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蘑菇不一定要吃新鮮。”周至說道︰“大家都吃過香菇,干發香菇要比鮮香菇的香味更濃郁。這是大家都能夠很明顯體味到的事情,原因就是“香菇在干燥的過程中失水,細胞收縮過程中遭到破壞,等到重新水發烹飪的時候,讓它們中的芳香物質更容易釋放出來,也更容易被水解為鳥 酸。”
    “而鳥 酸正是香菇中的主要鮮味物質,其鮮度約為普通味精的幾十倍。因此,干香菇的香味和鮮味都遠遠超過鮮香菇。”
    “當然了,任何味覺上的東西都會有一個度,超過了人類的舒適區,那也是過猶不及,比如對于松茸這種本身味道不濃烈,更加注重與口感相配合,干品香味提升並不十分明顯的食材,新鮮,本身就是一個標準。”
    “這個做法也是我們琢磨出來的,一般的炭烤松茸是和黃油相結合,再用上些微的鹽,我們修改了一下方法,用錫箔將松茸包裹起來炭烤,將水份都封在松茸里邊,等到烤熟以後再將之打開上菜。”
    將一個松茸放到碗里,用手直接抓住松茸尾部撕開,一股濃烈的帶有礦物氣息的香味就逸散了出來,很多汁水也出現在了碗底。
    “其實這樣就可以吃了,最能體現出松茸的清香。”周至讓大家都照此操作︰“當然現在也可以加點鹽,或者配合富含油脂的肉類一起吃,會更加美味。”
    “死肘子!太會享受了了!”許安心夸獎道,松茸他在港島也吃過,一般就是刺生活著黃油炭烤,現在這種什麼調味甚至連水都不加的加工方法,是最本味的吃法了,而且汁水都封在了內部,滋味還不賴,配上胡椒鹽或者烤肉,還能翻出兩層不同的滋味來,不是饕餮他也想不出來這樣的加工方式。
    “和方式關系不大。”李老三笑道︰“主要是松茸在外邊太貴了,不切片賣,飯店和客人都會感覺虧得慌,哪里能夠像現在這樣奢侈,論個烤著吃!”
    “這個菜其實是小苗發明的。”周至笑道︰“我們一般會在做飯的時候利用灶火烤紅薯,烤土豆,我們是直接埋灰里完事兒,小苗講究一點,喜歡拿錫箔裹了再烤。”
    “那天剛好孩子們采來了一堆松茸,小苗就用她烤紅紅薯的辦法烤了幾個,等到烤好以後撕開,那香氣一下就上來了。”
    “喲,小苗現在也成美食家了!”許安心笑道。
    “我不是啊,我就是燒著玩兒的。”麥小苗也笑,難得自己淘氣一回,被壞肘子到處宣揚,怪不好意思的。
    李老三更是氣,這麼好的金貴東西,你們當烤紅薯一樣燒著玩?!
    “其實這道菜還有兩味不在菜單上的秘密調料。”周至故作神秘地說道。
    “哦?那是什麼?”
    “這個。”周至拿起了一個胡椒瓶子一樣的東西︰“這里邊裝的是現焙的青花椒。”
    “來點來點,我就說少了點什麼。”許安心將胡椒瓶接過來倒過來轉動瓶口,瓶里的青花椒便被磨出來了不少粉末,落在自己碗里的烤肉上︰“原來是少了麻!”
    “這個我就不要了。”李老三來過蜀中多次,娶了一個蜀中老婆,但對花椒還是不太習慣︰“還有一種是啥?”
    “這個。”周至舉起剛才墊在胡椒瓶下的一根木棒︰“你可以聞聞。”
    “這又是什麼古怪的味道?”李老三拿過去一聞,鼻子皺了起來,還打了個噴嚏。
    “我看看。”許安心接了過去聞了一下︰“咦,這個,是魚香菜和香茅的味道?”
    “再想想,你見識過的。”周至笑道。
    “啊!老家的木姜油!吃豆花飯的時候用的!”
    “對嘍!”周至點頭︰“這個就是木姜樹的樹枝。”
    “來點來點。”許安心笑道︰“這味道都有十幾年沒接觸過了,一聞還是馬上就可以想起來。”
    “木姜子五月才有,而且兩三天就老了,所以一般只能做油做醬才好保存。”
    “新鮮木姜子是彝家辣子涼拌雞的絕配,可惜你們來晚了點,現在只有凍品,我就沒有安排。”
    “不過到了這里我才知道,人家彝族還有一招,就是用木姜樹的樹枝砍下來曬干,做菜的時候刮一些粉末下來,一樣可以當調料用。”
    “木姜樹的香味主要在植物油脂里,除了種子最濃郁,其實在花,葉子,樹枝里都有,樹皮里頭的木姜油含量要低一些,因此口味顯得更加柔和,另外它主要分布在下皮層,以及木質層與皮層交接的地方,有外面的表皮保護著,還不容易跑味。”
    說著給自己,麥小苗以及許安心碗里都小刀刮了一點皮屑到調料盤子里︰“有了它,再吃這個包漿豆腐,味道就不一樣了,三哥來不來點?”
    “來不了一點,我用你姐的蘸碟嘗嘗就可以了。”李老三明確拒絕。
    “這個小豆腐包也很有特色,”許安心蘸了一下干蘸碟︰“嗯!木姜配豆花豆腐還真是挺有意思的。有了它,味道就復雜多了。”
    “多吃點蘑菇不好嗎?”李老三對著小豆腐包搖頭︰“哪道都比小豆腐包好吧?!”
    現在正是蘑菇和水產的高產期,因此今天的宴席其實是以這兩樣為主題。
    蘑菇除了烤制的松茸外,也包括彝族人最喜歡的雞樅,此外還有牛肝菌,見手青,雞油菌,虎掌菌,珊瑚菌,剩下一些甚至連周至都叫不出名字來,只能換成海來阿依來介紹。
    以前聯和鄉的鄉親們對蘑菇,就好像大井鄉的鄉親們對鱔魚泥鰍一樣,是相當不感冒的,因為這玩意兒太費油,如果油氣不夠大,很難料理成美味。
    因此聯和鄉的老鄉基本就只吃雞樅,因為雞樅簡單加工就非常香甜,或者和油一起炸,炸完後將自己也變成油的一部分,讓油變成更香的“菌菇油”,一樣可以節節約約的吃。
    剩下的就通通成為“雜菌”。
    現在生活終于好起來了,各種菌菇的身價頓時就起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