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走到望雲樓前,發現這里的大門口還多了一塊牌子,「渝州市文物局三峽文物保護工程領導小組」。
    原來這里是文保工作組臨時的辦公地點。
    李老三和林婉秋看樣子已經不止來過一次,對于這里的工作人員已經非常熟悉了。
    在李老三的引薦下,周至才知道這個牌子底下的人員構成有點復雜,包括了國家文物局保護司,渝州文物局,雲陽縣文物保護管理所,以及峽江文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大家都在此聯合辦公。
    作為有錢有力量的民間最大的專項基金會,三峽文保基金會在這里也算是非常有面子,大家約好今天在這里,為基金會介紹桓侯廟的文保工作進展。
    峽江文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是由渝州市文物局三峽文物保護工程領導小組組建起來的,任務就是負責幾處國家級重要古跡的搬遷工作。
    經理陳曉林就是這次工作進展的介紹人。
    「由于張飛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較高價值,一九八零年就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三峽庫區內渝州市唯一全淹全遷的重點風景名勝古跡。」
    「三峽工程蓄水發電後,水位將提升到一百三十五米,而桓侯廟的屋基最低處,只有一百三十米,也就是說如果不搬遷的話,廟宇一層半都將被淹沒,因此搬遷就是必須的動作。」
    「有了三峽文保基金提供的考察資金,我們的選址考察工作得以提前五年開始,我在這里也代表國家文物局保護司,渝州文物局,雲陽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對基金會的同仁們表示萬分的感謝。」
    「陳經理太客氣了,這是全民族的大事,能在其中出一份力,當然讓我們倍感光榮。」李老三現在說起場面話來也是一套一套的︰「那這個
    「保護司孟司長,市文物局王局長,還有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崔主任,經過實地考察後,認為將桓侯廟新址確定在雲陽新縣城對岸的盤石鎮龍安村10組秦家院子,是非常合適的。」
    「這里的原址只有二十七畝多,但是本著‘搬舊如舊"和‘著眼發展"的原則,我們將新址一期定為五十五畝,如果可能的話,二期還會擴大到一百二十六畝。」
    「確立在那個位置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負責整個工程的規劃設計,崔主任便適時地接過了話題︰「根據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制定出的《張飛廟保護方案》,張飛廟搬遷保護必須突出對原有環境的再現和文化價值的保護。」
    「因此,新張飛廟的地形環境是張飛廟搬遷工程成敗的基礎。」
    「張飛廟最大的地形特點是依山、臨江、座岩,」崔主任說道︰「龍安村雲陽縣城隔江相望,不管是山體角度,規模,地形,都和這里非常相似。」
    「另外那里離這里只有三十公里,離縣城就更近,距離合適,有公路通到村子里,要連接到新址,我們只需要修建六百米的新路,能夠節省大量的基建成本。」
    「有點意思呢。」周至笑道︰「三十公里,倒讓我想起一個這兒的典故。」
    「什麼典故?」李老三對這娃肚皮里的典故好奇得很,一來好奇典故本身,二來好奇這娃的肚皮里怎麼就能裝得下這麼多典故。
    「相傳這里興盛的原因,除了張飛忠義為人敬仰以外,還因為他在此地的神靈經常護佑過往的船只,每每送順風三十里。于是後人便在廟里建一亭閣,上書‘助我清風",亭曰‘助風閣"。」
    「以前航行川江的新船在首航前,船老板都要到張王廟祭拜,祈願平安。即便是現在,每年農歷大年初一和八月二十八,所有經過張王廟的船只,包括最豪華的游輪,都要給張王放鞭炮。
    」
    「哎喲!」李老三是港島人,卻不是一般的迷信︰「剛剛叫你拜你還不听!你這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張飛要是真有靈,知道我們都是做好事兒的,才不會計較這些細節呢,一樣幫我們順風順水。」周至儒學功底深厚,當然有一套自己的邏輯。
    懶得搭理李老三,繼續講故事︰「傳說清朝康熙河道總督張鵬翮回遂寧省親,乘船經過此地,不僅不祭拜,還狂言‘文臣不拜武將"。」
    「結果當晚逆風頓起,張鵬翮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船只已經不在原地,給吹回到了來程三十里處!」
    「張鵬翮這才深感敬畏,備齊三牲三果進廟參拜,此後當真就一帆風順。」
    「待到省親回來,張鵬翮專門為此賦詩一首︰‘銅鑼古渡蜀江東,多謝先生賜順風。愧我輕舟無一物,揚帆載石鎮崆峒。"」
    「刻有此詩的石碑還瓖嵌在助風閣內的牆壁上呢。」周至笑道︰「這順風三十里,逆風三十里,加起來剛好等于舊廟和新廟之間的距離,真不知道該說是巧合還是天意了……」
    給周至這樣一說,大家都覺得當真神奇,李老三更是雙手合什,對空拜上了。
    崔主任工科大拿,主打一個「人定勝天」,有點見不慣港島人迷信的做派,接著說道︰「當然新址也不是絕對的理想,因為通過地質勘探,我們發現新址的岩層較淺,不能用自然岩層來抬高張飛廟的建築物。」
    「那這怎麼辦?」周至問道。
    「為了不破壞張飛廟‘座岩"的風格,我們在新的規劃中,決定用鋼筋混凝土等現代建築材料澆築一道高十八米的岩坎,作為古建築群的屋基。」崔主任說道︰「這道坎里面,我們將之設計為地下展廳,分作三層,第一層為文物修復室、拓片室、庫房等;第二層為文物陳列室、民風民俗展廳等;第三層為文物展廳、三國故事陳列廳等。」
    「建成後除了第一層的工作區,第二、第三層將對外開放。」
    「外觀上,我們會對人造岩坎用天然的石材進行修飾,並復制張飛廟原址的飛風題刻,盡量做到不暴露現代建築物的痕跡。」
    「那這個五十五畝的一期計劃,應該就是出于對這個十八米高的人造岩坎基座規劃的考慮了?」
    「有這個目的在里邊,不過更多的是考慮到原址範圍和地形。」
    「五十五畝,相應重點保護範圍向外垂直延伸距離為一百米。一百二十六畝就理想了,向外垂直延伸到一百五十米了。」崔院長說道︰「這樣就把張飛廟,自己其外圍範圍,都包含進去了。」
    「真好,但如何保證在搬遷的過程中,能夠遵循‘搬舊如舊"的原則呢?」林婉秋問道。
    免費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