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涼州住了幾日,周鈞處理完手頭上的事務,又出發去往軍鎮,去尋李光弼。
騎著馬來到軍鎮的大營,孫阿應向武衛出示了腰牌。
武衛躬身搬開拒木,引著周鈞穿過演武場,又來到中營的帥帳。
負責把守帳門的親兵,听聞是周監來尋李軍使,欲言又止,最後還是放行。
周鈞走入帳後的宿所,還沒掀開帷簾,就聞到一股濃烈的酒臭。
皺著眉頭,周鈞進了宿所,邁步之間踢到某件事物,聞得一聲叮 ,他低下頭去,只見一地歪歪倒倒的酒罐,而那李光弼,就合衣睡在其中。
周鈞停下腳步,瞧著這個三十來歲的漢子。
從前的李光弼,意氣風發,揮斥方遒,如今卻醉生夢死,借著酒精來麻醉自己。
孫阿應想要上前,喚醒李光弼,周鈞搬了張折椅,坐了上去,又說道︰“不用,等著便是。”
說完,周鈞坐在帳中,開始回憶起史書中李光弼的一生。
李光弼本是契丹人,在武後時,其父親李楷洛契丹酋長)來歸降,從此成為大唐的臣子。
天寶十五載756年),李光弼受郭子儀推薦,攝御史大夫,遷河東節度副大使,知河東節度事兼雲中太守。
收復常山時,郡內被叛軍屠城,十室九空,尸橫遍野,李光弼面對這般慘烈的景象,熱淚盈眶,做出了一個從未有人做過的舉動,他翻身下馬,向幸存的百姓下跪,誓言討賊。
在此之後,李光弼南征北戰,在缺兵少糧的情況下,數度阻截叛軍的主力,其中太原和河陽之戰,更是面對擁有兵力數倍于己的史思明,置之死地而後生,重創了叛軍主力,為大唐的反攻爭取到了寶貴的喘息之機。
安史之亂後,李光弼因戰功被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功臣,受了小人記恨,之後一直被架空兵權,甚至受了數次問罪追查。
最終,李光弼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是氣倒在了病床上,憂憤而死。
後世評論李光弼與朝廷之間的關系時,常常會提起這樣幾件事。
第一,李光弼進入太原之後,為了樹立軍威,先斬後奏,殺了不尊軍令的朝廷高官崔眾,此舉引來唐肅宗的不滿。只不過李光弼後來在太原獲得大勝,此事便就此揭過,無人再提。
第二,757年,朔方節度使兼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率領唐朝與回紇聯軍進攻叛軍,一舉收復長安,叛軍逃到河北後,以鄴城為據點,繼續對抗唐朝。唐肅宗此時卻讓宦官魚朝恩以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的身份統領各路兵馬,使得幾十萬唐軍沒有統一的管理,遲遲未能攻克鄴城。
759年,盤踞範陽的史思明帶兵南下救援鄴城,唐軍一觸即潰,全線撤退。魚朝恩將大軍敗退的過錯,推諉至郭子儀身上,朝廷奪了後者的兵權,令李光弼討賊。
第三,李光弼再一次臨危受命,在河陽擊敗史思明,解了大唐之難,唐肅宗又覺得形勢一片大好,輕信宦官之言,強令大軍進攻洛陽。李光弼上奏時機未到,朝廷斥責,再令強攻,李光弼無法,只得與史思明在邙山大戰,軍中副帥僕固懷恩不遵軍令,致使邙山戰敗,河陽、懷州也因此丟失,戰爭形勢逆轉。
然而,朝廷不僅沒有追究僕固懷恩的罪責,反而用僕固懷恩替了李光弼兵馬大元帥的位置,後者則以河南副元帥的身份被趕到了東南一隅。
第四,763年秋天,吐蕃大舉進攻關中,長安岌岌可危。朝廷向天下軍使發出勤王令,郭子儀閑賦家中,僕固懷恩意圖河東,而李光弼擁兵東南,冷眼旁觀。無人救駕,長安失守,肅宗出逃。
史學家在這四件事的基礎上,對于李光弼和唐朝皇室的關系,用了這樣一段話來分析︰
李光弼數次臨危受命,以少打多,重創叛軍,他本可以擴大戰果、乘勝追擊,最終都因為皇帝的猜忌,未能如願。到了後來,李光弼灰心冷意,不再出手。
對于唐朝皇室,李光弼的心中始終都扎了一根刺,沒有人知道這根刺最開始是何時埋下的。只知道他不滿聖裁,但又無可奈何。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猜疑、中傷和打擊中負重前行,最終在怨恨與憤怒中郁郁而終。倘若用一句話來總結——與其說李光弼忠的是大唐,倒不如說他忠的是天下百姓。
而眼下,周鈞卻有所感悟。
李光弼心中的那根刺,或許就是在王忠嗣因為被誣陷勾結太子謀反繼而押解入京的時候,就種下了。
過了一會兒,醉酒的李光弼終于悠悠醒來。
瞧見端坐在側的周鈞,李光弼先是揉了揉眼楮,接著掙扎坐起身來,想要開口說些什麼。
周鈞出言打斷了李光弼︰“先醒醒酒,等你清醒了,再與我坐下細談。”
李光弼無奈,呼來親兵打水更衣,做完這一切,才坐在周鈞的對面。
周鈞揮揮手,讓孫阿應等一干人都出去。
待得營帳中只剩下他與李光弼二人,周鈞開口說道︰“王都護忠心耿耿,聖人昏聵,听信小人讒言,毀大唐梁柱。”
李光弼聞言,心中一驚,原本還存了些酒意,頓時被嚇醒了大半。
周鈞盯著李光弼,沉聲問道︰“難不成軍使覺得我此言不實?”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