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是可以免他十次死罪。
不過,鄭譯自己不爭氣,關鍵時刻掉鏈子,在尉遲迥作亂,楊堅听了高 的建議,想派監軍到前線的時候,鄭譯退縮了,楊堅不得已派了高 。自從那一次,楊堅看到鄭譯總覺得有點不自在,而且,鄭譯喜歡的生活,貪污受賄,于是楊堅慢慢疏遠了他。
鄭譯被疏,偷偷請在跳大神兒的來折騰,以期改善。這在那個年頭被認為是背著組織搞迷信活動,是被嚴厲禁止的。
楊堅听說後(據說是一個被鄭譯責打的婢女告的狀,可見,女人是不能得罪的,和小人一樣,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這不是我說的,是孔子他老人家說的),把鄭譯找來問︰“我有對不起你的地方嗎?你這麼做是什麼意思?”
鄭譯無言以對。
恰在此時,有人又告發了鄭譯另一個不良的行徑︰不和他老媽住在一起。
這在當時絕對是個大罪過,是不孝的表現。
于是,鄭譯在被勒令與母親同住一起的同時,被從朝堂趕回了家。
當然,後來楊堅還原諒了他,畢竟比起謀反來,這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鄭譯後來還經常和楊堅把酒言歡,還替楊堅整理禮樂律令,因為鄭譯本身就是個大音樂家。
鄭譯去世,楊堅很悲傷,給他的謚號為“達”。
相比起來,楊堅的另外一個老朋友的過失就無法原諒了,因為他犯的是謀反大罪。
這個人是劉𠠬。估計他自己覺得謀反比較寂寞,就順便帶上了兩個身經百戰的大將軍︰宇文忻和梁士彥。
劉𠠬與鄭譯一樣,在宇文 臨終前幫了楊堅的大忙,使他順利地取得了北周的大權。楊堅也對劉𠠬寄予厚望,但畢竟劉𠠬不成器,也喜歡賣官蠰爵,行賄受賄,因此也被楊堅打入另冊。
特別讓楊堅傷心的是,在楊堅想派他們到抵抗尉遲迥的前線當監軍的時候,劉𠠬與鄭譯一樣掉鏈子了,于是,楊堅也開始疏遠他。
劉𠠬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他覺得我在宇文 去世之前擁戴了你,所以你成就了霸業;如今我再找個人擁戴,也會成就他的霸業。
劉𠠬以為,霸業是他的專利,想送誰送誰。
這一次,劉𠠬看上了梁士彥。
梁士彥與劉𠠬一樣,都是被楊堅不待見的人。除此之外,宇文忻也在此列,與他們同病相憐。
經過多次試探與密度,這三位功高德邵的大人物組成了謀反的鏘鏘三人行,準備時機成熟之後,推翻楊堅的統治,一舉建立新政權。
比起來,劉𠠬和梁士彥走得更近些,確切地說,他跟梁士彥艷光四射的老婆走得更近。他和梁士彥不僅有著共同的事業,還有著共同的女人。
為了能夠讓梁士彥更依賴自己,好有更多的機會與梁夫人共赴巫山之約,劉𠠬與宇文忻準備事成之後,推梁士彥為帝。
這頂綠油油、沉甸甸的大帽子使得劉𠠬和梁士彥關系更上一層樓,可惜,並不能阻擋事情的敗露。
告發這鏘鏘三人行的是梁士彥的外甥。自古以來,大義滅親者多得是。
當楊堅質問劉𠠬這樣做對得起誰的時候,後果自知理虧,低頭不語。
對于謀反者,沒有什麼可說的,這是底限,就是一我們現在想整某個人,一定會讓他跟人民對立,讓他自絕于人民,這樣,他就被徹底再被踏上一萬只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于是,劉𠠬、梁士彥和宇文忻,被斬首示眾。
這一年,梁士彥七十二歲,宇文忻六十四歲,劉𠠬最年輕,只五十多歲。
臨刑,宇文忻向昔日的老戰友高 跪下求饒,希望他看來往日情分上饒他一命,到是劉𠠬還有些骨氣,怒喝宇文忻︰“跪什麼跪?有什麼用?”
于是,三人“慷慨就義”。
宇文忻的弟弟是宇文愷,是隋朝最著名的建築學家,稍後我們就將見到他的鬼斧神工代表作——仁壽宮。
陳朝已亡,天下太平,楊堅與大多數的馬上皇帝一樣,可以馬上打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要講經倫濟世,還得要靠文化人。
楊堅重用的人中,楊素已經棄武從文(因為天下一統,武用不上了),高 本來就是高級參謀人員,而甦威,則是世代能臣。
甦威是第一次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但要提起他的老爹,則無人不知。
他老爹就是大名鼎鼎的、協助宇文泰在西魏實施維新的大改革家甦綽。
沒有甦綽就沒有西魏的改革,沒有改革就沒有西魏的由弱而強,沒有西魏的由弱變強就沒有宇文泰的權臣之路,沒有宇文泰的權臣之路就沒有後來的北周,沒有北周就沒有後來的北周大丞相楊堅,也就沒有後來的隋朝和隋文帝楊堅。
簡言之,沒有甦綽就沒有楊堅的大隋朝。
甦綽就這麼重要。
甦氏一門是改革世家,如今,甦綽的兒子繼老爹之後,祭起了改革的大旗。不過,他效忠的對象由西魏權臣宇文泰變成了貨真價實的隋朝皇帝楊堅。
曾經因為滅陳的問題與韓擒虎爭功的賀若弼,如今頭腦再度發熱,決定和楊素及高 比比功。
賀若弼自謂功高蓋世,一時無兩,而楊素功勞在自己之下,卻踩著自己的爬上宰輔高位,心里特別不舒服,紅眼兒病登時發作,經常在楊堅面前表示對楊素和高 等人的不屑。
楊堅對他還是比較耐心,沒有發作,只是不悅,問道︰“我用高 和楊素為相,你卻經常說他們的壞話,把他們比作酒囊飯袋,你到底想怎麼樣?”
賀若弼這才察覺到了皇帝那一絲不悅後面隱藏的殺氣,不由後背一涼,可是自已騎虎難下,只好硬著頭皮說︰“高 是我的老朋友,楊素是我的舅子,我深知他們二人才具平庸,所以才有此言。”
楊堅鐵青著一張大臉一言不發。
這一切都被那些聰明的大臣看在眼里,立即看出楊堅的意思,于是爭先恐後向楊堅上表,說賀若弼心存怨望,罪不容誅。
哪個朝代都少不了這些對皇帝知冷知熱的可心人兒,說皇帝所不能明說,做皇帝所不能明做。這些人也許不會封侯拜相,但卻有可能飛黃騰達,因為他們存在的前提是有市場,皇帝有這個需求。
這些皇帝的知心人在駕前狠告賀若弼的黑狀,楊堅對這位前功臣表示了寬大︰只是把他請入大牢,小黑屋地干活。
不久,楊堅良心再度發作,將已經心死的賀若弼從牢中提出,問他︰“你自己想想,你能死能活?”
賀若弼答道︰“臣曾經提一旅師,深入江南,擒陳叔寶,望陛下看在此功勞的份上,能恕臣活命。”
楊堅差點把鼻子氣歪了,心說︰“陳叔寶明明是韓擒虎所擒,怎麼又成你的功勞了?”
但只是不動聲色地說︰“你說的這一功勞我已經重賞。”
賀若弼再次懇求︰“我還是想活。”
楊堅內心笑了一下,目的達到,他不想繼續為難賀若弼。于是下令赦免他的罪過,但撤去本兼各職,令他回家當老百姓去。
賀若弼抱頭鼠竄,但他根本用不著驚慌,楊堅根本沒打算殺他。
不久之後,楊堅再次下旨,恢復賀若弼的爵位。這一結果令賀若弼喜出望外,從此終隋文帝一世,他都老老實實,不敢再有不敬。
好權術啊,我看到這里,拍案叫絕。
然而賀若弼的本性無法因楊堅的一番“苦心”而改變,他終隋文帝一世不敢再有不敬,但不代表楊堅死後,他仍能保持這種來之不易的低調。
後來,隋文帝的次子楊廣奪嫡成功,榮登太子寶座,曾問賀若弼︰“楊素、韓擒虎和史萬歲三人,是我朝良將,你來評評,他們優劣如何?”
賀若弼冰冷了許久的大腦瞬間再次發熱,對楊廣說︰“楊素是猛將,非謀將;韓擒虎是斗將,非領將;史萬歲是騎將,非大將。”
楊廣繼續問︰“那誰是大將?”
賀若弼說︰“唯殿下所擇。”
楊廣听了,看了看賀若弼的頭顱和生疤的舌頭,搖搖頭,不知道他的腦袋何時又被驢踢了。
再後來,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作為愛惹是生非且牢騷不斷的典型,賀若弼更被人不待見。
三年之後,他隨隋煬帝北巡榆林,楊廣命人制作一個超巨型的大帳蓬來招待突厥的國家元首啟民可汗。
這一次,賀若弼發了他生平最後一次牢騷。
他和高 等人私下里議論這樣做太奢侈了。
毫不意外地,這種議論傳到了楊廣的耳朵里,于是作為楊廣忌恨高 的犧牲品,賀若弼與高 及其他一些發表同樣言論的大臣,被同一天砍了腦袋。
這一年是公元607年,賀若弼六十四歲。
賀若弼是一個個性特殊的人,其父賀若敦因言獲罪,臨死前用錐子刺破賀若弼的舌頭,讓他慎言。
一段時間內,賀若弼似乎吸取了老爹的教訓,不敢亂說。其典型的代表作就是結結實實地忽悠了王軌一次(見前文所述)。
但隨著賀若弼地位上升,他原本不太聰明的頭腦開始真正粥樣糨糊化,逐漸走上蛋白質的不歸路。
蛋白質者,笨蛋+白痴+神經質也。
說完了賀若弼,再說說他的老朋友、老戰友兼老敵人韓擒虎同志。
韓擒虎的故事沒有那麼長,但十分具有傳奇色彩,甚至是恐怖色彩。
某一年的冬天,韓擒虎府第旁邊住的一個老太太早上起來出門,看到韓府門外羅列儀仗,威風凜凜,這種架勢從來沒有看到過。韓擒虎身為帝國元帥,國家重臣,自然是排場得不得了,但今天這陣勢,不盡沒有見過,而且說不出的詭異。
老太太問其中的一個衛士,這個衛士說︰“我們來迎接我們的大王。”
說完,整個儀仗隊就不見了。
老太太以頭搶地,直接暈倒。
緊接著,老太太的兒子中了邪,朝著韓擒虎家的大門猛沖,門衛急忙阻攔,這是元帥府,是你隨便進的地方嗎?
但這個中午男子一個勁兒往里闖,嘴里不停喊︰“別攔著我,我要見大王。”
門衛很奇怪,韓擒虎雖然功勞大,但並未被封王,不只韓擒虎,包括楊素、高 這班功臣,沒有一個封王。
于是門衛問他︰“你見那門子王?”
這個瘋子狂叫︰“我要見閻羅王。”
韓擒虎的家人聞聲出來一看,就想揍他,被韓擒虎阻止了,說︰“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我願足矣。”
然後回家躺在床上,當天晚上就生了一種怪病,韓擒虎不就醫不吃藥,不久去世。
就這樣,平陳戰爭中功勞最著的兩大名將,一個在日後被少東家在生死簿上勾去了姓名,一個被閻羅王請去作了閻羅王。
想起了範蠡功成身退後給文種的留言︰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
歷朝歷代,從古至今,概莫能外。
悲哀啊!
繼韓擒虎和賀若弼之後,我們需要隆重推出兩個重量級的人物,這兩個人的影響,不僅會伴隨著他們的生命存在,甚至,在隋亡以後,他們還在以自己的方式繼續著對歷史的影響。
這兩個人一個叫宇文愷,一個叫封德彝。
宇文這個西魏的大姓、北周的國姓,為南北朝末期的歷史增添了許多的光彩,宇文愷的父親就是一個典型的將星。
宇文愷的老爹是宇文貴,在那個時代是一個隨便跺跺腳地皮顫三顫的大人物,是關隴軍事貴族最核心的成員。這個核心,就是八柱國家和十二大將軍,而宇文貴,和楊堅的老爹楊忠一樣,都位列十二大將軍之一。
簡言之,如果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是一個大卷心菜的話,那八柱國家和十二大將軍就是菜心。根據菜心的兒子仍然是菜心而不大會是菜幫的原理,名將宇文貴的兒子們不會是綿羊。
的確如此,宇文貴的幾個兒子,一個比一個出色,一個比一個有名。
長子宇文善,在北周末年的時候就已經升任上柱國,是官高爵顯的帝國元帥。
次子更加有名,就是同樣位列帝國元帥、在滅齊、平定尉遲迥叛亂中立下 赫戰功的宇文忻。當然,宇文忻之所以比大哥宇文善有名,是因為和他劉𠠬、梁士彥結成了反對楊堅、圖謀造反的鏘鏘三人行。他想成為開國元勛的夢想隨著梁士彥的外甥告密而成為泡影,繼而,三個大人物因此人頭落地,雖然,他們三個其實已經是開國元勛了。
但宇文貴的兒子中,最有名的還得說是宇文愷。
宇文愷不象他的兩個哥哥那樣英勇善戰,他似乎對戰場的事情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蓋房子。
宇文愷的這一愛好使他成功地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建築學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我們將在下面提到的仁壽宮。
早在楊堅剛剛掌握北周大權、大殺其宇文氏皇族的時候,宇文愷就差點被列入殺戮名單,但他畢竟不是北周皇帝的正經親戚,再加上二哥宇文忻當時屢立戰功,正得楊堅的器重,因此躲過一刀。
然則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宇文忻起事被誅的時候,宇文愷又差點被牽連殺頭,雖然後來只是被革職在家,楊堅也算狠狠敲打了宇文愷一下︰你要知道你的老板是誰。
這是一條放之四海職場皆準備的金科玉律。
不僅僅限于職場,也包括官場。(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