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皇太極被押回漢京接受審判之後,北海艦隊和黃海艦隊前往瀨戶內海。
北海艦隊和魏州島分艦隊在大阪沿岸登陸,豐臣氏開門納降,被遷移到遼東接受管制。
琳派遣第九軍和智仁的倭軍共二十萬,掃清京都周圍的各方勢力,圍困住京都王城。
六月初三,偽倭王政仁宣布投降,去倭王的王號,攜全體親眷前往遼東為他準備好的村莊定居。
六月初六,倭王智仁回歸,在京都宣布倭國一統,結束了自鐮倉時代以來,倭國上千年的分裂和戰亂局面。
倭王智仁在京都宣布詔令,以王室德寡、無力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為理由,宣布將倭國托管于宗主國華夏帝國。
之後倭國將會進入一段時間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倭國內閣將會與政務院聯合組成新的內閣,管理倭國事務。
等待時機成熟,倭國內閣將並入大華政務院,成為大華政務院的一部分,所有政令將會與大華保持一致。
等到詔書宣布完之後,智仁本來還想著百姓會有一些抵觸情緒,他也可以借機和大華談一些有利條件。
誰知道百姓根本沒任何反應,倒是見到這樣的安排,歡欣鼓舞,有些地方甚至舉行了慶祝活動。
智仁苦笑,看來他們王室在百姓心中的早已沒什麼威信了,這次之後倭國恐怕再也不屬于他了。
好在大華皇帝對他也算是照顧,依然讓他保留倭王的位子,而且可以在一定時期內世襲。
只不過全家人都要遷到遼東去,估計等他兒子那一代,倭國的子民就忘記有倭王存在了。
智仁帶著全家人,包括他的貼身侍者,在倭國呆了半個月將事情幫助新內閣搞定。
就乘船前往了遼東,正式入駐他的明德王府,從此深居簡出的呆著去了。
最多也就是無事的時候,去拜訪一下鄭毅這位皇爺,聊兩句閑話家常。
實在無聊的時候就造人,別看智仁已經年近五十,這幾年倒是弄出十來個孩子。
在之後智仁出資在中京城外買下一塊地,建了一座報恩寺,將明德王的爵位傳給了兒子,自己到報恩寺出家了。
十幾年後,報恩寺弘智法師名滿天下,被尊為北地禪宗第一人,其所作所為受到無數百姓的擁戴和信任。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如今的智仁還在琢磨著如何在中京低調行事,省得哪天得罪人腦袋被摘走。
李琿倒是比智仁看得開,柳氏和兒子被送到歸義王府,這家伙重新與柳氏開始培養感情,兩口子關系處的還不錯。
幾十位嬪妃,沒有了那些背後的世家,對于他這個歸義王也是千依百順,李琿就過上了沒羞沒臊的生活。
至于被審判後的那些原李朝重臣,各派的領袖,全都在公布罪名之後,分別給與了相應地處理。
李爾瞻等人與其家族成員、派系骨干分子全都喂了花生米,李朝那邊需要有人死來平息眾怒。
那些跟隨者,罪過不算大的,包括那些骨干分子的親屬家人,全都被打包運到了北海府開墾。
北海府在北海(貝加爾湖)北方的大片土地,地廣人稀、氣候惡劣,正好讓他們去出把力氣。
李�一系中,李�下面的骨干韓浚謙等人,論其罪名分別治罪,其家屬移居外東北墾荒。
在這里不得不提一句,李�那位正妻韓氏,也就是後世的仁烈大妃,竟然嫁給了王昆山。
讓所有人都差點將眼楮掉在地上,王昆山這家伙是怎麼和韓氏勾搭到一起的?
後來鄭毅經過詢問才知道,當初王昆山入咸鏡北道的時候,與韓氏有過一面之緣。
兩人雖然沒發生什麼,但也頗為的投緣,可惜韓氏很快就被嫁給了李�。
如今李�已死,她也算是自由之身了,王昆山就迫不及待的再續前緣。
甚至為了韓氏,還打算將原本納入府中的女子遣散。
被韓氏阻止之後才算是沒有鬧出笑話來。
至于皇太極、何和禮,及他手下的一批罪大惡極智人。
在漢京審判之後被凌遲處死,李朝百姓分食其肉,連骨頭都砸成碎末了。
可見李朝百姓對皇太極有多麼的恨,建州一系終于是徹底覆滅了。
歷史也從這里發生巨大的轉折,未來的華夏民族將走出一條新路。
李朝和倭國的事務算是定了下來,鄭毅可以少操一份心了。
在這一年中其實他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明國,並沒太多關注李朝和倭國的事情。
萬歷四十五年,對于關內的百姓來說,絕對不是個很好的年份。
天災層出不窮,波及關內十三省的大部分地區,讓鄭毅也是觸目驚心。
萬歷四十四年,山東張國柱等人起義,被明朝強力鎮壓之後,又冒出了周堯德、張萊緒、張文明等人的起義,他們分別在泰山、歷城、章邱、萊蕪等處設立頭目,四處攻城略地。
其中以周堯德勢力最強,自稱“紅竿大王”,後改稱“平師王”。
起義軍幾乎波及整個山東都市轄域,所至之處裹挾民眾、截殺官兵,鬧得一團亂。
楚應同負責關內的事務,在這個期間多次前往山東秘密探查,秘密遷移萊州、登州等地的百姓前往遼東躲避兵災。
這場亂局從萬歷四十四年,持續到萬歷四十五年的五月才算結束,山東巡撫轄下十室九空,遭遇到巨大的損失。
其中楚應同秘密遷走和登萊等地自發渡海前往遼東的百姓,高達四十五萬人,都被妥善的安排在遼東和李朝生活。
山/東這邊還算不得什麼,要知道整個大明王朝,在萬歷四十五年幾乎是處處遭災,老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關外商團在兩廣的商隊匯報,柳州大旱,其中融縣尤其嚴重,寸草不生都是往好了說,百姓紛紛逃荒。
得到消息後,關外商團緊急從東番、呂宋等地調集一批糧食,通過海路運輸到柳州境內。
才讓老百姓不至于賣兒蠰女、易子相食,願意遷移到海外的百姓,關外商團都妥善安置,將他們遷移到呂宋、婆羅洲、滿剌加、甦門答喇安置,大大充實了幾處地方的漢人數量,也讓這些地方的土地得到開墾。
柳州旱災之中,大明朝廷幾乎沒有任何作為,冷眼旁邊,任憑百姓餓死。
是以這次廣西境內,無論是百姓還是當地土司民眾,都對明朝廷失望至極。
若不是關外商團及時出手,那柳州將會在這次旱災中成為一片絕地。
古代的旱災真不是鬧著玩的,地里長不出莊稼,就吃不上糧食。
吃不上糧食,就去啃樹皮、草根,甚至吃土以飽腹。
土到了肚子里根本就不會笑話,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脹死。
這還不是最慘的,易子相食在旱災中發生的例子比比皆是。
關外商團運糧到柳州的時候,就見到很多背著孩子交換的百姓。
這些孩子的下場是什麼,根本就不用說,只要是人見了都會受不了。
幸好商團到來及時,也救下了不少孩子的生命,讓他們得以撐過去旱災。
但由關外商團密報的情況來看,柳州等地的因旱災失去的人多達數萬,其中兒童、婦女佔到七成。
鄭毅當時看到這個數據,眼淚都控制不住流下來了,大家都是人,怎麼會願意見到這種情景呢?
柳州只是一個地方,大明朝在萬歷四十五年可以說是處處遭災,而明朝廷將不作為貫徹到底。
朱門大戶夜夜笙歌,百姓饑寒交迫、凍斃在路旁的事情比比皆是。
萬歷四十五年三月,江西布政使司爆發嚴重的洪澇災害。
萬頃良田瞬間化為烏有,百萬人口嗷嗷待哺。
明王朝只是調集五萬擔糧草入江西。
到了那邊剩下的不足兩萬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