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還在下,坍塌的房屋還沒有建立起來,但這處村落,這些遭了難的人,卻已經沒有那樣慌張了。
因為劉使君來了!
如同傳聞之中一樣的愛民如子。
他不僅僅帶來了糧食,也帶來了希望。
雖然劉使君做的不夠多但和以往的官府比起來,已經好的太多太多了。
在這樣一個比爛的時代在這個世家大族高高在上,許多人都不願意將目光投向小民的時代里,出現劉使君這樣一個願意親自來到他們這些小民之中,並為他們這些小民做事情的人,那簡直就是一道光!
劉備留下一些糧食,抱拳和這些百姓告別。
他帶著斗笠穿著簑衣,打著赤腳,紅著眼楮,親自帶著一些糧食,帶著麾下的一些人,從這里離開,急匆匆的趕往下一個受災的村落。
村落之中,這些百姓們看著劉備帶著人匆匆而去,看著劉備留下來的用來救急的糧食,再想想劉備做的事,說的話,一個個感動無比。
覺得他們真遇上好官了。
有人直接跪在泥水里,對著離去的劉備磕頭。
十分感謝。
離開了村落,劉備的眼淚開始止住,泛紅的眼楮,也逐漸恢復正常。
踩著腳下的泥濘,他忍不住的嘆口氣,似是在感慨民生之多艱。
劉備來到徐州小沛,已經快一年了。
當初平原縣被奪,劉備打拼了多年,才終于獲得了的一點地盤,一點基業盡數消失,令他心頭格外沉重。
一時間悲從心來。
頗有種天地雖大,但卻沒有他的容身之所,立錐之地的感覺。
一番思索之後,他決定再度前去投奔自己的同窗公孫瓚。
他此番被袁紹攻打,很大原因就是受到了公孫瓚的牽連。
再加上和公孫瓚之間的同窗關系,前去投奔公孫瓚乃是理所當然。
不過,前往幽州,需要穿過冀州。
這都是袁紹治下的土地。
依袁紹剛搶奪了他平原縣的行經,想要從這里穿過去,顯然是不可能的。
這就需要繞路了。
繞路也沒有什麼關系,到了現在,他道阻且艱,也不在乎這些了。
也就是在這種時刻,徐州太守陶謙,不知道怎麼得知了他的消息,就派人邀請劉備前往徐州做事情。
陶謙,當初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時候,劉備對他有救命之恩。
當初若不是他和翼德,陶謙很大可能會死。
而徐州又是富庶之地陶謙年紀比較大,性格又比較謙和。
此去幽州,行路艱難,更為重要的是,袁紹和公孫瓚已經起了沖突,正在打仗。
雖然此時看起來,公孫瓚很 ,但劉備覺得,長時間的持續下去,公孫瓚並不能長久。
不是袁紹對手。
幽州過于苦寒,而自己的同窗公孫瓚又是一個純粹的武人,打仗很可以。
但不會治理地方。
若是他能夠一鼓作氣的將袁紹給打掉,那此番爭斗,贏的肯定是他。
但只要他勝利的勢頭止住,戰局開始處于相持階段,那麼長時間的持續下去,他必然不會是袁紹的對手。
落敗乃是必然。
雖然是老同學,並且此番來到公孫瓚那里之後,可以和公孫瓚一起聯手,去打搶奪他平原縣的袁紹報仇。
但是一番的思索權衡之後,劉備最終還是選擇了徐州陶謙這里。
因為他不想跟著公孫瓚敗亡。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公孫瓚是劉備的同窗。
劉備不想讓公孫瓚見到自己太多的狼狽模樣。
之前沒有選擇,他可以將這些都給壓在心中,裝作不在乎。
但是現在,有了別的選擇之後,這被他壓在心底的原因,立刻就跳了出來,成為影響劉備做出選擇的一大原因。
來到徐州之後,剛好徐州有黃巾作亂。
陶謙手下沒有特別強的戰將,劉備張飛來到這里之後,正好用上。
陶謙以劉備為將,配合著手中的其余兵將,剿滅徐州黃巾余孽。
雖不曾將眾多黃巾全部剿滅,很多黃巾軍都流竄到了青州。
但徐州的黃巾被解決了,不能再繼續荼毒徐州,是不爭的事實。
劉備本就對陶謙有恩。
來到徐州之後,又在破滅徐州黃巾之中,立下很大功勞。
二者加在一起,讓他在徐州這里,迅速的站穩了腳跟。
小沛,就是陶謙讓劉備駐足的地方。
如同溺水之人,抓到救命稻草一樣,劉備在小沛這里,想方設法的增強自己的力量,並盡可能的將小沛給治理好……
“大哥,雨下這樣大,咱們回去好了。
這些事情,交給下面的人去做就行,咱們沒必要親自前來。
受災的多是一些尋常百姓,又不是那些富戶,管他們作甚?”
張飛身上摸一下潮濕的衣服,腳上用力一抖,甩下兩坨粘在腳底板的泥,放開大嗓門,出聲說道,顯得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