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翻過泥巴山以後,道路開始變得「滄桑起來」,國道108線從大相嶺這個埡口通過。海拔高度已經爬升到兩千五百多米,離山頂最高處還有五百來米。
    這里的公路一直按照之字形在蜿蜒,剛開始是一路朝上,現在開始一路朝下。
    站在埡口上,可以發現這里是一個著名的氣候分水嶺,大相嶺和二郎山一起遮擋了東部季風帶來的水汽,孕育了嶺東的雨城雅安和嶺西的風城清溪。
    埡口向著雅安的山坡,氣候多雨溫濕,植被豐茂,屬于標準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一路過來的風景十分漂亮,人工林、天然林相映成輝,從海拔高度一千五百米到三千米的範圍里,幾乎都是森林。
    泥巴山埡口這里依舊非常寒冷,現在是二月,還處于積雪的包圍之中,沿途除了去除冰雪的道班,指揮,就剩下掛著防冰鏈條,小心翼翼通過的大車。
    埡口還是絕佳的觀景台,從這里遠眺貢嘎群峰,更能體會到人的渺小。
    而過了埡口,郁郁蔥蔥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都不見了,道路兩側都是積雪,玉樹,冰川。
    等到離開雪頂,氣候變成了干燥少雨的干旱河谷氣候。兩側都是***的岩土、低矮的灌叢、無盡的草甸。
    還有滿山的花椒樹。
    道路兩邊的花椒樹時不時就吐露著麻香的氣息,這里的花椒曾是馳名中外的貢品,號稱「貢椒」。
    除了一陣陣的麻椒味道,這里也有淡淡的草的清香,還有新鮮的牛糞和羊糞的味道。
    路邊不時就會出現穿著藍色衣服,頭頂「英雄結」的彝人,趕著犛牛群,羊群和馬群在草場上吃草。
    英雄節是這一帶的彝人,用青布或藍布包裹頭部,並在前額處扎出的一個長錐形的結,偶爾還會點綴銀飾或者流甦,表示英勇威武的氣概。
    這里時不時會有一條小路通向溝壑縱橫,山巒疊嶂的大相嶺群山,據說在那些深山當中,還有上萬畝的草場,那里除了牛羊,還有大量的馬群。
    南方絲綢之路的茶馬古道上,曾經長期來往著這一帶特產的馬匹,個小,負重能力適中,耐力強的馬兒,它們將滇中豐富的銅料和其它物產運出來,將蜀中的其余物產運進去,在乾隆朝的時候,曾經佔有了全國銅料相當大的一部分比例,支撐起了當時的經濟流通。
    一路下山,路邊時不時的還有身前放著背簍,用彝族特有的毛氈斗篷「查爾瓦」包裹住自己,嘴里叼著用竹竿制作的煙斗,抽著自制「蘭花煙」的山民。
    他們的背簍里邊,放著野兔,野雞,嚴格來說這些都還屬于保護動物,他們捕獵到手,賣給沿途路過的司機,希望給自己掙得一些家用。
    除了獵物,還有名貴藥材,如當歸、川貝、天麻、蟲草等賣得都十分的便宜,甚至連蜀都十分之一的價格都不到。
    周至知道這里有很大一片野生動物和野生藥材的繁殖地,最後國家在這一帶成立了大風頂自然保護區,保護大熊貓等五種一級保護動物;獼猴、小熊貓、白腹錦雞等近三十種二級保護動物;珙桐、銀杏、連香樹、紅豆杉等三十多種珍稀孑遺植物。
    這里的礦產也非常豐富,玄武岩、鐵礦、煤、銅礦、石灰石、石膏、硫礦、鋁礬土、石棉、水晶石等,一路上無數的大貨車朝著泥巴山埡口進發,往雨城一帶運送過去。
    不久,衛士開始經過一些村落,和大山另一邊的村落那些氣派的原木大房子相比,這邊村落的房屋都非常矮小,高檔的房子是用黃泥制作的泥磚壘出的泥牆,普通的房子直接就是用藤條竹篾編出的篾牆糊上泥。
    很多房子直接連大門都沒有,講究一點的就掛上一張黑不溜丟的毯子,因為家中除了火塘基
    本什麼都沒有,貧窮到連大門都成了派不上用場的擺設。
    除了少數奢侈的青瓦屋頂,很多屋頂甚至都是用的樹皮,和六七十年代時候夾川常見的茅草屋有些類似,不過卻沒有草頂。
    沒辦法,這里能夠見到的耕地,種植的基本就是玉米,土豆,豆子,南瓜,干旱貧瘠的土地上,只能生長這些。
    沒有稻田,當然就沒有稻草;沒有稻草,當然也就不會有茅草屋頂了。
    這些村子在幾年過後很多都被政府拆遷到山下去了,而現在周至看到的,遠比他上一世過來的時候還要多,還要窮。
    這還是交通相對便利的大路邊上,而星羅棋布在莽莽群山當中那些,簡直無法想象。
    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攻堅戰,中國人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又經歷了四十年的時間,最終才基本打贏了這場針對貧窮的英勇戰役。
    作為曾經的經歷者,周至在上一世每每看到電視里播放扶貧攻堅戰的時候,就忍不住感到驕傲自豪,想到這里,他的心更急切了。
    好在這時候道路終于開始變得平坦,道路邊上,出現了一條河流,汽車就沿著河谷邊的石子土路,一路向前開。
    這條河的名字,在古代叫做卑水,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便因河而名,在這里置了卑水縣。
    卑水何時更名為美姑河,已經沒有證據可靠,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這里大多時候都屬于中原統治者鞭長莫及的地區,因而這個名字,更大可能來自彝語詞匯「尼木莫古」。
    莫古的意思是「中心」,「腹心」。相傳,彝族先民古侯、曲涅兩大氏族自滇中分道遷來涼山時,在此會合,後來西漢後的漢人置縣時,將「莫古」河轉寫成了「美姑」河,而後的縣名還是因水而名,成了美姑。
    不過周至以為這個名字可能還有第三個來歷,因為這一帶的少數民族女孩子容貌都非常漂亮,鼻梁高挺,面容瘦削,眼眶比漢人來得深刻,修身細腰,現在每年的「都則」,也就是火把節的選美節目上,美姑縣的姑娘是歷年來美女前三名位置中比例最高的,還真當得起「美姑」之名。
    古侯、曲涅兩大氏族,後來成了大小涼山地區彝族的「共組」之地,而這里也成了彝族的發祥地和腹心地,美姑則成為了彝族傳統文化保留最完整、風情最濃厚、後來還成了彝族國家級非遺項目最多的縣城。
    周至曾經對這里的畢摩文化興趣最濃。
    畢摩的意思是聖賢和智者,是彝族核心傳承的繼承者,在彝族的傳說中,他們囊括天文、歷史、地理、哲學、教育、醫療、音樂、美術、儀軌的文化知識,其源頭就是在美姑的黃茅埂。
    免費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