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畫的圖紙工匠沒看懂。
    鐵匠工師誠惶誠恐,一副想問又不敢問的樣子。
    “你過來。”劉襄招招手,指著圖紙給他解釋
    “這是一個給土坯塑形的模具,由兩個部分組成,這里是個沒有底的圓筒,里面有十二個小指粗細的立柱,圓筒外面箍著一個四尺長的把手,&nbp;&nbp;另外這個是個能自如進出圓筒的蓮藕形狀的鐵片,鐵片上面連接著一個從圓筒的另一側小孔中穿出來的把手,是為了方便把土坯從圓筒里面推出去。”
    見工師還不明白,他開口問到“這里有藕嗎?”
    “有。”
    “去拿一個過來。”
    工師慌忙跑出去,不多時拿著一根三尺多長的藕,氣喘吁吁的回來了。
    劉襄掰下來一節,削去兩頭,&nbp;&nbp;只留下三四寸高的中間一段,&nbp;&nbp;跟工師說道“這種樣子的,&nbp;&nbp;直徑五寸,高四寸的土坯,中間十二個孔洞,怎麼做模具你自己想去吧。”
    有了實物,雖然尺寸不符,但工師已經弄明白了,拿著圖紙急急忙忙的去做樣品。
    蜂窩煤的生意,前景挺不錯的,燃料這種消耗品是個大市場,它的成本又很低,也沒什麼技術含量,最繁瑣的一步就是把煤砸成碎末,其實也可以用碾子或者用石磨。
    漢代采煤都是人工,采出來的大多是塊煤,&nbp;&nbp;上好的都選走了,就剩下碎渣。
    以八份煤,&nbp;&nbp;兩份土的比例,&nbp;&nbp;再加入少許石灰,加水攪拌和泥,像打土坯一樣,用模具壓成直徑五寸,高四寸的蜂窩狀煤餅就完事了。
    加粘土是為了塑形和延長燃燒時間,使火焰溫和,還能阻止煤灰散落。加石灰是為了還原硫。石灰加水就成了熟石灰,成分是氫氧化鈣,點燃後與硫反應成為硫酸鈣和水,能去除二氧化硫的嗆人煙氣和硫化氫的臭味。
    推廣蜂窩煤不是想賺多少錢,是為了給商隊找一條財路。
    他麾下的商隊已經開始分流,做得大的,已經走出幽州,用牲畜、鹽、陶器、優質皮毛,開闢了南方商路,換回了糧食、生漆、絲綢、漆器等等商品,利潤不小。
    特別是近海貿易,大把的賺錢。
    可還有很多人,他們本錢不足,人也老實,家中子弟也沒立什麼功勛,&nbp;&nbp;他們沒有得到多少緊俏的商品,仍然在家門口挑擔子,這種小貨郎也就勉強糊口。
    劉襄想找幾條財路,讓老實人也能賺錢。
    蜂窩煤這種有需求,能長久做下去的生意,需要吃點苦出點力,正適合這些人。
    都是軍屬,不說一碗水端平吧,總得想點辦法,讓他們共同富裕。
    模具很快就做好了,對于這些手藝精湛的匠人來說,最難的是理解劉襄的思路。
    煤也不缺,早就有人砸成了細碎的粉末,直接加土加石灰再加水攪拌均勻,劉襄全程就是動動嘴,十幾個煤餅就做成了。
    拿到火爐邊烤干,其實可以自然陰干,只需要兩三天,可劉襄不想等,他要當場點燃看看燃燒效果。
    藍色的小火苗柔和的在氣孔中冒出,燒起來以後煙氣很小,肉眼幾乎不可見,味道也不嗆人,如果在爐膛中燃燒,味道和煙氣會更小。
    如他所想,成功了。
    “這個蜂窩煤比木炭好,燒起來不嗆人。”趙雲在一邊夸贊。
    劉襄搖搖頭“肯定不如上等木炭,像銀霜炭和獸碳就更不能比了,但好在成本低,價格不會定的太貴,稍微殷實一點的人家都能用得起。”
    很多百姓其實還是用不起,他們都是自己打柴,蜂窩煤再便宜,也是要花錢的,他們舍不得。
    “主公準備賣幾錢?”
    趙雲這麼一問,劉襄還真是不知道具體該定價多少,煤炭還沒流入民間,根本沒有市價可以參考。
    “木炭多少錢?”
    趙雲思索了一下“普通木炭一錢兩三斤,上等木炭就貴了,定價各不相同,有一斤兩三錢的,也有一斤十幾錢的。”
    劉襄想了想,覺得應該跟普通木炭的價格差不多,否則沒有競爭優勢,又轉頭問海南的工官“挖一斤煤要耗費多少錢?”
    “回稟將軍,挖煤不要錢,現在煤礦都是苦役,一天兩頓飯就夠,一人一天至少能挖一百五十斤。”
    問了也是白問,他只能自己計算成本,一個下礦的力役,人工費用在兩百錢左右,每月吃食百錢,服裝工具的磨損也得百錢,每月能挖煤四千五百斤。
    粗略的來說,一錢十斤多點。
    “煤炭以後對外售賣,只賣劣質的碎煤,暫定三斤一錢,一個蜂窩煤重兩斤左右,暫時定價為一錢一個。”
    工官趕緊紀錄。
    “不必過于死板,要隨行就市。”
    “唯。”
    模具的圖紙,蜂窩煤的配方,制作的流程,工官也記錄了下來,歸入將作監的檔案。
    劉襄要在每個縣都開一家煤廠,在本地挑選軍屬商隊經營,挑那些只會吃苦賣力氣的,將作監會派人傳授技術,由他們負責制作、運送,佔股五成。
    市場推廣就用不到他們了。
    他們也不會。
    “從海陽招一些人,每月一百五十錢,運煤送去各縣。當地的煤廠抓緊時間制作一批蜂窩煤,吾有用處。爐膛也燒制一批出來,越快越好。”
    劉襄推廣市場有兩條路,官方采買和送給大戶試用,以他的名頭,那些富豪總會再采購一批,否則就是不醒目了,只要用了一段時間,蜂窩煤會打動他們的。
    看到官府和富豪們都在用蜂窩煤,殷實的人家自然也會感興趣,以蜂窩煤的性價比,市場就打開了。至于以後的經營,他就不管了。
    市場推開了,地方專營給了,技術提供了,原材料送上門了,這都干不好,還能干什麼呢?回家抱孩子去吧。
    反正成本不高,賠也賠不了多少,出不了人命,沒什麼大事。
    他只是提供了一條路徑,怎麼走是別人的事情。
    將作監開始推廣蜂窩煤,他們跟商隊打交道最多,情況最熟,緹騎派人監督。
    劉襄當天就離開海南,出發去各地視察,先去了海陽的鐵礦,然後是令支的田地、糧倉,土垠的織造工坊、煤礦,又經過無終去往狐奴、漁陽。
    在狐奴、漁陽待了幾天,繼續南下,去軍都縣看了看居庸關,上谷郡安安靜靜不敢找事。
    繼續南下,在薊縣追上了大軍,留左軍校尉王興在此駐兵,劉襄帶著中軍南下涿縣,那里是最終的目的地。
    十一月十七,甄逸打頭,領著一大群人,出城十里,迎接劉襄凱旋。
    。(www.101nove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