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歡樂的聚會一直持續到了十二點後,就好比漢族的守歲,不守到第二天到來是不會結束的。
    這也導致到了第二天馬隊的出發時間晚了倆小時。
    好在大家都是休假,休假主打一個“閑適”,早點晚點都無所謂,只要兩三個小時內能到就行。
    “騎馬三個小時,能走多遠?”閆霄騎在馬上,感覺自己已經騎得十分專業了,開始對目的地到兩站的距離感到好奇。
    “其實並不遠。”周至笑道︰“茶馬古道上的走法,不苛刻的話,一天以四十到六十里為限,速度的話一小時也就四五里,三個小時,就是十五里,其實也就是從夾川縣城到筆架山或者榕山鎮的距離。”
    “那不對啊。”閆霄說道︰“我們走路去筆架山也就個把鐘頭啊?”
    “那是因為路好啊。”周至笑道︰“我們現在走的路就類似茶馬古道的走法,和夾川那種平地水泥路是不一樣的。”
    “就拿從西昌到聯和鄉這段來說,從西昌過來,第一天需要到美姑住下,然後次日清早換馬,走一天後才能到達糧站。需要兩天的時間。”
    “後來大路修到了美姑,開車從西昌到美姑從十個小時變成只需要六個小時,不過美姑到糧站的路還是很爛的石子路,不通小車,大車過來相比騎馬也快不了多少。”
    “再後來公路加寬,鋪上了柏油,西昌到美姑的時間提到了四小時,美姑到九口的石子路也修出來了,換馬的地方就移到了九口。”
    “那個時候鄉道可以走夜路了,晚上騎馬從鄉里出來,早上到九口能趕上早班車,傍晚可以到西昌城。”阿紫補充道。
    “現在就不一樣了。”吳仁中說道︰“現在柏油馬路直接修到了鄉里,從鄉里到美姑也只需要三個小時,要是自己開車快一點,六個小時可以從西昌城里開到糧站。”
    “所以全靠路,路好了就可以把以前耗在路上的時間壓降到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周至笑道︰“要是路不好的話,那就和現在一樣了。”
    “這樣也不錯。”馮雪珊和何詩情這兩位最不熟悉騎馬的被大隊保護在中央︰“慢慢走著欣賞風景,這一路的風景是真好看。”
    “其實這條路也好走多了。”周至笑道︰“我們第一次過來的時候還要開道呢,路都被蕨草給封掉了。後來我們經常過來玩,道路自然就保持下來了。”
    道路兩邊現在都是厚厚的植被,但是品種單一,全是菜蕨,菜蕨現在已經是聯和鄉的創收項目之一,可是依然漫山遍野,有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架式。
    楊和也發現了這一點︰“這一大片松林下怎麼全是這個?要在老家,找點蕨菜也不容易。”
    “老家的蕨類品種太多了。”周至說道︰“百分之九十都不能吃。不像這里,這里的蕨類常見的就兩三種,還都是可以吃的,這就叫道地資源。”
    “那一會兒我們采一點?”閆霄發現枯黃的蕨原上還有一些冒頭出來的蕨芽,有些想玩。
    “這里是旱坡,蕨苔不好,一會兒等我們到了營地後我帶你們去采。”阿紫說道︰“我們去采黃瓜條,那個比這種紫蕨好吃多了。”
    “嗯,我們這一路上不能再耽誤了。”周至笑道︰“三個小時才能到,到了還要搭帳篷建基地做飯,可要花一點時間呢。”
    “對了,再給大家強調下紀律,大家都看到了吧?這個季節松林下全是枯草,因此用火安全要特別注意,出了營地範圍一定不能用火,不然很可能造成火災。”
    這個問題一眼就看得出來,現在馬隊行經的道路兩邊是高大的松林,松林下是茂密的蕨類草原,這些蕨草高度已經達到了馬腹,除了部分把秋天錯認成春天發芽的那些“反骨”外,已經大多數都已經枯萎。加上現在是旱季,枯萎的蕨草還十分干燥,這種情況下要是著火,那就是連綿十幾個山頭的事情。
    “誒?”聊到這里,何詩情又想到了另外的一個問題︰“肘子你不是說鄉親們以前都是刀耕火種嗎?就是靠燒山得到可以耕作的土地,然後將土豆埋到燒過的地里是吧?那鄉親們又是怎麼控制過火面積的呢?”
    “這個要靠經驗了。”周至笑道︰“其實燒掉的山頭也不是全生地,更多還是輪作後歇耕的土地,這些土地都是經過整理,去掉石頭,有些地塊和地塊之間還有石頭壘砌的矮牆,和其余森林保持著相對獨立,可以控制。”
    “如果是全生地,鄉親們也會懂得開闢火帶,或者選擇有水源自然分割地形的地方,再根據風向點火,燒到水邊就自然停下來了。”
    “還有就是燒山的時機也很重要,這就需要大畢摩辨別氣候的能力了。”周至說道︰“燒山的時機需要把握得很好,一般都在雨季來臨之前,大涼山的雨季雨量是非常充沛的,火燒起來幾天後進入雨季,大雨就能將火澆滅,而珍貴的雨水也正好可以為播下的種子提供充足的水量,為發芽定根打下好基礎。”
    “所以說,即便是刀耕火種,發展上千年以後,也是有一套技術存在的,也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種‘絕對原始’。”
    “比如草木灰中的鉀肥很容易流失,因此需要在雨前及時翻耕,將灰與土充分混合,以盡量保持肥力;”
    “又比如混耕和休耕,輪作;”
    “又比如去原生林里采集腐殖土背回來,或者利用人畜糞肥改良土質。”
    “所有這些,都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鄉親們也都是掌握的。”
    “其實都是沒有水源的。”阿紫說道︰“現在有了水源,鄉親們跟著璐璐姐她們學習管理果樹,在半坡種牧草,在山下河灘地種豆子,種煙草,在水澆地學習種玉米套蕎麥,套土豆這些新型種植技術,學起來也很快的。”
    “這個的確要表揚一下。”周至笑道︰“這就叫一張白紙好畫畫,相比農業種植,教鄉親們科學養羊反倒麻煩得多,去勢圈養,兩種方式都和傳統不同,推廣起來費勁多了。尤其幾個 種,特麼比黑山羊還要 ,有時候真想連他倆一起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