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說得所有人都笑了,一時間倒是忘了王老爺子這句話里的“含金量”。
    密陀僧又叫做“金爐底”,“銀爐底”,顧名思義,就是提煉銀鉛時沉積的硫化物方鉛礦族礦物爐渣。
    這東西中醫主要利用它燥濕,殺蟲,防腐,收斂的功能,用來治療濕疹,口瘡,狐臭,酒糟鼻,燒燙傷,瘡瘍潰爛久不收斂等病癥。
    後來漆工發現它燥濕收斂的功能還能夠用在漆藝當中,除了殺蟲防腐這類順帶功能外,還可以根據不同的配比,控制大漆干燥時間的長短。
    有了它,可以在不影響漆胎強度結構的情況下,縮短大漆絡化的時間,很快就成為中國脫胎漆器底胎灰泥的固定配方。
    密陀僧里含有大量的鉛殘留,當然也可以同時使用鉛同位素定年法。
    “我們可以從胎體內部堆疊最厚的地方取樣,這樣不會影響到造像的外觀與強度。”張所長開始研究實施方案了︰“取下來的樣本我們先做熱釋光定年,做完以後,再將樣本分作兩份,一份做碳十四,一份做鉛同位素。”
    周至不由得松了一口氣,三份樣本變兩份,好歹少了三分之一的損耗。
    具體取樣的部位也比較好找,就是造像底部蓮座內的花瓣折疊之處。
    因為要承擔整個造像的重量,蓮座的厚度是整個造像當中最厚的,空腔內口圈足邊緣,用斜刀切出一小圈樣本出來,就足夠進行檢測了。
    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後,具體操作就得張所長帶著助手來了,因為熱釋光樣本的取樣環境還相當苛刻,必須在類似照相館洗片室那樣的暗室當中進行,因此還得換實驗室。
    在那邊進行取樣的過程中,這邊繼續討論三造像來。
    金申對文物的出處感到非常的遺憾,翻閱了周至帶來的資料之後,嘆息一聲道︰“這又是類似何家村窖藏一類的發現了,孤藏,說不清楚來處,找不到相關遺址等更多發現了。”
    “是的,這三尊造像,應該是被傳承供奉過不少年頭的,之後不知道什麼原因,被帶到宜陵望烏鄉,被封上泥封塑造成了吞口菩薩。”周至一邊給大家散發資料,一邊講解這三尊造像的發現過程︰“所謂吞口菩薩,又叫吞口神,是我們蜀中類似城隍一級的小神,所轄的封地還要更小,一般就是一個鄉或者鎮的守護神。”
    “望烏鄉屬于我們三峽文保基金會的搶救範圍,這三個吞口菩薩造像粗陋無比,毫無價值,但是供奉菩薩的石龕雕飾得卻不錯,有一些價值。”
    “因此我們決定將之拆遷到蜀都木綜廠基地暫時存放。”
    “結果由于當地工作人員工作不細致,連同石龕里面的吞口菩薩也一同打包了,剛好我也搭送貨的車回蜀都,結果在半路上發現三尊吞口菩薩是空心的,里邊還是麻灰胎,明顯與泥塑造像工藝不同,因此到了蜀都後就找了幾口水缸把它們泡上。”
    “當時也沒有想象是這麼老的東西,只是想著怎麼都該比毫無價值的吞口菩薩來得值當吧,沒想到一個星期給泥泡化後,是如此典型的北齊風格,背後的供奉牌上還落著天保年號與楊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