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不可能出手的。”周至笑道︰“所以不管多少都只能是個听著玩兒的數字。”
    踢了踢硬臥下的箱子︰“能夠把這些出手是正經。”
    “切!那是我工美的東西。”費觀又開始鄙視周至︰“最看不上你們這些個體戶,空著手去,擺明了就是還打算空手回,想著撿漏發財!”
    “現在還能有多少撿漏發財的機會呀?世道都不一樣了。”
    “也是,說起來啊肘子你算是晚生了十年,要是十年前你就有現在這身本事兒,遍地的寶貝可隨你挑啊。”
    “對了,一路無聊,費叔你就給我們講講這行當里頭的龍門陣唄。”
    費觀從行禮里邊取出一個飯盒,打開來周至看著怪眼熟︰“這些鹵味……”
    “吃過老張的拼盤,別的鹵味都不香了,昨天我特意去了趟廚房,將他沒用完的所有鹵菜都打包了,吃吃,我們邊吃邊聊。”
    “車動了。”義兄看著窗外緩緩向後移動的站台說道。
    周至從自己包里摸出一瓶老窖︰“武哥今天可以喝點兒了吧?我們邊喝邊聊!”
    江武從自己包里也取出一大袋花生,笑道︰“這個是山東大花生,戰友從北方帶來的,咱一路給它吃回去。”
    列車速度漸漸地加快,很快開出了城市,開過了郊區,看上了兩側都是即將成熟的稻田的平野。
    “說起咱們國家的古玩行當啊,經歷過幾次關鍵的節點。”費觀用食指和中指拈起一片牛肉放到嘴里,泯了一口酒︰“說起來啊,我們國家的古玩行,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那就是三十年里,三場大變。”
    “你們知道建國之初,咱們國家最多古玩的地方在哪兒不?”
    “不是一直都在首都?”
    “錯!那個時候,古董最多的地兒在東北,在常春!”
    “那個時候啊,常春街頭文物以麻袋論價,不少國寶級珍品混雜其中,在當時古玩行被稱為‘東北貨’,各地古董商都到那兒去進貨。”
    “亂世黃金盛世收藏,那個時候國人之間的交易已經大量減少,古董商收進文物,都是走的‘國際貿易’,下家都是歐洲、島國、米國的古董商,他們負責收購。”
    “針對這種現象,國家雖然剛剛成立,東南西北都還沒有全消停,就先出台了一個法規——《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緊跟著各地都逐漸頒布了地方法規,並成立了文物管理部門。”
    “這個法令所依據的觀念,是珍貴文物應當歸國家所有,只能在中國境內交易,不能外流。”
    “這其實一直是不少老前輩們的共識,不少的收藏大家為了保住國寶不流向外國,不惜傾家蕩產。”
    “但是少數人的道德理智,干不過多數人的趨利之心,直到新中國這部法令的成立,才算是有效制止了文物的無序外流。”
    “無序外流,其實就還是有外流的。”周至嘆氣。
    “估計也沒有多少,畢竟一兩年後,中國基本上就沒有外國人了。”義兄突然來了個他特有的黑色幽默。
    “喬老爺說得在理。”費觀笑道︰“後來為了創匯,就把規矩改了,當時外貿、公安、文化,三部聯合發令,規定了三類文物不許買賣出口——以一八零年為界限,之前的所有文物;一八零年以後的官窯、家藏款文物;以及建國後新出土文物。不許出口,除此之外,都是可以買賣。”
    “也就是東漢前的一刀切,東漢後的官窯器傳世品一刀切,建國後的一刀切,剩下的還能往外走,是吧?”
    “對,差不多的意思。”費觀笑道︰“不過到了那個時候,古董在國內基本已經無人問津,很多古玩行都衰敗的不行。”
    “韻古齋那時候是琉璃廠最大的店,建國前有十來個人,後頭剩下了六個,寶古齋也就六七個人,通古齋除了掌櫃的外,就一個伙計,其他就都是連家戶了。”
    “最後干不下去了,都改了行當。韻古齋公私合營後做起了茶葉生意,韻玉齋賣起了糧食,寶華齋賣起了炒貨。”
    “當然也不是全都改完變茶葉伙計米面伙計。比如振華齋的耿寶昌,敦華齋的孫瀛周,就是把文物捐給故宮博物館,自己也跟著文物去了博物館,當了研究院。”
    “更多的一部分,將店內的藏品捐獻給了國家,古董行則成了隸屬外貿系統領導的‘工藝品公司文物部門’,就類似我們工美的前身,而店里的老板和伙計,也就成了吃公家飯的人。”
    “為什麼文物部門的上屬機構會是外貿部,是因為當時的觀念——文物屬于廢品,鼓勵以舊換新,出口到外國可以換取外匯,支援國家建設。”
    “後來又因為文物業務包含舊書,于是又劃歸新華書店,成立新華書店文物科,之後不久,因為它的更多業務與圖書業無關,就獨立出來,成為一直延續下來的文物商店。”
    “有些商店能夠做大,就成了兼營工藝美術品的商場。”
    周至明白了︰“這就是為什麼蜀都新華書店,工美商場,古籍書店都挨在一塊兒的原因,因為之前本來就是一家!”
    “就是這個道理。”費觀笑道︰“後來就是這個國家文物總店管理著各地的文物。主要任務就是三件事兒——收貨,送貨,賣貨。”
    “收貨就是以收集流散文物、向博物館和研究機構提供文物為第一要務。那個時候有收購文物權力的單位,只有文物部門和出口公司。”
    “拿行市最大的首都來舉例,首都文物商店在城里設立了三個收購站,分處西單、琉璃廠和地安門,除了三個坐店,文物商店的師傅被分為東北、南方、西南三個小組,常年在外收集。”
    “這些人基本就是合營前古董行的老伙計,他們是行家,眼力好,門路熟,他們去看東xz家才拿出來給看,新人去了,藏家都不敢拿出好東西來。”
    “這種情況到了六零年又發生了變化,六零年以前,收購的同時也有買賣,因為老師傅帶有老作風,價格合適的時候就會轉賣;而六零年之後,買和賣就分工了。”
    “文物商店收購上來的東西,經鑒別後,把文物價值高的送交總店,統一調配給各地的博物館、研究機構。其余的分為三等,由文物商店出售。”
    “第一等放在商店的‘內櫃’,通常在樓上,專供重要客戶,行家里手。”
    “第二等在‘中櫃’,面向廣大民眾。”
    “第三等就是可以出口的大路貨,掛上了外賓供應處的牌子,所謂‘外櫃’專賣可以出口的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