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乘風而起

第一千九百九十章 加法和減法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二子從周 本章︰第一千九百九十章 加法和減法

    “我不知道誰對,但是想想他關于邏輯的論述,感覺又的確有道理,”林婉秋說道︰“我們在听人強調西方才誕生邏輯的時候,從來沒有被告知過邏輯還分作文理和數理,為什麼?因為就是刻意為之。”

    “肘子說這就叫‘信息繭房’,為什麼要刻意為之?因為別人只想讓你知道他故意讓你知道的那些,這是什麼居心?”

    “從而可以知道,那些跟著叫好的人,是不是不是壞,就是蠢?”

    “這邏輯沒毛病……咦?”

    “肘子還提到了一個信息學里的概念,叫‘信息熵’,大體的意思就是用于量化信息的均量,把組成信息元素看做一個包裹,包裹里邊的元素純度越高,信息熵就越低,同樣一段內容的信息,就需要更大的包裹來表達。”

    “他說漢語對于信息學的意義就在于它是人類語言中最大的一個‘元素集合’,有聲有調還是象形文字,純度相比之後幾十個字母兩個聲調的西方語言低了無數倍,相應的,其表達同樣一段內容所需要的元素就最少。”

    “所以它是最優美的‘思維化語言’,之所以讓西方人看不見邏輯,恰恰不是因為沒有,而是因為其太復雜,太高級。”

    “是嗎?”李老三覺得有點不相信。

    林婉秋在筆記本上打了一行字︰“今天午中們是我在船吃上飯嗎?”示意李老三回答。

    李老三看了一眼︰“是的,黃林搞了一條大鯰魚養著,肘子說葛洲壩修起來以後,他們上游的大鯰魚越來越少了,三五十斤一條的,只有葛洲壩底下還買得到,今天我們吃鯰魚宴。”

    林婉秋白了李老三一眼︰“你再看仔細一點。”

    “什麼意思?”李老三又看了兩遍,還是沒懂。

    林婉秋拿著鼠標將“午中”,“們是我”,“船吃上”分別拉亮︰“看清楚。”

    “啊?哈?”李老三不由得瞠目結舌︰“這……這是什麼神奇現象?”

    “這就是信息熵的威力,肘子說的,中文的信息量強大到自帶糾錯功能,當然這是在經過訓練學習的人腦當中。”林婉秋得意壞了,當年周至給她展示這一招的時候,她和李老三的反應如出一轍︰“總有一天,信息科技可以強大到將這套邏輯思維的過程模擬出來,並且投入到應用當中,造福人類。”

    “現在只是基于運算邏輯的計算機還遠沒有走到盡頭,而人類的智慧,還沒能夠將人工智能推進到這個高度而已。”

    李老三砸著嘴︰“我說大哥怎麼每次提起肘子就夸,原來他們才好聊到一處去……”

    其實這番對話要是被周至听見的話,又會有另外一番言論。

    減法和加法,是人類科技歷史上一對永恆的矛盾和命題。

    減法和分拆,其目的自然是為了精簡與明晰,以擯棄個性化,采取標準化為原則,達到批量大生產的目的,以極大地提高產能。

    然而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向而已。

    另一個方向,卻是統一和融合,其目的自然是為了生產更加復雜,更加精密,更加協調,單體產品價值更高的產品,其目的是提升生產的另一個屬性——品質。

    這兩個方面其實一直都是相輔相成的,人類從舊石器,新石器,再到青銅時代,黑鐵時代,機器時代,其實永遠都是在一邊做減法,一邊做加法。

    如果將視線從科技發展和生產發展中挪出來,落到社會層面上看的話,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制度,法律,風俗,各種施加在社會之上用于維護這個體系整體相對和諧運行的辦法,其實都是加法。

    總體來講,數理邏輯的強項在于精簡和明晰,也就是做減法,而文理邏輯的強項在于統一和融合,也就是做加法。

    至于說哪一種邏輯成為人類的主流,其實只是看人類社會當前發展階段更加側重于需要哪一類邏輯而已,而絕不是把一種捧上天,而把另一種踩入地。

    否則就是掉進了古代儒家治國理政的坑里,只不過反向重新掉一次而已。

    當然周至沒有听見,因此也就沒辦法發表這樣的一通“高論”,他現在正在專心致志地研究一包資料。

    準確說,是一件刑事案件。

    一九七九年,秭歸屈原紀念館正式竣工,佔地面積可達兩萬平方米,收藏了八百多件文物、五百多套有關屈原的書籍、以及三百多件古代名人字畫。

    為了確保文物安全,紀念館又花了一年時間完善,直到一九八零年才對外開放。

    自從紀念館開放以來,每天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大部分是普通老百姓,也時常有一些文化工作者和國外專家。

    每天出入紀念館的人都高達上百人,遇上旺季,每天人流量可達上千人。

    開館八年以來,屈原紀念館一直都很正常,直到一九八八年六月的一天,當工作人員來到館內進行開展前例行檢查,走到二樓的時候,突然傻了眼。

    二樓陳列廳展櫃破了個大洞,櫃鎖被暴力撬開,里面的文物不翼而飛。

    更可怕的是,被撬開的鎖還不止一個,好幾個陳列櫃都被撬開,櫃子里的文物早就不見蹤影。

    經過緊張檢查,館里發現一共丟失了九件重要文物,其中有三只青銅編鐘、三只青銅壺、一對青銅敦以及一把青銅劍。

    而九件文物當中,最珍貴的要數東周青銅敦。

    一九七四年,在秭歸一個叫斑鳩窩的地方,有村民挖出一個半球狀銅器,後將它上交給了文保部門。

    文物干部經過鑒定,認為該銅器應該還有另一半,于是在斑鳩窩展開了搶救性發掘。

    果真,就在原址附近,考古人員挖出了另一半。兩者各是一個半球,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對完整的東周青銅敦。

    銅敦高二十二點八厘米,徑十七點五厘米,上下均有對稱的三個S形獸體鈕,合蓋處上下各有一對對稱環形耳,整體花紋細膩流暢,精致繁縟,是東周時期用于盛稻稷等谷物的禮器,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關鍵是這是一對孤品,放眼全國,這種等級的青銅敦,只有屈原紀念館這對!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之乘風而起》,方便以後閱讀重生之乘風而起第一千九百九十章 加法和減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之乘風而起第一千九百九十章 加法和減法並對重生之乘風而起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