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些烏合之眾手持大刀長矛,聒噪而來,還真把守門的衛兵嚇著了,一哄而散——看來,銳意改革而尚武的北周大帝宇文邕需要好好訓練他的御林軍了。
這些平時養尊處優的宮城衛士們驚散,連宮門都來不及關就逃。
尉遲運正在殿中,趕忙親自去關門,哪知晚了一步,門正要關上的時候,宇文直的亂黨已經沖到眼前,尉遲運拼死把門抵住,手指卻被叛黨的大刀劈下好幾個。
關鍵時刻,尉遲運顯現了他的英雄氣概,他不顧疼痛,抵死將大門關閉。宇文直亂黨進不了門,在外堆積木材,放火燒門。
風借火勢,頓時肅章門外烈焰熊熊,大門隨時有被燒壞的可能,形勢岌岌可危。
關鍵時刻,尉遲運顯示出他不同凡人的靈光,命人把宮內能找到的所有的木制品都找出來,一股腦堆起來,象小山一樣。剎時間,門內門外一片火海,門早燒壞了,但宇文直只能在外面干瞪眼,除非他以烤白薯的身份進到皇宮。
你不是會放火嗎?我也放,放得比你更凶,看誰狠!
尉遲運這一以毒攻毒的毒計得逞,整個宮城門一片火海,別說過人了,離近了都覺得烤得慌。選擇派頭子宇文直一看火勢一時半會兒小不了,外圍的軍隊已經層層包圍上來,估計沒有希望殺進皇宮了,長嘆一聲“天絕我也”,率眾退走。
就這樣,一場叛亂就此土崩瓦解,人家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這位親王造反,檢驗時間只用了三個時辰。
沒長造反派的腦袋,你造什麼反!不要腦袋了?
這位不要腦袋的造反派現在想起了腦袋的重要性,開始往反方向逃亡。
尉遲運此時充分了發揮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率軍出擊,把宇文直擒回。順便說一句,宇文直是在荊州被捉回的,荊州即現在的江陵,有興趣的話可以在地圖上用直尺量一下,再乘以比例尺,看看直線距離有多遠。尉遲運這一壯舉堪“千里追凶”。
宇文直放著好好的皇親、親王、大司徒不當,非要當什麼皇帝,也不看看,您長了皇帝腦袋了嗎?
周武帝宇文邕聞變,立即趕回京都。
但這次武帝沒有表現出一貫的殘刻少恩,只是把宇文直廢為庶人,囚禁起來——看來武帝多多少少有點人道主義,畢竟是自己的親弟弟,一奶同胞。
在平定宇文直叛亂中立下大功的尉遲運,升任大將軍,武帝賜他土地、豪宅、金銀、名車、美女……,這下他有得忙了。
尉遲運在這次斗爭中,失去的僅僅是幾個手指,卻得到了幾乎整個世界——他賺大了,象宇文直這種2B發動的叛亂,連我們公司的前台小姐也能輕松平定。
盡管尉遲運在這次平叛過程中成為風雲人物,但還不是能最終避免被命運捉弄。要不了幾年,他將迎來自己的最終結局︰在頑主小皇帝的猜忌面前憂死。
記得多年前蜀漢的重臣廖化和董厥,在後主劉禪降晉的情況下,“後皆憂死”。
與其說憂死,不如說是“憂懼而死”。
不過這是後話,目前的尉遲運,金錢、榮譽、權力、美女、榮寵,撲面而來,讓他目不 給。
再說宇文直,這位前衛親王,現在的囚徒,本來應該退出歷史舞台,就此過著鐵窗生活——如果表現良好、改造成功的話,也許還能提前出獄。
但他沒有,這丫不甘心,如果他心甘情願地在這個冬涼夏暖的地方吃牢飯,那當初還不如老老實實地當他的王爺。于是他在監獄里不可能老實,扇陰風,點鬼火,搞串連,準備東山再起。這一行為觸及了武帝的最後底限,于是立即將宇文直誅殺,順便把宇文直的十個兒子也一起殺死,算是連本帶利一起還。到這時候,武帝才把獠牙亮出來,讓你看看什麼叫一個英主的殘刻少恩,哪怕你是我的親兄弟!
其實,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和大臣的關系是“同志加兄弟”式的,包括以君臣和睦著稱的唐太宗,和以“仁慈”聞名的康熙皇帝,有興趣的話,可以查查魏征先生生前身後不同的遭遇。
君和臣,實際上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衛王宇文直,以他的愚蠢行為詮釋了什麼叫做愚蠢。
宇文直叛亂平定,武帝宇文邕可以放開手腳,大張旗鼓地想干的事情了。
想起蔣先生所說的名言︰“攘外必先安內”,並非沒有道理。
武帝想做的事情就是東征,滅齊。
象東征北齊這樣的國家頭等大事,必然要先征求一下群臣的意見。
柱國于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先與北齊修好。”
于翼不是一般人,他的父親是南北朝後期首屈一指的謀略大師、位列八柱國家之一的于瑾。
很明顯,于翼非常有效地繼承了父親這一優良傳統。
西魏八柱國,都是當時的人精,各有各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鑄就他們的輝煌,也正是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榮寵興衰︰
八柱國中趙貴成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戰立名,李弼將略能軍,于謹以謀輔事,侯莫陳崇以勇,獨孤信以德撫民。
現在八柱國已經煙消雲散,獨孤信的“信”,沒能幫他不被迫自殺;侯莫陳崇的“勇”,沒能幫他不被迫自殺,趙貴的“佐”,更不能妨礙其直接被殺。
八柱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謀略才是王道,其它神馬都統統只是浮雲。
而且,于瑾和于翼的榮寵,才剛剛是個開頭。
于翼向武帝說︰“戰場上交兵,無非損耗兵力而已,與大局無益,不如兩國罷兵交好,讓對方松懈下來,到時乘機進兵,攻其不備,可以一舉平定。”
可以說,于翼這番話,充分體現了他作為一個老謀略家的兒子和作為一個年輕的謀略家的高瞻遠矚。
武帝繼續向諸大臣問計,這時,出現了一個人,向武帝提出了自己的平齊策略。
這個人是韋孝寬,時任鄖州刺史。
這是個熟悉的陌生人,上一次我們見他,是在北齊的老國主兼老流氓高歡同志第二次在玉璧踫壁(第一次是遇到王思政)。
正是因為被韋孝寬擋在玉璧彈丸之地五十天,不能前進一步,高歡氣恨交加,不久在前線病逝,還逼得斛律光的老爸斛律金創作出了流傳千古的敕勒歌。
一晃近三十年過去了,韋孝寬居然還健在,而玉璧之戰的幾個當事人,宇文泰、高歡、祖 、王思政等人,都已經做古。
那時,韋孝寬正值不惑,現在,他已經七十多歲了。而且,這三十幾年,他基本沒有動過窩,他任刺史的鄖州,州治正是玉璧。
更重要的,韋孝寬的輝煌,也才是剛剛起步。
他向武帝宇文邕提出了三條破齊策略︰
第一條是急的︰
我在邊關多年,清楚敵人弱點,我軍三次東征,都沒有成功,是因為機遇沒有抓住。江南殘陳,居然一鼓蕩平淮南,說明北齊已經窮途末路,他們外有叛亂,內有奸黨,正是好機會。我們同陳國合作,一東一南,直鄴城,同時,令各地志願軍、少數民族兄弟軍隊和北齊境內的義投誠者共同進軍,現在滅齊,正是時候。
第二條是緩的︰
如果第一條太急,則可以與陳結盟,獨北齊,同時大力發展生產力,開荒、儲備軍糧、招募新兵。北齊出兵,我們或直接擊退,或堅壁清野,讓他們疲于奔命,敵人內部混亂,奸臣當道,民不聊生。這樣不出一兩年,北齊自會土崩瓦解。到時我們再趁勢進軍,成摧枯拉朽之勢,滅齊必矣。
第三條不僅緩,還是長遠的、策略性的︰
勾踐滅吳,花了十年;武王伐紂,出兵兩次。如果我們想讓北齊整治更加腐,國力更加衰微,可以和他們恢復邦交,重申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這樣北齊感覺強敵不再,放松警惕,自會把精力放在自我享受和自我毀滅上,“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等時機成熟,軍事打擊為主,治誘降為輔,想不滅齊都難。
看了上述的平齊三策,感覺歷史是不公平的。
歷史向來對韋孝寬的評價只限于名將,在我看來,用謀略家形容他已經是很委屈他了,這一平齊三策,完全可以和隆中對相提並論。
更重要的,隆中對從來沒有真正地實現過,而韋孝寬的平齊三策卻是貨真價實的、具有指導實踐意義的策略,在此,請允許我把它與偉人的《論持久戰》並列。
諸葛亮一生活在他給自己畫的大餅中,韋孝寬則現實得多,他只想滅齊。
武帝將韋孝寬的平齊三策閱讀再三,不斷稱善。並招入開府儀同三司伊婁謙備咨詢。
北周與北齊一樣,都有開府儀同三司,但職位名稱相同,實際內容不太一樣。北齊這一職位是副總理級別的,地位相當高,北周的開府儀同三司,地位則明顯不如。
這位伊婁謙,在當時也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世代官宦,為人忠直、謙和,非常寬厚,極有人緣。很得武帝的賞識。
鑒于今後我們將基本不會再見到這位伊婁同志,順便講一下他的一樁軼事,盡管這樁軼事是以後才發生的。
楊堅掌握北周大權之後,與北周皇族關系密切的尉遲迥、司馬消難和王謙發動了叛亂,想推翻楊堅的統治,還政于宇文家族。
這是一件天大的事,楊堅為此一度愁得茶飯不思,當然最後叛亂還是平定了,平定叛亂的,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韋孝寬。
本來這事同伊婁謙同志毫無瓜葛,但他一定要和自己扯上關系。
他恥于同發動叛亂的王謙同名,于是不再叫“謙”,而稱自己的字︰彥恭。
現在,他還是伊婁謙,被武帝召入,問︰“我想用兵,你看哪國為先?”
伊婁謙說︰“齊。”
武帝問︰“為何?”
伊婁謙說︰“齊君昏臣讒,折沖之將斛律光冤死,上下離心,道路以目,滅齊易如反掌。”
武帝大笑,派伊婁謙和司法部副部長元衛假借訪問北齊之名,刺探虛實。
伊婁謙和元衛到了北齊,做正常進行國事訪問狀,後主高緯問︰“現正值盛夏,貴朝無故征兵,意欲何為?”
伊婁謙反應極快,說︰“兵馬的調動很正常,不只我朝有之,貴朝也一樣有啊。”
于是高緯說不出話。
高緯君臣從伊婁謙的嘴里套不出什麼話,但伊婁謙的參軍高遵卻把實情告訴了北齊。高緯很生氣,于是扣留伊婁謙,不放他回國。
周武帝宇文邕,見伊婁謙不回來,于是下詔伐齊︰
前三軍︰由陳王宇文純、滎陽公司馬消難、鄭公達奚震率領;
後三軍︰由越王宇文盛、趙王宇文招、周昌公侯莫陳瓊率領;
齊王宇文憲,率兵兩萬,直取黎陽;
隨國公楊堅、廣寧公薛迥,率水軍三萬,由渭水入黃河;
梁公侯莫陳芮,率軍守太行;
申公李穆,率眾守河陽;
常山公于翼,率眾兩萬出陳汝。
武帝宇文邕,親率六軍,以前汾州刺史楊敷之子楊素為先鋒,師出長安。
我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北周這麼整齊的軍容了,上一次,還是在宇文泰的西魏八柱國時代,那時,還沒有北周呢。
看看這些燦若群星的將星吧,這讓我們依稀又回到當年宇文泰那一代人金戈鐵馬的時代。
司馬消難,是北齊宰相司馬子如之子,就是年紀輕輕與父親的寵姬私通而被戴了綠帽子的老爹無可奈何的那位,後來得罪北齊,到北周;
鄭公達奚震,是十二大將軍之一的達奚武之子;
侯莫陳瓊,前西魏八柱國之一的侯莫陳崇的弟弟;侯莫陳芮,侯莫陳崇之子;
隨公楊堅,本書的主角,是前十二大將軍之一的楊忠之子;
申公李穆,今後我們還會不止一次地提到他,他不僅是關隴軍事貴族的核心成員,更是在以後楊堅篡周的關鍵時該發揮了關鍵作用;
常山公于翼,我們剛提到過,是八柱國中以謀略見長的于瑾的兒子;
還有楊素,這是他第一次嶄露頭角,作為新朋友,他將會陪同我們一起見證北齊滅亡、北周滅亡,南陳滅亡,如果他老人家能再長壽一點,說不定能趕上大隋滅亡——從而成為我們的老朋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