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ipt><sript>
滿桂想了想之後便說道“難道?你說的是飄石?”
王林軒笑著點了點頭,滿桂又仔細想了想說“確實不錯,戚少保在《紀效新書》之中確實說過飄石‘守城宜用’,這倒是一個辦法。”
生活在國內的歷史愛好者對古代戰爭,尤其是國外的戰爭時不時就會感覺有些懵圈。
就像很多人難以理解,為什麼村斗級別的“戰爭”也能被吹幾百年?
還有大衛干掉歌利亞巨人用的那個投石索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為什麼一個身著重甲而且還拿著盾牌的巨人會被一個衣不蔽體的人干掉?
因為生活在中央王朝的強大歷史影響下的人,很難想象小國是怎麼打仗的?
國內的歷史愛好者對遠程冷兵器的概念,大概就是弓弩。
可是實際上,在中央王朝之外,還有兩樣東西曾經跟弓弩爭斗了數千年。它們就是投石索和投矛器!這兩樣東西,也可以說是除了石子和標槍之外,人類最早的用力學原理制造出來的遠程兵器。
不過跟標槍和投矛器不一樣,投石索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歷史。
所謂的投石索就是將兩根繩帶用一個網兜連接起來,在使用的時候,網兜之中裝入石子或者是鉛彈,然後用手握著兩根繩帶的末端。準備好這一切之後,投石手飛速旋轉網兜,當時機成熟之後,投石手松開一根繩帶,網兜之中的“彈藥”便會用極高的速度飛出去。
有些重型投石索的威力能夠達到焦耳,以大威力著稱的式手槍的威力不過就是焦耳,式手槍的威力更是只有焦耳。可見,投石索的威力有多強?說它是古代的手槍一點都不過分!
這樣的威力在古代就意味著,幾乎沒有任何鎧甲能抵擋它的威力。雖然它無法擊穿鎧甲,但是其強大的沖擊力卻足以對鎧甲保護著的戰士造成致命的殺傷。
投石索曾經影響過整個西方文明的進程。古代波斯人曾經改良了弓箭的制造技術,它們創造了強大的復合弓,使弓箭的射程和威力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正是仰賴這種強大的軍事科技的進步,波斯人建立起了強大的帝國。
但是在希波戰爭之中,波斯人的弓箭手遭到了羅德島投石手的挑戰。羅德島人的投石索射程和威力都超過了波斯人的弓箭,它們跟克里特人手中的弓箭一起,保衛了希臘諸城邦的安全。
可是在古代地中海,最強大的投石手還不是羅德島人,而是巴里阿里島人,巴里阿里就是古希臘語之中的“投擲”的意思。巴里阿里島出產的強大的投石手,成了古代地中海之中最為強大的雇佣兵集團。
在羅馬人和迦太基人爆發的布匿戰爭之中,迦太基人雇佣了大量的巴里阿里投石手,在同時代的羅馬醫書之中,醫治投石傷幾乎是最為重要且著墨最多的章節。
投石手的巨大威力給羅馬人留下了強烈的印象。以致于在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帝國的權貴們不僅雇佣了大量的投石手,而且他們的軍事學家還認為“每一名羅馬士兵都應該攜帶投石索”。
即便到了拜佔庭時期,羅馬人也沒有放棄投石索。他們甚至開發出了屬于他們自己的特殊投擲方式“拜佔庭投法”。
在拜佔庭帝國滅亡之後,投石索依然沒有從西方的歷史之中消失。到了世紀,德國還處在神聖羅馬帝國諸侯混戰的階段,那時的德國人還在訓練投石兵,用以對抗敵人的火槍。
而幾乎是在同一時期,戚繼光卻一反常態的拿起了早在商代就基本已經被中央王朝淘汰的投石索。
原因也非常簡單,在戰場上士兵使用什麼武器?跟對手使用什麼鎧甲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
在火器出現之後,鎧甲的重量越來越重。東西方的鎧甲都漸漸的超過了公斤大關,到了這種層次,除了英格蘭長弓、清弓、神臂弩和火槍之外,能夠給予它們威脅的也就只有投石索了。
可是英格蘭能夠攻破這種重甲的弓造價高、箭矢造價也高。弩的造價雖然比強弓要便宜一些,但是箭矢的造價還是很高,那個時候的火槍作戰距離又近,幾乎就是用命填的打法。
對強國來說還好,對小國和處在戰爭之中的弱勢方來說,用以上幾種裝備對抗強敵都是不劃算的。更不用說,類似後金白甲兵這種對火槍特化型的鎧甲,明朝工藝不夠好的那些火槍對他們的殺傷力都有限。
反倒是投石索對他們有極強的殺傷力。因此,一向對投石索看不上的中央王朝才重新拿起了投石索。隨著戚家軍的滅亡,投石索又被農民軍拿去用來對抗清軍。
事實上,戚繼光判斷的並沒有錯。這種造價低廉、彈藥易于獲得,而且老人、婦女和小孩幾乎都能發揮最大威力的武器,在守城的時候確實有奇效。
但是投石索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也是在歷史上它被淘汰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訓練難度比弓箭還大!
世界上最著名的投石兵,巴里阿里投石兵都是從小就訓練出來的。這種訓練傳統在現在的巴里阿里島上依然存在。而且即便是最優秀的投石兵軍團,也需要大規模集團作戰才能保證殺傷力。
就像布匿戰爭時期,迦太基人雇佣的投石手兵團往往都在兩千人以上。只有這種規模的兵力,才能保證散布面大的離譜的投石索能有效殺傷敵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戚繼光只說投石索“守城宜用”的原因,因為在攻城的時候,敵人必定要集中力量重點進攻,這是投石索最好的發揮戰場。
王林軒在面對這種近乎絕境的情況下,再次想起了投石索這種武器。而且他在出征之前,他還特意在網上查到了投石索之中最為著名的巴里阿里投石索的制造方法。
巴里阿里的重型投石索只用繩子就能手工編織。王林軒在出發前將這種編織技術學到了,現在他將這種手藝教給了順義城之中的匠戶,準備讓他們趁著後金軍隊來之前大規模的生產投石索。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