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喲這個可有日子沒見了。”外婆欣喜地接過來,將那物件一頭的小銀鉤掛在自己斜襟的紐扣上︰“這東西叫壓襟,這樣掛的,好看不?”
    “好看,配外婆這巧手就更好看!”周至笑道︰“可又長見識了。”
    這東西是一件非常小巧的銀飾品,小銀鉤可以掛在肩膀處的紐扣上,然後一條短銀鏈垂下來,連接著一個小小的凋著精細花紋的小銀筒。
    小銀筒長度和小指差不多,如快子頭粗細,可以車開,里邊是空的,塞著布頭,可供插針。
    銀筒下面又是一根細銀鏈,連接著一枚小銀幣,銀幣上的錢文卻是“五子登科”,很明顯是一枚吉語壓勝錢。
    壓勝錢底下有打了三個小孔,依舊有銀鏈垂下,分別系著幾樣小銀件。
    “這幾樣東西有些不知道是啥。”周至問道︰“挖耳勺和小鑷子我認識,這個銀針是干什麼用的?說是牙簽都粗了。”
    “這個叫發簽,用來整理鬢發的,像這樣……”外婆拿起那根小銀針做了下示範,周至才知道這東西可整理一縷頭發。
    “那這個帶小鉤的東西呢?這個又是干嘛用?”
    “剔指甲里的污垢的。這樣。”
    到此周至才明白這套壓襟的全部功用,除了是一件飾品,還是收納鋼針的針筒,還附帶了一套整理和清潔用的小工具。
    “當真講究。”周至笑道︰“外婆你以前是不是也有過這個?”
    “有。”外婆說道︰“後來給老三湊學費,我就賣給五通場收豬的苗子了,他們喜歡銀的東西,賣了三塊錢呢!”
    周至沒想到一個小東西又引出了一段家族故事,心里暗叫可惜,但是又知道在外婆的心里,怕是沒有比這更劃算的生意了。
    的確也是,要是沒有這三塊錢,搞不好就沒有現在旌陽市東方電機車三生活區,號令諸多紅袖箍大娘的甦所長了,你們說劃算不劃算?
    除了一些玉器,還有不少精致的小銅器,夾川地處川滇黔交界之處,因此滇銅曾經在夾川流播較廣。
    這些銅器年代不算太久,畢竟滇銅的黃金時代是在乾隆時期,官府允許銅商自售之後的事情。
    但是不能說它沒有價值,周至收進來的小件很多也制作精良,尤其是蜀中工匠用滇中黃白銅料制作的印泥盒,墨盒,香爐,水盂,手爐,銅缽,筆舔,水煙壺、盞托、茶具之類,也是極盡精美。
    同樣的,因為其價值不高,也沒有多大的升值空間,也在這次換錢之列。
    將東西一件件收入箱子,還要做好保護,縣竹器廠廢棄的竹刨花和糖酒公司的廢紙箱就是最好的填充物,周至費了好些力氣,收拾了兩箱。
    拍了拍手,周至對外婆說道︰“外婆,我去舒意那兒了。”
    外婆做著針線︰“嗯,去吧,晚上要回來的吧?好久沒听乖孫念書了……”
    周至知道外婆這是在暗示自己不要總是喜歡亂跑荒廢了學業,在老人家心里娃子就該有個讀書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只好赧笑道︰“好,我早點回來念書給你老人家听。”
    出了門周至才想起,先不能去農機廠宿舍,還得先去四表舅家一趟。
    于是招了個三輪,先去棗陵橋小院兒。
    進到四表舅家,小院兒里靜悄悄的,書房的門也關著。
    按照揚幫的做法,修復書畫只能在春秋兩季,冬天太冷,夏天太熱,在這兩個季節里修復書畫,容易在事後出現畫心,托底和表紙收縮不一,導致起縫,起翹等問題。
    周至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等,而是直接給四表舅拖來一台空調給裝上。
    輕輕敲了敲書房的門,里邊就傳出四舅媽的聲音︰“肘子來了。”
    接著響起四舅的聲音︰“還指望消夏歇涼,這個假期活都丟給他干,哼!他倒好,半月半月的沒影兒,上學的時候都不敢這樣歇的!”
    周至將門推開嬉皮笑臉地說道︰“那還得勞二老繼續受累,過不了兩天我還得出門。”
    “不是說還有一兩周嗎?”四表舅眉頭皺起︰“怎麼工美通知你提前了?”
    “那倒沒有。”周至笑道︰“不過我們把《龍藏經》給找到了,需要送到蜀都去給老師們鑒定一下。”
    說完將三冊經書取了出來︰“現在干爹正在法王寺坐陣取經,我只帶了三冊出來。”
    “肘子快給我看看!”四舅媽又驚又喜︰“真給找著了?這可是我夾川,不,這可是我蜀中的大事兒!你們怎麼找著的?!”
    四表舅一把將經書接過,遞了兩本給四舅媽,自己取過一本︰“還真給你找著了。”
    “咦?”周至有些訝異︰“四表舅,你可都還沒翻開。”
    “肘子,對清內廷經書用紙有研究嗎?”四舅媽也抬起頭,對周至笑問道。
    “這個真沒啥研究。”周至有些慚愧︰“不過听蜀大古籍修復室的袁老師說,康熙朝以後,武英殿印書是用一種稱作‘連四紙’的竹紙印刷的,著名的《四庫全書》,用的就是連四之中最上等的一種,稱作‘太史連’。”
    “用‘太史連’印刷的康乾書籍,一般都是‘國版’,價值在當時就不菲。”
    “那包書的封皮呢,有研究嗎?”四表舅將經書打開︰“這個紙張也可以,不過不金貴,算是清末青出于藍之作,因為韌性突出,被叫作棉連紙。”
    “是的,袁老師說棉連紙其實是宣紙的一種。色白如玉,勻淨細膩,綿軟有韌性。清末民國間比較考究的印本,往往采用棉連紙。”
    “這封皮我也看了,應當不是印書用紙,更像是精細加工過的蠟箋紙的一種,具體是哪種,我就不知道了。”
    “所以說學無止境,你呀,還有得學。”
    “是。”
    “你也別為難肘子了,清宮內廷用紙品類實在太多,不用著急,慢慢接觸就是。”
    “之所以提醒你,是因為內藏書畫,多以內府收藏的歷代名紙和彷品來修繕裝表,這也是鑒定字畫真偽的一個重要左證,不可不學。”
    “明白了。”周至虛心受教。
    “之所以說你找到的是真品,原因就是這個封皮紙頗為珍貴,這是乾隆江南織造監制進貢,大名鼎鼎的‘法喜箋’!”
    四舅媽說道︰“清代宮廷文房用具,品類豐富。無論是筆、墨、紙、硯以及文房清供陳設器具,都異常的講究。”
    “究其來路分作幾種,一部分出自內廷制作,一部分來自地方進貢,還有一部分,是按內廷樣式,交由地方如杭州織造、甦州織造、江寧織造等,招募能工巧匠承辦制作。”
    “這些東西都有嚴格的工藝標準和式樣,被稱作‘內廷宮造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