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評價其為︰“古今筆墨之齟齬不相入者, 羅而置之筆端,融冶以出。畫有南、北宗,至 而合。”
《長江萬里圖》是古今畫家都喜歡創作的題材,江山萬里最早在唐代便已出現。據載,李思訓曾窮三月時間繪嘉陵江三百里的景象于壁上,後來唐玄宗命吳道子在大同殿繪同一題材,一日即成,兩者相較,各有千秋。
北宋王希孟則以青綠山水的形式創作了《千里江山圖》卷,其後南宋趙芾,夏圭,都創作了《長江萬里圖》。
再往後就是明代的的吳偉,清代的王 ,各自也創作了各自的《長江萬里圖》,到了近代,張大千的《長江萬里圖》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其實所有繪制《長江萬里圖》的人,都沒有見識過長江的全貌,尤其在古代,一個人更是很難從江頭走到江口,不過這並不妨害他們創作出自己心目當中的萬里長江沿岸的景色,通過精湛的畫工表現出胸中磅礡淋灕的絕美山水。
移步書房,翁以鈞從書房書櫃頂部取下一個很大的幾乎可以稱為櫃子的木匣,將之放到桌上,戴上手套後從木匣里取出了一幅很大的卷軸,緩緩展開,清代名家巨作,就這樣一點點展現在周至的眼前。
這是極大的面子,因為為了保護這幅畫作,一般很少有人能夠得到翁家人同意展示它的機會。
畫從重山密嶺流泉百道的大河源頭起,至長江下游入海處止,沿途群山堆簇縈繞,山間棧道連雲,篐岩 踞;江上帆檣如林,網張舟馳;兩岸城郭相望,村舍比連。峰巒樹色,各極其態;舟車商旅,屈指難數。
全圖構圖繁密,皴染周至,氣象宏深,長五丈有余,想要在書房里直接將之展開根本就不可能。
好在得益于中國畫的透視技法,周至戴上手套,配合翁以鈞一邊開卷一邊欣賞,並不影響。
這幅畫在歷史上有王 自己的記載,據他自己說,該畫“凡七月而成”,可見其用心之專與用力之勤。
當然與前代很多寫《長江萬里》的畫家一樣,石谷並未尋流溯源地考察過長江,所以此畫不過是解題發揮,寄托對壯麗山河的贊美而已,所以不能用地質、地理長江去套,而是應該欣賞其寫意的方式,觀其氣勢,賞其丘壑,玩其筆墨,才是賞畫的正確之道。
這幅畫是非常幸運的,落到了懂得愛惜它的人手上,保存得非常細致完好,除了一些正常的邊角磨損,在周至看來,其完美程度是他見過最好的,不由得嘖嘖連聲︰“這是原封原裱,在清中期,估計是乾隆時期做過一次重修,之後在清末或者民國……不對,應該還是在清末光緒年間,又修過一次,然後便保存至今,如此完美,相當不容易。”
“這是先祖文恭公非常得意的一件收獲,在日記所載頗詳︰從光緒元年三月二十六日在廠肆見到,因為索價千金未得;後賈人送來,越看越美,于是回到博古齋去講價,出三百,不賣。一共四天,留在他手中欣賞,可是在取走的時候,店里說非四百不可。”翁萬戈沒有說周至推斷正確與否,繼續說道︰“文恭公便回去籌錢,在四月二十三日的日記里寫道︰‘重見長江圖……目前一樂也!’終于是換到手了。”
說完一指木匣蓋子︰“你看!”
周至看向木匣,木匣已經顏色暗沉了,但仔細看上面居然還有一首詩︰“長江之圖疑有神,翁子得之忘其貧。典屋買畫今幾人,約不出門客莫嗔。”
從詩歌的意思來看,翁同 當時是準備把房子賣掉換王 的名作了!
“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見岷江發源處。
三巴春霽雪初消,百折千回向東去。
江水東流萬里長,人今飄泊尚他鄉。
煙波草色時牽恨,風雨猿聲欲斷腸。”
畫作看到了盡頭,周至信口吟起明代詩人楊基的詩歌,這是楊基當年欣賞《長江萬里圖》後所作,周至覺得用在這個時候,再貼切不過。
吟完後終于看到了落款,先是王 的題款,說明此圖作于“康熙歲次乙卯九月上浣”。
“歲次乙卯?”周至說道︰“也無怪落筆如春風拂面,這是和楊晉等人合作完《南巡圖》,得到褒獎之後不久的作品啊。”
“可不是咋的,”翁萬戈笑道︰“你接著往後看就知道了。”
周至接著舒展畫卷,果然,在王 的落款里發現了他得到皇帝的褒獎,心歡意滿,神氣俱足後的作品,除了點明“戊寅秋日,長安南遷,蓬窗多暇”的悠閑心態外、還有“凡七月而成,頗覺指腕間風規猶在”的自夸。
再往後看,便是翁同 在卷尾的跋文了,先說“余藏此畫三十年,未敢褻以一字”,隱晦地批評了清代那位蓋章狂魔。然後說自己是多麼地珍愛重視這幅畫作,只給懂畫的人看,不給暴發戶看“遇通人逸士輒引同看,黃金橫帶者雖固請未以示也。”
其後又寫了保藏這幅畫的不容易,“今年四月,蒙恩放還,�m裝之頃,有貴游欲以重金相易。余曰他物皆可,唯此畫與麓台巨幅此生未忍棄也。”
最後寫了這幅畫帶給自己的精神享受,是任何物質享受都替代不了的,“比歸里門,人事紛紜,資用空乏,暑郁 雷幾不可耐。每北窗明處時一展卷,清風拂人,塵慮都淨,世間神明固應爾耶。抑勞逸頓殊,身邊兩不相收,理然也。趙子固雲︰性命可輕,至寶是保,余嘗自知為愚,若余者其愚耶?否耶?既自笑因書于後。”
因為種種原因,歷史對翁同 的評價並不高,但認真考究其一生,不過書生意氣,清流做派而已。
後人有些評價倒是說得明白,說他是以“文學侍從之才而誤居宰相之位”,不過也承認他是“孝悌君子,本性溫厚懦弱,只宜于做育人才的太平宰相,不宜于做外官,亦不宜于處亂世。”
所謂“有原則而不能堅持,既從權又不甚徹底,一己清名之一念,盤亙胸中而不能去,往往動輒得咎,兩面不討奸,既誤己,又誤國,為翁一生大病。”
歷史人物已有公論,不過周至現在看到他的文章書法,也不得不在心里暗贊一聲︰“到底是拿下狀元的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