雖然何銳沒有寫明,但是從戰略上講,中國正在挖大英帝國的根基。4億多人口的印度是英國巨大的市場,為4干多萬人口英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與大量稅收。4億多人的印度同樣是英國取之不竭的兵源地。

    英國鎮壓其他殖民地的時候,會大量使用印度軍隊。由于殖民地當地叛亂者的戰斗力不足,印度軍隊足以對付。所以英國軍隊的工作就是打最具有技術含量的戰役,並且碾壓了成規模的殖民地叛亂者,獲得了一次次的大勝。而印度殖民地軍隊則承受著實際上傷亡很大的治安戰之類的損失。

    現在中國看似沒有風卷殘雲般的征服印度,但是印度的孟加拉地區、錫克人地區、北部穆斯林地區,南部的泰米爾地區,以及東部的德干高原地區,這些有著傳統獨立國家歷史的地區紛紛出現了大量宣布獨立的政府。

    最令丘吉爾警惕的是德干高原地區的獨立。這里原本是卡卡提亞王朝的地盤,這個地區是古印度人的後裔,是由一群出身于“不可轉生”的首陀羅階層吠陀經時代以首陀羅為四大種姓最低階層,毫無宗教特權,也不能靈魂參與輪回)的農民武士建立的,而且這些人不僅曾自豪地“夸耀”自己的首陀羅身份,還力圖建立一個階層流通而有活力的新型印度地方王國。

    在丘吉爾看來,印度德干高原的安得拉邦地區的獨立,對于印度的沖擊其實最大的。因為賤民們一旦尋求獨立,對于印度教來說,是一場真正的階級斗爭。階級斗爭無疑強化了印度國內的動蕩,會導致印度地區徹底碎片化。

    不管英國政府如何宣傳中國正在建立中國的世界殖民體系,丘吉爾已經基本能夠確定,中國是真的不想擴張殖民地,並且致力于解放全球殖民地。而英國現在需要的是集結更大的力量來維持英國的地位。

    中國將印度碎片化後,即便中國離開印度,讓英國殺回去。英國為了重新統一印度,就需要消耗巨大的資源,承受可怕的損失。英國的世界帝國在當下就已經被毀滅了。

    想到這里,丘吉爾心急如焚。卻無可奈何。.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文明破曉》,方便以後閱讀文明破曉第761章 誰是黃雀(十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文明破曉第761章 誰是黃雀(十一)並對文明破曉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