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登仕郎

第二百四十章 利出一孔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西秦校尉 本章︰第二百四十章 利出一孔

    “五萬!”

    “我出六萬!”

    “老子六萬五。誰敢和老子搶。”

    文德殿中,人聲鼎沸。

    雖然有禮部一個胖胖的官員主持拍賣,依然是喧鬧不已。

    平日里文武百官上朝都還顯得寬裕的文德殿,今日被擠得水泄不通。

    不止是開封府,連著周邊府縣中,有些實力的豪商都連夜進了開封,參加了這一次的拍賣。

    而且個個準備充分,勢在必得。

    禮部胖胖的官員腦門見汗,本來文德殿都有地龍,現在這些商販門的熱情之高,比地龍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才第一項,布匹。便已經將這拍賣引爆了。

    雖然監國府將每月車輛限制在一百輛,但是這些布行老板也是精明得很。

    既然走不了量,那我們就走高端。

    一輛牛車的土布自然不值錢,但是一輛牛車的蜀繡、甦繡呢?

    這玩意兒,不要說在契丹,便是在中原都是身份地位象征吧。更何況前朝博望侯的副使甘英將軍回朝稟報說,極西之地有大秦。大秦之人,對中原絲綢有謎一樣的喜愛。

    所以漢唐以來,中原絲綢遠銷極西之地,只要一匹,便價值萬金。

    如果每個月賣上一百車甦繡、蜀繡,那可不得躺在錢堆里面笑出聲來。

    再說了,根據拍賣的規則,每一類只有五家,合計在一起便是五百輛牛車。那麼,只要拍下一個名額,便相當于將契丹和極西之地的市場切下了五分之一。

    是以拍賣開始,眾布行便是誓死力爭,寸土不讓。

    坐在後堂的趙德昭和趙普等人,听著前面的喧囂,咂舌不已。

    盧多遜擦了擦額頭的汗水,說道︰“起拍價定的一萬兩,是不是定低了?”

    這一萬兩都是盧多遜看著前一次拍賣,大著膽子說出來的數字。

    不曾想,第一次有人接了一萬兩後,第二次報價便直接飆升了四萬兩。

    “五萬!”

    趙普听著前面報價,也是心驚肉跳。

    這些年輕人,都不講武德麼?

    直接飆升四萬,這哪兒是銀子,這是老夫的血壓!

    而在前台,第一個報出五萬兩的便是榮盛布行。

    榮盛布行在前面的冠名權拍賣中,收獲巨大,所以這一次也想著要將這其中一名額斬落馬下。

    在布行莊老板的授意下,一個大嗓門的賬房開口就爆出五萬的高價。

    想著用這個價格嚇退一眾對手,先拔頭籌。

    哪兒想到,五萬兩的價格,人家根本沒思考,直接加價了。

    榮盛布行在一月前花兩萬五千兩巨資買下了皇家名頭後,這生意不能用蒸蒸日上來形容,幾乎就是霸佔了開封布匹市場的一半,而榮盛布行的分支布行在各地,也是生意興隆。

    不僅是零售布匹,更厲害的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的綾羅錦緞產地客商,紛紛主動聯系榮盛布行。想要和他們聯手販賣。

    綾羅作坊主動找到布行,這可是以前不可能想到的現象,想到這些,這便是榮盛布行莊老板底氣的來源。

    昨日看到告示後,莊老板馬上命令賬房們核算。

    第一是核算如果在契丹或者極西之地,預計布行的生意會上升多少。

    第二是核算現在布行能夠提出多少現銀。

    在賬房們的核算之下,只要打開契丹和極西的銷路,布行每個月的收入至少會翻上一番。

    要知道,榮盛布行連著各地連鎖布行,在這個月,賬面流水達到了十二萬兩白銀。

    翻上一番,這是何等驚人的數字。

    但是由于才冠上皇家的名頭,布行在各地紛紛開店,投入巨大。所以在賬房們計算出賬面現銀不足八萬兩的時候,莊老板連夜在家里把家里的房契地契全部找了出來。

    開封御街房產帶三開間鋪面一處,市價值十二萬兩左右,開封封丘門旁兩處宅院,市價大概八萬左右。

    開封府西門外,有良田六百多畝,這又是數萬兩銀子。

    如果到時候現銀確實不夠,我就將這些產業典當出去,就算借高利,也要把這名額拿下。

    只要給我時間,這些銀錢,可謂是“千金散盡還復來!”

    中國自古以來的農業社會,可謂是根深蒂固。

    從商鞅開始“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到漢高祖“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

    再道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說︰“舍本逐末,賢者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民間逐漸形成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思想。

    一旦商人賺了大錢,第一反應便是買田置地,修房造屋。

    田地倒是買了,華屋倒是修了。

    但是商業資本的再投入,就必然受到極大影響。

    從而這個思想數千年來一直制約著中國商業的發展。

    而還在南下馬車中發呆的魏羽,不曾想到,自己為監國趙德昭想的一個應急之策,輕輕的改變了大宋頂級商賈們“以本守之”的念頭。

    大宋的歷史,從這以後,便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看著大堂中的同行們摩拳擦掌,莊老板心道︰看來,這一場鏖戰在所難免。

    莊老板想了想家里昨晚翻出來的地契房契,心中一橫。

    于是在莊老板的示意下,大嗓門賬房高聲喊道︰“榮盛布行,八萬兩。”

    而在激烈的叫價中,大堂上有一部分身穿綾羅的人越發笑容滿面。

    這些人乃是民間的“庫戶”“錢民”。

    “庫戶”“錢民”就是大宋的高利貸者。

    高利貸在中原,自古有之。民間有資產著,往往將資產借出,扣下抵押物後,加以高利。

    如果沒有按時償還,那利息便計入本金,幾番下來後,根本無法償還了。

    這也是高利貸被稱為驢打滾的原因。

    李唐之前,高利貸者往往憑借自己的本錢,自己借出收回。

    但是唐朝,由于長安洛陽繁榮興盛,貿易也是欣欣向榮。有的大商賈借錢,就不是一家兩家可以借到了,所以在唐朝長安城中,出現了一種叫“櫃坊”的東西。

    櫃坊將民間閑散資金集合起來,再用高利借出,出資者按利分成收入可觀。

    自從櫃坊出現後,高利貸的借貸數字就變得十分的驚人了。

    只要你有足夠的抵押,便可以借到數萬甚至數十萬的巨額資金。

    到得大宋,這個行當發展的更為迅速和規模龐大。

    這些“庫戶”“錢民”手中,極有可能掌握的是某些達官貴人,皇室子弟,甚至寺廟道觀的壓箱底銀子。

    以東京開封府大相國寺為例,日日香火興盛,到現在已經經歷了數朝,那廟中僧人的銀子,就算說百萬兩都應該是有的。

    平日里這些顯貴或者和尚不便露面處理這些銀錢,便由“庫戶”“錢民”代為處理。這些“庫戶”“錢民”便眼光四處巡弋,看著哪一家的東家在叫價拍賣。

    這些錢串子眼光毒辣,開封府周邊叫得上號的商販他們基本上都認識,也大概估摸得到這家店鋪收支如何,于是一旦這些店鋪拍賣成功,要是缺了銀子,必然會用土地房產做抵押,接上一大筆銀子。

    平日里,高利貸的利息一般是七分八分,今日幾個最大的“庫戶”“錢民”一通氣,便將利息統一提高了一分,變成了九分。

    那麼如果拍下名額的商販,要是借上十萬兩銀子,每個月的利息便是九千兩。

    雖然大宋商販對這些錢串子打心眼里痛恨,經常稱之為“利出一孔,人肉蘸血!”

    但是在今日的局勢看來,有不少的商販估計都逃不過這一劫了。

    這時候,一個粗豪的聲音叫到︰“十萬!”

    大堂之中,空氣一緊。(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宋登仕郎》,方便以後閱讀大宋登仕郎第二百四十章 利出一孔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宋登仕郎第二百四十章 利出一孔並對大宋登仕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