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護兒在我們上一章曾經出現過,盡管也在平壤打了敗仗,但他的戰力和對隋朝的忠誠卻是無可爭議的。如果來護兒真反,那可是對楊廣的毀滅性打擊!
管你反不反,先說你反,到時逼反你,或是你被楊廣做掉,都是我所喜聞樂見的——這是楊玄感的如意算盤。
公元613年六月三日,楊玄感開進黎陽城,改革官制,征召天下軍馬,匯集黎陽,據說目的是為了征討反叛的大將來護兒。
但不久,楊玄感就覺得征討來護兒這個口號既不響亮,也沒有多少實際效果,尤其是,這個口號連自己都不信,怎麼去蒙別人?于是,不久後,楊玄感在上挑明了與隋朝分庭抗禮的決心,他召集大軍開會,宣布自己吊民伐罪,即將成為天下蒼生的代言人︰
“暴君楊廣無道暴虐,絲毫不顧及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以致天下大亂。”
“兩次征遼,死在遼河東岸,永遠無法回到故國的忠魂,就有幾十萬。”
“今天,我和你們共同奮起抗暴,拯救天下蒼生,共同創造一個富強、、文明的現代新社會,如何?”
台下歡聲雷動——這是肯定的,如果不歡聲雷動的話,立即將你抓起來,大刀一舉,人頭落地。
楊玄感派人從大興把自己和老弟楊玄縱和他的軍師李密接來。這兩人,特別是李密的歸隊,使得楊玄感如虎添翼。他問李密︰“你一向把拯救天下蒼生視為己任,現在是我們實現抱負的時候,你有何想法?”
李密發表了長篇演講,他象一個職業經理人一樣,給自己的老板楊玄感出了上、中、下三道選擇題,這三策的威力不下諸葛亮的隆中對,為楊玄感指明了發展方向。
李密的三個對策說明他是杰出的戰略分析專家,從這個角度來講,他的能力不遜于西漢的張良和三國的諸葛亮。李密的三個政策簡述如下︰
“主上率軍遠在遼東,南有大海,北有突厥等強大的蠻族,與中原的聯系只有細細的一條遼西走廊,我的上策是,你率大軍星夜前往,出其不意,佔領和扼守遼西走廊。那時,他一定急急往回趕,你可以逸待勞,在彼截住他廝殺,高麗軍見主上退兵,一定會緊緊咬住,這樣,他前後失踞,進退維谷,不出十天,彈盡糧絕,就算我們不動手,大軍也會自己崩潰,到時,楊廣必為我們所擒。這是上策。”
楊玄感听了,面無表情地說︰“把中策說出來讓我听听。”
李密接著說︰“關中四關之中,易守難攻。我們集中優勢兵力,突襲長安大興,雖然有大將衛文升在彼駐守,也可一鼓而下。就算皇上回兵,我們已經佔據了都城,他的根據地已失,仍是我們佔據主動,此乃漢高祖、曹基業也!”
楊玄感听了,仍然不動聲色,說︰“再把下策說出來听听。”
李密有點詫異,不知楊玄感何以淡定如斯,但仍然把他的政策說了出來︰“下策就是集中優勢兵力,馬不停蹄徑襲東都洛陽,將會天下震動。問題是,就算我們現在就出發去襲洛陽,恐怕守軍已經听到警報,他們一定會嚴加戒備,據險死守,萬一百日之內攻不下來,隋軍會伺機反撲,洛陽的援軍會從四面八方趕來,我們會陷主動于被動,到那時,情勢完全扭轉,至于能否掌控住大局,非我所能知也。”
楊玄感听了,立即接話說︰“隋朝文武百官居的家屬,多半在東都洛陽,打下東都,天下震動,會給隋朝以最沉重打擊。再說,你的上策直接去打大興,路過東都也不打,如何立威?你的下計,就是我的上計。”
于是,不听李密勸阻,派自己的弟弟楊玄挺率軍一千,作為先鋒,直趨洛陽。果不出李密所料,隋朝已經在東都洛陽做好準備,楊玄挺一來,就在外圍被迎頭痛擊,施以一頓老拳,被打了個鼻青臉腫。
就在楊玄縱被一頓胖揍的同時,洛陽城已經在留守東都的越王楊侗(前太子楊昭次子,隋煬帝楊廣之孫)和負責東都防衛事務的樊子蓋做好了防衛準備,固若金湯。
如果楊玄縱听說洛陽是樊子蓋在守,大概借他八個膽子也不敢來。
樊子蓋是那時的超級猛人之一,是大的特色是凶,治軍嚴整,無人不怕;他另一個特色是敢殺人,殺起敵人來毫不手軟,據說,後來他去世的時候,前前後後無數個斷頭鬼縈繞四周,可見生前殺戮之慘。
這一年,樊子蓋已經七十多歲了,但盡管老,仍然擋不住他一身的殺氣。
楊玄縱在洛陽城下失敗,正在回軍之際,他的哥哥、叛軍的主帥到了城下。由于楊玄感出身高門、本身又有一定的感染力和鼓動性,所以跟隨他的人那是烏央烏央的。
由于人數太多了,又沒有時間生產裝備,因此,這些人武器裝備都很簡單,手持單刀和柳條做的盾牌,連盔甲和弓箭都沒有。但他們熱情很高,上很狂熱,精神上很充實,盡管在物質上要什麼沒什麼。
隋軍方面派出了河南縣長達奚善意率軍五千人對抗楊玄感的弟弟楊積善,而建設部長兼洛陽市秘書長裴弘策率兵八千對抗楊玄縱。
達奚善意看來只能夠對人有善意,而無法帶兵打仗。他的五千精兵在沒有看到楊積善的影子的時候就開始崩潰,五千大軍跑了個一個沒剩。
而發裴弘策也好不到哪,與叛軍稍一接觸,即行崩潰,四散奔逃,輜重糧草等大部分被叛軍奪走。
裴弘策好不容易收拾敗軍,重新聚集,剛剛聚攏來、扎下大營的時候,楊玄縱又到了。于是再度崩潰……
如是者好幾次。
楊玄縱算是看明白了,達奚善意是不戰而潰,而裴弘策稍微好一點,他是踫一下才崩潰!
到第五次的時候,達奚善意已經崩潰不起,他只剩下幾十人,資本已經不足,只好打馬跑回洛陽城內。其余的八千人,全部投降了楊玄感。
裴弘策將所部八千士兵慷慨地送給楊玄感的叛軍之後,只率幾十人狼狽逃回洛陽城。
洛陽城的守將樊子蓋並沒有對敗軍之將裴弘策另眼相看,樊子蓋老同志久經戰陣,知道勝敗兵家常事,況且,敵軍勢大,裴弘策不是對手,很正常,況且,他不是還和敵人交戰了好幾次嗎?總比達奚善意強得多,該同志還沒等跟敵人打呢,下手的士兵就全跑了。
楊玄感初戰告捷,前來報名參軍的人絡繹不絕,楊玄感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對弟弟楊玄縱說︰“造反,什麼最重要?人心!我們贏得了人心,隋朝天下盡早是我們的。”于是召集所有將士,在洛陽城下發表激情演說︰
“我楊玄感,名門之後,父親是大隋朝的宰相,我自己身為帝國元帥(上柱國),富貴已極,今天,我和大家站在一條起跑線上,舉兵造反,不怕全族屠戮,不為別的,只為解救天下蒼生。”楊玄感口才很好,極富煽動力,所有觀眾,包括老部下和新投奔來的盲流,紛紛表示要堅決跟著楊玄感干,楊玄感就是他們的紅太陽。
誓師完畢,楊玄感趁著暴徒們的狂熱還在,下令攻城。于是,這些烏合之眾一窩蜂一樣,沖向東都洛陽。
洛陽城內,在樊子蓋的主持下,嚴陣以待。樊子蓋認為,不能被動挨打,出擊,是最好的防守。
他認為對敵作戰經驗最豐富的是剛剛敗回來的裴弘策,于是裴弘策被委以突擊手的重任,出城御敵。
但裴弘策不干,顯然,他和樊子蓋的看法並不一致。
原因並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他剛在洛陽城外被楊玄感的叛軍打了個生活不能自理,被嚇破了膽。真正的原因是他不太能夠看得起樊子蓋。
樊子蓋之前是個地方官,雖然有民部尚書的頭餃,但畢竟沒有在中央見過什麼大世面。而且,他的行政級別,充其量和裴弘策一樣,以前上朝的時候,你跟我同一班次。現在憑什麼你來命令我?
其實不只裴弘策,很多洛陽城的官員都不太瞧得起這位職場新鮮人,有什麼軍國大事,這些人甚至不告訴老樊——這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一貫喜歡欺負新人的優良傳統。
樊子蓋再三命令裴弘策出城應敵,而後者再三不肯。樊子蓋聯想到最近接手洛陽防務以來,諸事不順,受人排擠,不由大怒,令人將裴弘策綁出斬首。
一開始裴弘策還滿不在乎,以為樊子蓋不敢拿他怎麼樣,等被五花大綁推出的時候,想說什麼已經晚了。他昔日的同僚一看到樊子蓋那張凶得近似螃蟹蓋的大臉,都嚇得抖衣而戰,不敢作聲——況且,他們也未盡想幫裴弘策說好話。
就這樣,一個三品大員,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就被老樊砍了。
這個樊子蓋,真夠橫啊!
正在這時,又一個倒霉蛋兒撞到了樊子蓋的槍口上。
這位仁兄叫楊汪,時任國立大學校長(國子監祭酒),行政級別為從三品,也是大隋朝的高級干部。
楊汪比起裴弘策來,只是禮節和口氣上對樊子蓋沒有那麼尊敬,就惹得老樊大怒,要殺楊汪。
有了裴弘策的前車之鑒,楊汪知道和這只殘物作對的下場,于是非常聰明地叩頭求饒,樊子蓋才算放過他。
不過經這樣一折騰,洛陽城內部變得鐵板一塊,固若金湯,因為在老樊同志的高壓下,大家別無選擇地緊緊團結在了以他為首的東都防御核心的周圍,形成了一支極具戰斗力的團隊。
我們不由感嘆,這不是賤骨頭嗎!你好好听從老樊的命令不就好了嗎?非要人家殺幾個人給你點厲害才服。這種人從古到今都不缺,缺的是樊子蓋這種人。
總之,在樊子蓋的高壓政策下,洛陽軍民擰成了一股繩,形成了可怕的戰斗力,這正是楊玄感害怕的。
也正因為沒有底氣,楊玄感幾次攻城,均無功而返。
但因為樊子蓋的霸氣,也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隋的子弟們,有很多準備投靠樊子蓋,但听說了裴弘策的待遇,都嚇的不敢進城,有不少反而投靠了楊玄感的叛軍。
這些人不僅人數眾多,而且,他們的老爹都是大隋朝最有影響力的強權人物,這些人包括︰韓擒虎的兒子、觀王楊雄的兒子、裴世基的兒子、周羅 的兒子、來護兒的兒子、裴蘊的兒子等,還不包括某些強人的佷子(比如鄭譯的佷子)或孫子。
這些兒子、佷子和孫子的反叛,是對隋煬帝楊廣殘暴統治的鈍擊,楊玄感對他們,全部委以重任。這都是資源啊!
這些兒子和孫子們中,有一個人對楊玄感來說至關重要,他就是韋福嗣,是韋𤓖攳a 印Q鐶 卸暈ェK檬 中湃危 蛭 巳聳 鐘脅牛 哂屑 涿羧竦難酃て投床熗ΑQ鐶 邪閹 弊髯約旱木 σ謊 鞘保 丫 炊岳蠲艿男湃甕 橇耍 遼偈竊菔蓖 橇恕U飧鋈碩匝鐶 械姆欠滄饔夢頤巧院蠡嶠駁健 br />
就在楊玄感分封這些帝國余孽的、四周出擊的時候,隋帝國也沒閑著。目前楊廣遠在從遼東回來和路上,國內的戰事,都靠兩個親王主持,一個是留守東都洛陽的越王楊侗,一個是留守大興的代王楊侑。
楊侑和楊侗一樣,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兩人都是孩子;
二、兩人分據兩個都城,一個是首都,一個是陪都;
三、兩人都是隋煬帝楊廣的孫子;
四、兩人都不具備戰事指揮能力,但有強力輔助。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靠樊子蓋,留守大興的代王楊侑靠衛文升。
衛文升和樊子蓋一樣,都是那個時代的超級猛人之一,他是機要秘書出身,書面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都十分突出,曾單騎說降不肯歸順朝廷的少數民族山獠,在隋煬帝楊廣第一次遠征高麗的時候,于仲文和宇文述等朝廷的大臣紛紛敗績,只有衛文升因為戰功被獎賞和升遷。
這次衛文升奉命協助代王楊侑鎮守長安,听到楊玄感叛變,兵圍洛陽,立即領命去救助。在去往洛陽的路上,路過華陰時,看到了楊玄感的老爹楊素的墓地,二話不說,將老同志的墳墓挖開,把楊素的尸體燒毀,挫骨揚灰。
至此,不管楊素生前做了什麼,立下什麼樣的功勞,卻化為了過眼雲煙,現在楊素只有一個身份︰叛賊家屬。會將他在名譽上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萬只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衛文升的大軍一到洛陽,就投入了和叛軍的戰斗。
這時,形勢發生了有利于軍的轉折,楊廣這時已經從征遼的前線回軍,虎賁郎將陳稜、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右候衛將軍屈突通以及左驍衛大將軍來護兒都已經能夠騰出手來對付楊玄感的叛軍,特別是最具有戰斗力的來護兒軍,自從回軍東萊後,便听說了楊玄感包圍了東都洛陽,立即風風火火召集手下各軍將領,召開軍事會議。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他手下的將領們並不象他那麼著急。原因很簡單,他們並沒有接到正式的命令,要他們向洛陽開拔平叛。陪都被圍,著急的應該是皇帝,現在皇帝不急,我們這些太監急什麼?
來護兒聞言大怒,朝這些太監大光其火︰“洛陽被圍,是帝國的心腹大患;而小小高麗不臣,只是癬疥之患而已。軍國大事,我們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擅自出兵的責任由我來負,和你們無關,但違抗我將令者,格殺勿論!”
楊廣听說來護兒擅自調動軍馬平叛,非常高興,說︰“你回軍的時候,正是我想讓你回軍的時候,我的心意你知道,我們雖然相隔萬里,但‘心有戚戚焉’。”
“心有戚戚焉”不是楊廣說的,是我說的,因為我覺得不用“心有戚戚焉”實在表達不出楊廣與來護兒那種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特殊情感。
盡管楊廣對來護兒欣賞有加,但畢竟,只靠一個來護兒是不能解決所有事情的。而在其它戰場上,軍的進展並不順利,衛文升屢戰屢敗,如果不是楊玄感的老弟楊玄挺在戰場上被流箭射死,那該死的就是衛文升了。
恰在此時,一個對楊廣來說最可怕不過的事情由星星之火開始燎原了,這就是各地的農民。
農民的原因很簡單,楊廣不停修運河、蓋宮殿、征遼東、下江南、建東都,這些都是要人要錢要糧的,這些東西從哪出?顯然不可能從楊廣他們家的庫房里出,只好從農民的身上搜刮。(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