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景歷的意見沒被采納,而且,自己也被發配到豫章(江西南昌)去做內史,相當于副市長。
然而,陳頊可以流放持不同意見者(注意是持不同意見而不是持不同政見),但卻不能改變蔡景歷的的預言變成現實。
吳明徹圍攻彭城好些天,沒有任何成效,一籌莫展。
要知道也許攻城,梁士彥不是吳明徹的對方,但論起守城,梁士彥的水平恐怕不在韋孝寬之下。
對戰爭而言,攻得好和守得好,會一樣精彩。
就象我們看斯諾克比賽,進攻順利的選手酣暢淋灕,一氣拿下147分,令人感覺蕩氣回腸;但如果守得好,不時做出絕妙的斯諾克,同樣令人嘆為觀止。
至于攻或守,任何一方揚名立萬的背後,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不管是楊虎城守西安,還是國共四平血戰,犧牲者都是老百姓。
吳明徹頓兵堅城之下,沒有進展,心急如焚,年近七十歲的老人,實在受不了這個心理壓力,他喜歡的是速戰速決,而不是持久戰。
這時,又一個消息傳來,差點把吳明徹驚得吐血。
原來梁士彥彭城被圍,周武帝已經派大將王軌(即烏丸軌)率兵來救彭城。
王軌是個超級猛人,文武雙全,在協助宇文邕鏟除權臣宇文護的過程中立了大功(他的功勞不是建立在殺戮場上,而是在事前幫武帝細致合理地分析鏟除權臣的可能性上),後來又在滅齊的過程中立汗馬功勞。
吳明徹知道王軌的份量,不想夾在梁士彥和王軌之間當風箱里的老鼠,于是決定加快攻城節奏,想在王軌救兵到來之前解決問題。
彭城發動水攻,在城下築起長堤,引泗水(泗水是淮河的支流)到城下,列堅船環于城外,晝夜猛撲。
這些招數,對梁士彥來說,已經駕輕就熟,可以從容應對。所以,盡管吳明徹費盡心機想把彭城一鼓而下,但彭城仍然巋然不動。
這時,傳來一個消息,周將王軌,已經率兵進抵淮河!
吳明徹听了晃了一晃,但他最終穩住了自己,沒有倒下。
因為王軌並不急著來救彭城。
吳明徹長出一口氣。
但是,王軌不急著來救彭城,對吳明徹來說,還不如急著來救。
因為王軌已經派兵用鐵鎖鎖信數百車輪,沉入泗水河中,將後路截斷了!
王軌狠啊!打狗之前,先把門關上。
後路被斷,立即軍心大亂。譙州刺史蕭摩訶來見吳明徹,獻上了一條脫身之計。
蕭摩訶同志,陳朝以及隋朝的風雲人物,至此登上了歷史舞台。
其實這樣說他是不公平的,他很早就嶄露頭角,早年隨名將侯安都征戰,如今隨吳明徹北伐,不久後又竭力扶助暗弱的後主陳叔定,陳亡後改隨隋朝,後在楊廣兄弟之間的傾軋中喪命,其時他已經七十三歲了。生擒吳明徹——兵敗被俘,百戰名將晚節不保
王軌在泗水河注入淮河的地方,用鐵鏈栓住數百車輪,沉入河中,截斷了吳明徹的歸路。
吳明徹此時,又老,又累,又煩,又病(背瘡)都快不能動彈了。
手下大將蕭摩訶來見他,獻上一條突圍之計。
“王軌雖然想把下游的水路封死,而且兩頭築城,但沒有最後完成,我們還有退路,我們可以立即派兵去搶佔有利地形,敵方立足未穩,肯定不敢與我們想爭。不然的話,他們築城完畢,我軍歸路一斷,大家都得當俘虜。”
應該說,這是能夠想到的身的唯一辦法。
但吳明徹老糊涂了,看不出這個顯而易見的辦法實際是自己的救命稻草。
吳明徹微笑著對蕭摩訶說︰“搴旗陷陣,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
沖鋒陷陣,是你的事;運籌帷幄,是我的事。
看來吳明徹還真自信,盡管蕭摩訶確實有點缺心眼兒,但也不用這麼擠兌人家啊,況且,這一次,蕭摩訶分析得絕對有理。
吳明徹不听蕭摩訶的忠告,數萬大軍就這樣等死。
不幾天,下游的歸路就被徹底截斷了。王軌立即率軍來圍彭城,解救梁士彥。
北周已經大軍壓境,此時的前有梁士彥把守堅城,後有烏丸軌截斷退路,真是危在旦夕。
吳明徹緊急召開軍事會議,商量突圍之策。
有人建議,把堤堰毀壞,用船只運馬突圍。
大家听到這個建議,都不作聲了,水路已經完全被王軌截斷,毀堤只能讓水位下降,如何用船只運馬突圍?
別人都默不作聲的時候,吳明徹的部將、騎兵司令員裴子烈站了出來。
裴子烈一生的功績,基本都是跟著吳明徹獲得的,他和吳明徹也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官二代,父親曾任員外散騎常侍,但從小家貧,逆境造就了他的堅韌性格。他的特點和蕭摩訶一樣,驍勇善戰。
裴子烈給吳明徹出了個主意︰“船還在水中的時候就掘堰放水,到時你能保證船只不翻?倒不如先令騎兵出動。”
吳明徹知道這次出兵,已經無法取得勝利。只得忍痛同意。吳明徹忍的既是背部的疼痛,又是無功而返的痛苦。
此時,蕭摩訶又進言說︰“如今求戰不能,進退無路,如果暗中突圍,也算不得什麼丟人的事。您可乘馬轎率領步兵慢慢走,我帶幾千鐵騎,前後奔馳保護,必定可使您平安撤回京城。”
蕭摩訶此時,還是保持了清醒的頭腦。
但吳明徹不肯,說︰“將軍所言,確實是最佳策略,不過步兵太多,我身為全軍統帥,理應與全軍同在。你速率騎兵開道,不可延遲。”
吳明徹在此次彭城之圍中,盡管因為判斷失誤,弄得一著棋錯,滿盤皆空。但應該說,最後這番話,體現出了危急時刻一個男人的風度。
就象十多年前卡梅隆的大片《泰坦尼克》中,當船已經無法挽救時,船長必定隨著船只一同沉入布滿流冰的北大西洋。
吳明徹命令蕭摩訶率騎兵八十人突圍,自己親自帶領艦隊掘開堤壩,乘洶涌的水勢希望沖出泗水,進入淮河。哪知將近泗水淮水交匯處的時候,因水位驟降,船只踫上王軌事先沉入河中的車輪,全部擱淺。
王軌以逸待勞,已經等候多時,如狼似虎的軍士一擁而上,將吳明徹連人帶船,擄至周軍大營。
被俘軍士共計三萬人左右,糧草輜重,全部為周軍所獲,除蕭摩訶和大將任忠等率小部分騎兵從陸路偷過周軍得以全師而還外,軍幾乎全軍覆沒。
這位任忠,在稍後的篇章里,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幕,特別是隋軍進攻陳朝首都建康的時候他的賣力演出。陳宣帝陳 ,本想趁北周滅齊立足未穩之際,伸出咸豬手,在北齊這具尚未全冷的艷尸上揩點油,不想損兵折將,元氣大傷,特別是吳明徹,作為陳朝旗幟性的人物,居然被生擒,這個,這個,好說不好听啊!
听到吳老頭被活捉的消息,陳宣帝做了一件事︰
把蔡景歷從豫章召回(不是豐田汽車有了毛病那種召回)。
早在吳明徹進圍彭城,進退維谷的時候,蔡景歷同志就勸告皇帝,目前將老師疲,應該班師了。
結果宣帝陳頊大怒,認為他講話太不吉利,一怒之下,請他到南昌當副市長了。
如今大敗,吳明徹被擒,陳頊才想起老蔡的話,于是恭恭敬敬請他回來——這讓我想起袁紹手下的大謀略家田豐,也預言袁紹將于官渡戰敗,也被斥退,他的預言也不幸實現了,但,他得到的獎賞是,被他有著禮賢下士賢名的主公賜死于獄中——因為這位主公老羞成怒。
袁紹是三國時期著名人物,姿儀偉岸,求賢若渴,勢力大時,兼並冀、青、幽、並四州,而且是,四世三公,連著幾代都是總理級的
不過,很明顯,的胸襟還是比不上皇帝。
看看宣帝陳頊,明顯和袁紹不是一個檔次的,那叫一虛懷若谷。
可惜,正當陳頊想重用這位老同志蔡景歷的時候,突然傳來噩耗,他老人家病逝了。
唉,一聲嘆息!
同樣遭遇的還有陳朝的五兵尚書)毛喜。
當初宣帝在準備出兵爭奪淮北之前,也征求毛喜的意見——看來,這位宣帝比起北齊的那些皇帝,還真是得多。
毛喜說︰不同意。
淮南剛剛納入我們陳朝的邊界,那里的人民已經和我們同心了嗎?
北周剛剛吞並北齊,士氣正盛,這一點我們比得了嗎?
我們的特長是水軍,放棄特長,與敵人在陸地作戰,我們有必勝的把握嗎?
我們休養生息,慢慢消化淮南,這不是一項好的政策嗎?
我們安撫民眾,與北周結好,贏得數十年的發展良機,這不比打仗好嗎?
毛喜同志邏輯性相當強,連問了五個“嗎”,這五個“嗎”把皇帝老兒惹毛了,大聲命令毛喜退下。
如今,吳明徹被擒,一切都被毛喜言中。
到底是明君啊,宣帝陳頊選擇了向毛喜低頭。
他拉著毛喜的手,嘆道︰“你的話今天應驗了!”
如果宣帝一直執政,陳朝倒也未必會壞到哪去,可惜,陳頊同志命不久矣,即將替代他登極的是歷史上最有才的兼最渾蛋的頑主之一︰陳叔寶。
他和即將替周武帝宇文邕為帝的周宣帝宇文 一樣渾蛋,雖然陳叔寶不嗜殺。
這兩個活寶,一南一北,比賽誰更會玩。最後的結果是一起玩完,拱手把祖上拼死留下的家產敗個精光,最後全都便宜了老流氓楊堅同志。
我們即將看到楊堅同志正式登上歷史的舞台,這時他已經四十多歲了,從下章開始,就將進入楊堅時代,他會表演給我們看,他是如何在武帝和宣帝(這一個宣帝是指周宣帝宇文邕)治下裝孫子,又如何一步步把屬于國有企業的北周變成了自家的私有財產,從而建立起了大隋朝。
應該說,楊堅得天下是歷代皇帝中最容易的,也許與此相對應,楊家失江山也是最容易的。
因為按說不應該啊,楊堅留下的,是一個富庶、強大的隋朝,而他的接班人楊廣,文武全才,歷史上有名的大文學家、大詩人、大軍事家、大。
也許正因為楊廣是各方面的大家,隋朝才如此早地滅亡。
這當然是後話,我們只是說,北齊已滅,北周和陳朝都活不了多久了,我們很快將進入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隋。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封建的統一時期,第一個是秦漢。
再說吳明徹,被王軌俘虜,押送長安。老先生一輩子哪受過這種罪呀!鞍馬勞頓,又氣又悔又病,盡管王軌和周軍對他以禮相待,但畢竟曾經的陳朝名將落得如此下場。吳明徹一頭踫死的心都有。
好容易到了長安,武帝宇文邕對吳明徹相當優待,封爵懷德公,任他為大將軍。
從此,曾經叱 風雲的吳明徹,在北周過起了優越的戰俘生活,不久,憂憤而死,享年六十七歲。
吳明徹同志,死得並不可恥,他活著的時候,沒有做一件對不起國家的事,至死,也沒有變節。
比起他,同是陳朝大臣的任忠,則要不忠得多。
吳明徹、蕭摩訶和任忠,是三個不同層次的陳將。後二者,以後歷史將還會安排他們出場,不過在歷史上的聲名,是已經注定了的。
蕭摩訶是南朝名將,以勇武著稱,在陳朝後期,已經成長為陳朝的擎天柱,雖然陳朝那時已經腐朽至極,但有蕭摩訶在,尚可一戰。
當時的陳朝皇帝,已經換成了大文學家陳叔寶,大敵壓境的時候,為了感謝蕭摩訶的效忠,陳叔寶同志送給蕭摩訶一個特殊禮物︰綠帽子。在前敵指揮對隋作戰的蕭摩訶听了,差點沒吐血,從此對待戰事就愛搭不理,他負責的防線很快就被沖破了。
而任忠,則比蕭摩訶主動得多,一個小時前還發誓誓死保衛皇帝,一個小時後轉頭就投降了隋朝,還喝斥那些頑抗的士兵︰“老夫都投降了,你還想干啥?”
還是身殘志堅的司馬遷說的好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此言得之。
吳明徹的被擒,標志著南朝從此再無精力和能力染指淮北。
本來勝利的天平就向北傾斜,如今,歪得就更厲害了。
北周武帝宇文邕,調集兵馬,準備乘滅齊和生擒吳明徹的東風,向北掃蕩,一鼓將突厥蕩平,消滅在突厥庇護下的兒皇帝高紹義,統一天下。
前文說過,高紹義不是什麼好鳥,其實,整個高氏家族,基本沒有什麼好鳥。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武帝滅齊,受到最激烈的抵抗是來自高延宗的。
這個勇力絕倫的大胖子在晉陽即位,銳意改革,戰敗被擒,仍然不屈,最後在被誣謀反後,一言不發,以毒椒塞口,不久氣絕。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苦撐危局、明知不可為而為的悲劇英雄,但實際上呢?固然以上所述都屬實,但我們還不了解這位王爺的另一面。
他在當刺史的時候,在樓上向下大便,讓下面的人著。
他還把大便和食物混在一起攪拌給人吃,誰不吃就皮鞭地干活。
他還用活人來試刀鋒,看快不快。
……
如果真讓高延宗當穩了皇帝,也許人民迎來的,又是一個王朝,整個高家的血液里,流淌的就是的基因,只要是高家的種,概莫能外。
高歡、高澄、高洋、高演、高湛、高緯、高儼、高綽、高延宗、高紹義,統統都是這樣。
武帝宇文邕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從根本上消滅王朝,以免生靈涂炭。
目前的高紹義,還沒有做出太出格的事來。
但沒有做出來,不代表他不想做。
因為他目前沒有這個能力,他只是兒皇帝,雖然突厥陀缽可汗對他尊崇有加。
據陀缽可汗自己說,一見高紹義,就想起了他老爹的光輝形象。
高紹義的老爹,就是北齊文宣帝高洋——一個美男成群的族少有的丑男。
換句話說,陀缽可汗一見高紹義,就想起了高洋這個丑男人。
他的話原意如此,只不過高紹義听不出來而已。
突厥人是聰明人,幾乎所有北方游牧的少數民族都是聰明人,因為他們都很會見風使舵。突厥今天對高紹義無限尊崇,是因為高紹義對他許下了很多東西。
現在,又有一個人對突厥許了東西,而且,許的東西比高紹義多,比高紹義好。
這個人是周武帝宇文邕。
以武帝的為人,絕不可能半途而廢,落水狗是一定要痛打的。按這個趨勢,高紹義已經沒幾天好蹦 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