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軍

第536章 兩大歷史性發明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天方夜談 本章︰第536章 兩大歷史性發明

    第一次訓練工作形勢分析會召開之後,雲生便來到了東山的後勤總營。

    該說的都說了,該講的都講了,該看的都也帶著看了,至于肅泰到底能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領導者,就看肅泰自身的造化了。

    雲生不想過多地參與其中,畢竟喂大的孩子不會吃飯,扶大的孩子不會走路。

    在這江南兵家還沒有到來之前,正好有一段空閑期,也正好給肅泰一個自我展示的機會。

    而自己則需要做的就是把握大方向,至于一些零小的瑣事,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放手讓肅泰去處理好了。

    名珠也回來了,這讓雲生更加安心了。

    二人在山谷之中修建了一間小屋,名珠開始凝聚金丹,而雲生則開始著手以下三項工作。

    第一項工作就是鐵釘的制作。

    雲生自來到洪莽大陸之後發現,木匠們不論是在修蓋房屋,還是在制作木器之時,使用的都是幾何榫卯結構。

    榫卯就是在兩個木制構件之間所采用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是榫頭,凹陷部分叫卯或是卯眼,榫頭和卯眼相互結合,就起到一定的連接固定作用。

    榫卯結構互相結合,互相支撐,能夠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也能承受巨大的壓力,優勢很明顯。

    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制作困難,費時費力。

    針對于此,雲生決定開始制作鐵釘。

    雲生先是用手工打制了一批鐵釘,大小不同,從一寸至三寸不等。而後雲生又用制作了一排泥槽,將已經制好的鐵釘放入其中,從而形成範模。

    而後生火融鐵,再將鐵水一一倒入範模之中,待稍微冷卻成形之後,再令人用鐵鉗取出,用冷水淬火,使其成形。

    但是,如此制作的鐵釘還有些粗糙,特別是釘頭不夠尖銳。于是雲生又找來磨石,將釘頭進行打磨。

    當然如此制作而成的鐵釘由于沒有進行過錘打鍛煉,所以硬度有所不夠。

    但是,限于當前的生產條件,雲生也只好如此了。

    若是將鐵釘一錘一錘的敲打而成的話,制作效率就非常低下了,甚至還趕不上榫卯結構。

    榫卯構造框架,鐵釘固定部件,兩者結合,既結實又快捷。

    雲生示範演練,200多名鐵匠雜役觀摩。雲生將整個過程演練了數遍並一一講解了注意事項之後,這才交于眾鐵匠雜役開始制作。

    就在眾鐵匠雜役開始制作鐵釘的同時,雲生又開始著手進行第二項工作,那就是木犁的制作。

    雲生自來到洪莽大陸之後,一直沒有接觸過農業生產。而在這次昆郎盆地的大生產活動中,雲生發現昆郎盆地的耕犁非常的落後。

    耕犁不僅大而沉重,而且還是最落後的直轅犁。

    這也不怪昆郎子民,既使整個洪莽大地都是如此。

    為何?

    洪莽之人喜歡直線構造,方方正正,不像西方之人喜歡使用曲線或是弧線。

    洪莽之人建造的房屋斜線加直線,很少見到有彎曲部分。

    洪莽之人制作的木椅,方方正正,直上直下,很少使用彎曲線條。

    所以,洪莽之人制作的耕犁都是直轅犁。

    雲生前世出生于祖國西北的一個小農村,自小家境貧寒,在他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幫助父母耕田種地。

    在他十八歲之前,除過學習,便是幫助父母進行農業生產。

    所以,雲生對農事活動還是很了解的。

    雲生的眼前放著一具昆郎盆地的直轅犁,雲生一邊看著耕犁,一邊回想著自家小時候的耕犁,而後不斷地進行比較。

    同時,雲生還回憶著歷史教課書。

    “我記得在唐朝之前,華夏大地使用的便是直轅犁。直到在唐朝中後期,江東一帶才出現的曲轅犁,這幾乎可以說是跨時代的發明。”

    雲生將眼前昆郎部落的耕犁扶起,仔細研究。

    “首先是要將直轅和長轅改為曲轅和短轅,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更能節省人力和畜力。”

    “其次是需要增加犁評和犁箭,如推進犁評,可使犁箭向下,犁鏵入土則深。若提起犁評,使犁箭向上,犁鏵入土則淺。

    這樣不僅可以適應深耕或淺耕的不同要求,而且還能調節耕地的深淺,便于精耕細作。”

    “再次,要將犁鏵設計為v形,這樣不論是入土的阻力,還是前進時的阻力將大大地減小,有利于節約勞力。”

    “還有,要將犁壁設計為斜形,不樣不僅能夠碎土,而且可將翻耕的土推到一側,減少耕犁前進的阻力,輕便省力。”

    “還有,在轅頭之處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如此,在調頭之時,只需要用腳將犁盤踢到另一側,不僅能夠改變方向,而且還便于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方便。”

    “最後,在犁盤套上鐵質的犁鏵,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耕地時的阻力,而且還可以延長使用年限。”

    有了以上六個方面的想法,雲生心情大好,立即砍來樹木,拔出“冷月”寶劍和“馬蜂”短劍,用“冷月”寶劍砍樹削樹,用“馬蜂”短劍精雕細刻。

    三天時間,雲生共做了五個耕犁,大小不同,結構有所異常,但都具備以上六處改良的結果。

    雲生找來三位半大老者,這三位半大老者都是老君湖起義時跟隨僧王的東海水師退役老兵。

    他們在退役之後,便一直從事農業生產。

    由于年齡較大,他們三人自來到三關軍之後,雲生便將他們安排到度伯的手下,作為勤雜人員。

    三位半大老者都是種田的行家,將五把耕犁一一套在戰馬身上,而後來到一處荒地之中,進行耕地實驗。

    三天之後,三位老者來向雲生匯報工作。

    “雲生都統,根據我們三人近幾日的耕種實驗,我們覺得第二把犁更好。”

    “為什麼?”雲生有些疑惑地問道,他感覺應該是第五把犁最好,畢竟是他經過不斷反復改進過的。

    一位老者道︰“雲生都統是這樣的,雖然後面幾把犁更加輕巧,更加省力。

    但是,耕犁並不是越輕巧越好,它還需要一定的重量,與土地的堅硬程度以及牲畜的拉力相匹配。

    如果犁太輕的話,反而不好控制,容易脫離地面。特別是當牲畜不听話時,更是容易出現滑犁現象。”

    雲生听後,這才明白,原來萬事都不是越極致越好,反而是最匹配的東西最好。

    犁也一樣,並不是越輕巧越好,一定要與土地、畜力等因素相匹配。

    雲生點頭,決定使用第二把犁。

    還有第三件工作,那就是制造水車。

    水車在洪莽大陸已普遍使用,並不是什麼發明創造。

    但是,昆郎盆地兩側高,中間低,在兩側高山的山腳下,有大片大片的土地因為得不到灌溉而無人耕種。

    雲生第三次改編三關軍時所組建的生產隊,正是針對這種現象而進行開墾荒地。

    但是,荒地易開墾,灌溉卻困難。

    為了解決灌溉的問題,將士們需從山間小河的上游便開始挖掘溝渠,引流灌溉,費時費力。

    但是,如果有了水車,便可以從低處取水,向高處運水。如此,可以使大片的荒地得到灌溉而變成良田。

    水車的制作方法很簡單,但是工程量卻極大,因為一般的水車都是高達20多米,需要消耗極大的工時量。

    三件小發明或是小革新或是小改進,雲生很是滿意,雖然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卻能夠為昆郎百姓或是三關軍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足以令雲生感到欣慰了。

    但是,雲生卻沒有想到,他的這三項技術革新或是發明成果,卻為他以後逐鹿中原、爭霸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後勤保障基礎。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三關軍》,方便以後閱讀三關軍第536章 兩大歷史性發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三關軍第536章 兩大歷史性發明並對三關軍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