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唐,傲立東方。
星河照耀,皇城巍巍。
這就是李世民治理下的大唐,多少王朝更迭,又有多少皇帝,能達到他的貞觀,盛世。
主持人林楓,望著對面這位英姿蓋世的帝王,說道,“當年,您若不發動玄武門之變,這片古老的東方土地,是否會再一次陷入戰亂?”
觀眾們,“……”
大家有些懵。
沒有幾人,能讀懂林楓話里隱藏的意思。
“會!”
“朕死于玄武門,天下定然再亂!”
李世民眼神變了,銳利如刀,凝視高天,仿佛兩道實質化的目光,欲將這黑夜割裂。
“大唐立國,朕參與了九成戰爭,秦王名聲,人盡皆知,莫不尊崇。”
“朕一死,跟隨朕麾下的猛將們,必定有人造反,有人灰心隱退,更多的將相人才,會遭到清算,死絕。”
“大唐半壁江山倒下,那些好不容易平叛的野心異族,他們會等待嗎?”
“吐蕃,突厥,高麗,拓跋等等,必定興風作浪。”
“還有誰能統帥?還有多少將軍能出戰?”
“朕不死,無人敢造次!”
深思熟慮而又極盡霸氣的一番話,是啊,只要李世民活著,外敵哪個不是擔驚受怕,日夜惶恐?
為什麼能有貞觀之治?
正是因為。
大唐。
出了個太宗。
這場相隔千年的古今對話,在繼續。
收看節目的觀眾們,被李世民的話震撼到,在千年後的時空,議論紛紛著。
“霸氣側漏啊!”
“男兒大丈夫如此,死而無憾了吧!”
“今天才知道,玄武門之變,竟是一場父子反目的戲碼。”
“哈哈哈,後世如何評價,人家壓根不在乎。”
“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天策上將嘛!胸藏韜略,目光遠大,才賦蓋天,凡人之外。”
“說得不錯,一位能在華夏皇帝榜單排在榜首的唐太宗,自當光明磊落,傲睨萬物。”
“用現代普通人的身份,去看一位千年前的帝王,實在愚蠢。”
“歷史人物建功立業,總有光彩和黑暗兩部分。我們鼠輩,怎麼敢妄議評價李世民。”
“正所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是一位華夏幾千年王朝更迭的漫長歲月里,能排在第三的帝王,放眼歷史,其實沒有幾人,真正有資格評價。”
“我就想知道,這位演員是誰?我粉了?”
“+1。”
……
古老長安皇城的後花園。
林楓繼續說道,“晚輩第二問,華夏歷史四百余位皇帝,在您心中,以文治武功來排,自己能排第幾?”
李世民神色一愣。
明顯沒想到,林楓居然問了這麼個問題。
唐朝之後。
還有許多個朝代。
為了讓李世民知曉,林楓開啟了“聖手技能”,化腐朽為神奇。
輕輕敲桌,酒杯倒影畫面,映襯出後來宋元明清等等的皇帝信息。
仿佛神明手段的一幕。
讓李世民露出頗為震驚的表情。
不過到底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不久後,他又飲下一杯濁酒,笑著說道,“第一位當是始皇帝,掃滅六國,統一華夏,功績傳千秋萬代。”
林楓又問,“第二位呢?”
李世民沒有回答,反問道,“你來自千年後世,你們又是如何評價排位?”
林楓簡單說道,“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漢武帝?”
李世民開玩笑道,“其實秦皇唐宗,漢武宋祖也不錯,你說呢?”
說實在話,和李世民一個級別的皇帝,華夏歷史上其實真沒幾個,如果去掉過于久遠歷史記錄已經和神話傳說攪合到一起的夏禹商湯周武的話。
秦始皇︰丫焚書坑儒噴的人不少吧!
劉邦︰項羽抓了他爹劉邦靠說垃圾話把爹搶救回來,也不是啥好風評。
漢武帝:戶口減半警告、窮兵黷武警告。
漢光武帝︰主要隕石遁太突出了。。。
忽必烈︰元的嗜殺他和鐵木真兩個一直被被噴吧。
朱元璋︰濫殺功臣好像也不是啥好評價。
皇太極︰嗝屁太突然了。。。
……
漢武帝與唐太宗都是雄才大略的帝王,難分上下。
至于誰更優秀呢?
恐怕是仁者見智了。
林楓發出第三問,說道︰
“太宗帝,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何您對異族有大包容態度?畢竟在大唐前,中原政權,可是與游牧政權斗了上千年,你死我活,不死不休。”
大秦為了北線,不斷構築長城,並派蒙恬統兵,讓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
大漢為肅清西北,以衛青霍去病為統帥,因而有封狼居胥的美談。
哪怕是隋朝楊廣,也三征高麗,恨不得將異族踏為飛灰。
到了唐玄宗執政。
采取包容政策,為各大異族尊稱,甚至得到一個“天可汗”的名聲。
“朕,真的包容那些少數政權的異族嗎?”李世民露出一股戲虐笑容。
“您被他們尊為“天可汗”,萬國來朝,俯首供奉,難道不是嗎?”林楓說話。
李世民搖頭,說道,“朕,可從未真心包容過他們。”
此話一出。
不僅林楓愣住,收看節目的大家伙,也是集體驚愕,究竟什麼意思?
您這位“天可汗”,沒有真心包容過那些異族小國政權?
歷史書可不是這麼寫的啊?
見到林楓表情愕然,李世民又說道︰
“朕曾下過兩道詔令旨意,第一是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
“第二道聖諭則是此夷不服王化,可戮之。”
“所以說,大唐確實一向是以“包容”四夷而聞名的,只是這“包容”,你該知曉的……”
言外之意。
大唐為什麼包容你們那些異族小國?你們要臣服,要每年納貢,要依附天朝。
要是有人膽敢生貪婪異心,所謂的“包容”,那就是泱泱鐵騎,踏碎異土。
兩個相隔一千多年的人,繼續圍繞這個話題談論。
據李世民所說,大唐律法禁止胡人娶漢女,禁止胡人同漢人混居,禁止胡人裝成漢人,還有唐朝存在的奴隸,皆以異族為主。
天朝上國才能高人一等,其余者,皆為蠻夷。
在夷狄問題上,唐王朝大多數時候算的是政治賬。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人傻錢多速來”的冤大頭,基于現實需要,他們偶爾也會算一算經濟賬。
比如“漢婦”就作為唐王朝的稀缺資源而被珍稀。
在貞觀二年,李世民就曾下達敕令,“諸蕃使人娶得漢婦為妾者,並不得將還蕃”,外國人跑到唐王朝來,娶唐王朝的女子為妾是可以的,但不允許將其帶出唐王朝。
當然。
唐朝的立國者對外來文化采取兼容政策。對外來思想、文化都是一個接納的態度。
李世民最後又說道︰“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看得出,作為大唐最高皇帝,他的態度直接決定到了這種政策。
就在這時,林楓冷不丁冒出一句,“太宗帝,所謂的包容政令,不止于此吧?”
“說得好!”
李世民投來贊賞的目光,光明磊落說道,“大漢朝時,曾有人說過一段霸氣吶喊,“凡日月所照,皆為漢土,江河所至,皆為漢臣”。”
“那些異族的土地,亦在日月照亮的區域,也該屬于華夏所有。”
“若是朕有漢武帝的家底,必將無限擴張疆域。”
“朕奮力創下一個貞觀盛世,是在為後來的李家子孫,積蓄力量,朕相信,終有一日,在大唐後代子孫中,能有媲美雄才偉略漢武帝的人,他們用朕積蓄的家底,去征服四方,將疆土版圖擴展。”
“從此不再有供奉的萬國,唯中華一家傲立。”
誰能想到。
這位曾經年少成名的天策上將,竟有這般遠大目光。
可惜的是。
在大唐後來的子孫中,只出了一個唐玄宗,還是個毀譽參半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