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乘風而起

第八百零四章 證物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二子從周 本章︰第八百零四章 證物

    一番話連講解帶演示,連理論帶實踐,也讓眾人不得不服氣。

    張宗憲鼓起掌來︰“厲害厲害,好些以前想不透的地方,原來是因為這樣。”

    大家也跟著鼓掌,李鑒辰說道︰“所以說啊,大家還是要多交流,我們新島華人也是非常喜歡這些東西的,有機會小周先生也去新島給我們的愛好者們講講課。”

    周至連連擺手︰“這些都是啟老告訴我的,我所知也不過是皮毛,書法和他們相比更是天壤之別。”

    “不過啟老對推廣書法之道可以說是不遺余力,如果李公有意邀請啟老的話,我倒是可以幫忙敲敲邊鼓。”

    】

    李鑒辰大喜︰“那我們可就說好了,到時候你可得幫我,不許推脫。”

    侯鐘晉說道︰“還是先說回到《大日經》上來吧,按照周先生的說法,就是書法風格上來說,其實和晉代二王書風還有差異?”

    “是。”周至說道。

    “那周先生為何斷定其為真品呢?”

    “首先我們要強調一點,與晉代二王書風差異很大,也不能就說不是唐代真跡。”周至說道︰“中國古代書法可以效法的很多,比如鐘繇,比如衛夫人,遠還有諸多漢隸秦篆,對于書法大形成期的唐代來說,並非只有二王可以效法。”

    “比如顏真卿的《祭佷文稿》,情如潮涌,氣勢磅礡,縱筆豪放,一氣呵成,行筆不顧工拙,不少筆畫純以筆肚抹出而無薄瘦之弊,干筆眾多而無枯澀之嫌,所謂‘干裂秋風,和潤春雨’,甦東坡評價‘不求為佳乃佳’,又還有多少二王書風在其中呢?”

    “而我們細看這幅《大日經》,恰恰也和《祭佷文稿》有些相似,用筆比晉代粗拙,而章法在行草和大草之間,富余變化而法度儼然。”

    “這就是典型的唐書風貌。作品和作者的年代,是完全符合的。”

    “當然了,以我的水平也就這樣了,還達不到靠書法就能鑒定真偽的程度,我的把握來自這幅作品的用紙,就是剛剛安宅先生已經說過的,蜀中硬黃蠟紙。”

    “唐代紙本,要保存到今日是非常困難的。”安宅英一提出疑問︰“不知道小周先生是根據什麼,就判定出《大日經》所用的紙張,就一定是唐代著名的硬黃蠟呢?”

    “之所以能夠如此確定,是因為一件著名的文物。”周至笑道︰“一件在歷史上有著明確記載,以硬黃蠟紙為載體的確實文物。”

    “有這樣的文物嗎?”安宅英一問道。

    “有,它就在遼寧博物館,唐摹《萬歲通天帖》。”

    “《萬歲通天帖》,又稱‘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武則天時期,王羲之後人王方慶,將王氏一門二十八人十卷法書真跡,獻給皇家,武則天將之交于弘文館,命高手鉤摹留存。這是傳世勾填最為精到,年代最為確切,真跡來源最為可靠的二王法帖。”

    “其後真跡佚失,僅存一卷摹本傳世。”

    “為了摹拓該本,唐代弘文館研究出了‘晌拓’之術,就是後世著名的雙鉤填墨法。”

    “這種方法,要用到上品的黃蠟紙張,覆蓋在作品之上,在晌午的時候張于窗前,人于室內,利用日光拓寫作品字跡的外緣,是曰‘雙鉤’,然後填充墨色,如此便可以得到‘亞真跡一等’的高檔拓品。”

    “這是我國古代為了保存復制名家書法作品發明的最佳辦法,然歷史也有記載,所謂‘晌拓歷代皆可為,總以硬黃蠟紙所摹為最精’。”

    “硬黃蠟紙是唐代較名貴的藝術加工紙,產于蜀中,紙上均勻涂蠟,使紙具有光澤瑩潤和半透明的效果,用于書畫作品摹本的制作是最佳。”

    “唐代皮日休有一首石榴歌,其中便有‘流霞包染紫鸚粟,黃蠟紙裹紅瓠房’一句,用黃蠟紙來形容石榴內層皮色,這既能夠說明硬黃蠟紙在當時的名貴,也能夠給我們提供重要的顏色和質地的參考。”

    “這批珍貴的書法貼子,以硬黃蠟紙摹拓完成之後,弘文館便將之集中到了一起,裝表成卷軸,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萬歲通天帖》。”

    “王羲之墨跡沒有原作流傳,這幅鉤摹本就被稱為‘下真跡一等’。本身鉤摹精妙,不僅較完整的保留了王羲之的筆韻和靈魂,甚至將原作中的缺損都鉤摹出來。”

    “更具價值的,是它有明確的勾填年代記錄,且新舊唐書均有對王方慶獻帖的記載,來源非常可靠。”

    “除此以外,該貼歷代傳承有序,歷次裝表還增加了唐代到清代的收藏記錄,包括岳珂,文徵明,董其昌,項子長等名家的題跋。以及乾隆等皇帝的印章。”

    “而董其昌還特別在跋文中指出,該貼的作成,非唐代名手鐘紹京莫屬。”

    “因為戰亂,該貼遭遇兩次火燒,剩下的殘卷底部都能夠清晰看到火燒的痕跡,說明其經歷過的磨難。”

    “這個貼子後來被溥儀帶去了東北,藏于大白樓內,好在不久東北全境解放,《萬歲通天帖》幾經流轉,最後埋沒在了部隊用的作戰地圖和計劃檔桉中。”

    “時任沉陽軍區副政委的周桓不經意間發現了這件國寶,立刻將之交給當時的東北博物館。”

    “一九八三年六月,文物文化部文物局,經宣傳部批準,正式以楊仁愷、謝稚柳、啟功、徐邦達、劉九庵、傅熹年、謝辰生等幾位老先生,組成中國古代書畫巡回鑒定組,對國內現存的古代書畫進行鑒定普查。鑒千古書畫,正中華文脈。”

    “這是一群至今無人超越的書畫鑒定大師,盡管當時的專家組平均年齡已超過六十六歲,但他們依然用雙腳踏遍中國的每個角落。”

    “這次鑒定行動直到去年才勝利結束,一共跨越二十五個省市自治區,走進了兩百多個書畫收藏單位,每天平均鑒定一百二十件作品,共為六萬件文物正名。”

    “當年的東北博物館,現在的遼寧博物館,還詳細保管著《萬歲通天帖》的兩次鑒定記錄。鑒定結論為︰唐摹《萬歲通天帖》卷,紙,佚目物,硬黃,雙鉤而有濃澹,難得!”

    “最好玩的是啟老給我講過的一個細節,五四年的那個鑒定上,還寫著‘估值兩億元’。”周至笑道︰“當然這個兩億是以國家第一次貨幣改革前而言,五四年的兩億,五五年就變成了兩萬。”

    “然而當時的兩萬,也差不多是一個人不吃不喝五十年的收入了。”

    “不過我個人認為,《萬歲通天貼》,哪怕用今天的兩億人民幣,甚至兩億米元,兩億英鎊,那都是不足以形容其的價值的。”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之乘風而起》,方便以後閱讀重生之乘風而起第八百零四章 證物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之乘風而起第八百零四章 證物並對重生之乘風而起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