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旁邊將領詢問,魏羽雙手一攤︰“我還真沒有取名字,暫時叫做炸彈吧。”
炸彈?一旁的將領疑惑的重復了一次這個名字。
魏羽不是想著等趙匡胤賜名,他是真沒想好這個玩意兒該怎麼叫。
手雷吧?哪兒有排球那麼大的手雷啊,而且也沒有想過用手投出去,設計的就是用投石機投。
炮彈?魏羽雖然知道後世大炮最初的炮彈就是圓球狀的,但是和自己這個還是明顯有不同。
炸彈這個名字都是勉強取的。
中原地區,由于君主和貴族們渴望長生不老,所以煉丹術盛行,寄希望于練出來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仙藥,于是乎,原始化學在各種奇怪的配方下誕生了,也就有了晉朝葛洪抱樸子里面記載的火藥配方,直到後來唐末五代火藥用于軍事。
唐末雖然說有火藥用于軍士,但是主要作用是守城之時加劇燃燒和兩軍野戰之時驚擾敵方戰馬,實用價值不大,而且威力也不行。
這個是受制于火藥的初始配方,一硝二磺三木炭,這些材料,魏羽作為皇子,自然可以命令軍中長史調集,但是火藥和炸藥雖然一字之差,其中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後世的炸藥制造需要用到硫酸等強酸,而且引爆器的制造也不是魏羽能夠單獨搞定的事情。
雖然初中化學老師多講了些,比如火藥里面的硝石,實際上產生作用的主要是硝酸鉀,而且純度高一點的話,威力更大,顆粒細一點然後燃燒更迅猛威力也會更大。
但是就這短短的幾天時間,魏羽還真做不到這些改進。
于是,魏羽結合自己幾次何人動武的經驗,打了一個擦邊球,弄出來一個不算是炸彈的東西來。
這個黑色的球體,外面是一個陶罐,外殼很薄。里面有一個紙包,包著混合均勻的火藥粉末,紙包和陶罐外殼之間,魏羽讓人塞滿了石灰粉末。
陶罐的制作比瓷瓶要簡單很多,不需要上釉,不需要太久的陰干時間,就這幾日魏羽便讓人趕制了一些出來。而且生石灰是現成的,大宋軍中現在注重消毒,所以生石灰在後方都有所準備,至于火藥,軍中常年都有一些用來助燃。
在魏羽的實驗中,投石機將點然後的陶罐拋射到數百步之外,只要引線的長度合適,大多數陶罐會在敵軍頭頂的空中炸開,石灰粉受力後,四散而出,紛紛揚揚可以覆蓋很寬廣的一塊區域,如果宋軍投石機同時發射,基本上可以讓契丹正面列陣的軍隊被石灰粉所覆蓋,生石灰不比其他,如果進了喉嚨,自然是難受至極,不巧飄進了眼楮的話,民間基本是用菜油清洗,不敢用水,可是急切間哪兒找得到這麼多菜油。
而宋軍就可以好整以暇的等著契丹軍隊被生石灰覆蓋後,在他們難以還擊的情況下發動進攻,必然事半功倍。
實際上之前並不是沒有將領試過在戰場上使用石灰,但是不管用手拋,還是投石機,石灰粉不能及遠,這就是很大的問題,不僅不能傷敵,反倒還讓中軍自己容易手忙腳亂,就算是投機是將石灰包投遠,石灰粉又不能散開,實際作用也不大。
魏羽用陶罐裝火藥紙包的做法,解決了及遠和石灰粉散開的問題。
眾將心里面是十分欽佩的。
這時候,潘美發現了一個問題︰“羽皇子,這種投石灰罐子的方法,必須得我們在上風向才行吧,如果下風,石灰粉會落到我軍陣中。”
魏羽听後,說道︰“太傅言之有理,為將者必須知天文通地理,這是石灰陶罐確實需要再上風才可以攻擊敵人。如果我們攻擊析津府,那麼冬季析津府多吹西風風,我們要想佔據上風位,就應該從析津府的西北面發動攻擊,這才最為有效。”
西北方?
趙匡胤和眾將不由自主的看向了牆上的契丹析津府地圖,看著析津府西北方的情況。
析津府靠近燕山山脈,周邊間或有一些平地。但是這些區域大多數擺不下攻擊析津府的田重進大軍,唯獨在昌平以南,玉灣以北,有一塊較大的區域,地圖上寫著一個地名,叫做永定河,旁邊有一段支流,就挨著眾人看到的這一塊平地。
魏羽倒沒有特別在意這里,在說完石灰陶罐後邊不再說話,旁邊又將領說道︰“羽皇子說的這個炸彈,也是軍爭利器,也請皇上賜一個名字吧。”
眾將紛紛稱是。
趙匡胤笑著搖搖頭,說道︰“朕已經取了一個名字了,不能都歸到朕這里,這個軍器,就由皇兒來取個名字吧。”
魏羽一愣,往四周看了看,這大堂之中除了皇帝趙匡胤之外,確實只有自己身份最高。再加上自己也是制造這個石灰壇子的主持者,所以趙匡胤指定自己為這個新武器取名字。
稍微想了想,前世看到的建國七十周年閱兵式的鏡頭浮現在魏羽腦海里面,一列列軍車,坦克通過長安街,一架架飛機組成七十的數字橫貫長空,尤其是最後出場的戰略導彈部隊,東風系列,這些大國重器。
想到這里,魏羽不由得痴了。
知道趙匡胤忍不住提醒道︰“皇兒想了一個什麼名字呢?”
魏羽被皇帝從前世的一幕幕情境中喚醒,脫口就來︰“這武器,就叫做東風吧。”
田重進和潘美文武雙全,心道應該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典故,也很不錯的名字。
卻听得趙匡胤用考教的語氣問道︰“皇兒為什麼給他取名叫做東風呢?可有典故?”
魏羽剛才還在心馳神蕩,脫口而出︰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上下闋一說完,一個大堂,鴉雀無聲。
辛棄疾這首詞是宋婉約詞的代表之作,但是偏偏辛棄疾本人是從軍報國之人,滿身鐵血。所以這一首婉約詞體現的是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君王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這上下闋的青玉案,是數百年大宋詞的扛鼎之作。
詞倒是絕妙好詞。
圍觀眾人也大都是大宋柱石,文武雙全,自然識貨的。
唯一的問題是,這首詞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出現。
辛棄疾這個大拿,離著大宋開國就還有一百多年光景。
眾人自然不知道辛棄疾,這種絕妙好詞,自然是誰念出來就是誰做的。
羽皇子真天縱奇才也。
這樣一來,眾人紛紛想起來羽皇子從軍之前的一些典故來。
醉里挑燈看劍,
知否知否,
這些都是出自于羽皇子之手。
楊業開始只是覺得這首詞千年難遇,听到旁邊將領輕聲解釋後這才知道,面前這位性子跳脫的皇子,居然出口即是華章。
不由得不讓人真心佩服。
魏羽開始還怔住,沒有反應過來,等到反應過來後,已經又剽竊了辛大大一篇文章了。
趙匡胤也被這首詞給震驚了,不過畢竟是天子,很快鎮定下來,問道︰“皇兒,為什麼叫東風夜放花千樹?”
到這個時候,魏羽只能胡吹海侃“額,這個嘛,我想的是以後這樣的石灰壇子,里面不一定裝石灰,可以裝品質更好的火藥,夜晚攻城的時候,漫天火雨在敵方城頭降落,額,應該是那樣的情景。”
眾將一听,倒抽一口冷氣。漫天火雨,可怕啊!(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