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弟不要激動,你先下去準備,我即刻召集士卒。”
孫皎被董良拉著,只能用力的往下拜了兩拜。
“多謝兄長,多謝兄長。日後兄長有命,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董良笑呵呵的攏住孫皎。
“以後大家都是自己人,這麼客氣干什麼,走吧走吧。快下去收拾吧,早走一刻你家里也就安全一分。”
董良拍著孫皎的肩膀,把孫皎送走。
孫皎千恩萬謝的下去召集自己的部曲收拾裝備準備離開。
董良見孫皎離開,點手又叫過來了陳到。
董良對陳到囑咐道。
“叔志,你隨孫皎前去吳縣,非萬不得已,不要動手,我估計,即便不用你動手,孫靜也能贏了孫權,即便孫靜贏不了,你去努力保住他們全家性命即可。”
“喏!”
陳到並不詢問董良這樣吩咐的原因,雖然董良從不覺得自己是個聰明人。但是在劉備的陣營里,沒有人不承認董良不聰明。
因為董良的見多識廣和對天下大事判斷的準確,偶爾還能未卜先知,大家都覺得董良是個難的一見的人才。
所以陳到自己的官位沒有董良高,功勞沒有董良大,覺得自己也沒有董良聰明,董良既然特意叮囑了自己一些事情,那說明他已經進行了周密的考量。
陳到當然不會自以為是的去反駁,去質問。
眾人走後,馬良在湊他跟前問董良究竟。
“先生,您為何篤定孫靜能贏?今日對于孫皎先恐嚇又施恩,又是什麼用意?學生駑鈍,實在看不出來。”
董良笑道。
“一切都是有因就有果。當初我讓主公到豫章謀求出路,也僅僅只是因為孫策剛死,揚州四處叛亂,有機可乘。”
“沒想到最後活捉了孫賁孫輔兩兄弟,得到了江東許多隱秘的情報,才拼湊出了今天的謀算。”
後世人對三國的了解最多的還是三國演義。
雖然董良對于三國志等相關史書也翻閱過,但是不得不承認,更加深入人心的還是三國演義里留下的印象。
三國演義,本就尊劉,至于孫權,多少就有點配角中的配角的意思。
但是三國演義妙就妙在不完全的脫離現實。
傳唱度比較高的人,在三國的歷史中也往往能找到原型。
而董良通過和孫賁孫輔交流之後,就發現了一個平時沒有怎麼注意到的人物。
那就是中郎將孫靜。
“孫皎的父親孫靜,跟隨著孫堅一起起兵,幫助孫策奪回父親的基業,今天孫權的三世基業,不說有一半兒是孫靜的功勞,但有個三成也差不多。”
董良一邊回憶著,一邊給馬良進行解釋。
“從孫氏兄弟口中得知。這個孫靜還剛生了幾個兒子,而孫靜又是孫堅的弟弟,怎麼看都是正值壯年,建功立業的好時候,卻偏偏選擇了告老還鄉,這難道不蹊蹺嗎?”
“而當初孫策剛剛被刺殺,江東到處叛亂。孫權年幼,威望不足,不得不拉攏董西、張昭等人,還以師禮對待張昭。”
“其用意多少有點學習招攬商山四皓的意思。”
“自己的親佷子,艱難成這個樣子。孫靜不出來幫忙,卻選擇告老還鄉。這究竟是政治斗爭失敗?還是在刻意避嫌呢?”
“古往今來的帝王,都怕身邊重臣尾大不掉,但是孫權區區一個套路,將軍又面臨那樣危急的情勢,首先要思考的應該是團結一致。”
“結果卻團結了一群外人,卻讓自己的親叔叔告老還鄉。這其中,我料定必有貓膩。”
董良說起來自己感覺還有些得意。
這一次不是靠著直接抄歷史書,而是靠著自己推斷出來的東西。
所以董良這次給馬良賣弄的時候,忍不住的翹起了尾巴。
有些輕快的在院子里踱步。
馬良也是個十分聰明的人,听到這里,大概明白了董良的一些意思。
孫權在那麼艱難的時候四處求救,拉攏了一大批外人,卻偏偏讓自己這個功勞大得出奇,能力也十分優秀的親叔叔在家里賦閑。
這確實是一個蹊蹺的地方。
這麼看來,要麼是當年孫靜和孫權爭過,但是孫權應該在周瑜和張昭的支持下贏了。
所以,孫靜不得不退隱。
而孫靜的大兒子孫袿韺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