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見安祿山生的肥胖,不禁笑問道︰“你能舞胡旋?”
安祿山抬起頭來,點頭說道︰“祿山嘴笨,不會說謊。”
李隆基見安祿山一臉憨直,心中起了好奇,便點頭說道︰“既然如此,朕準了。”
安祿山脫了上衣,露出一身膘肥,雙腿一前一後,雙手上揚,姿態怪異,惹得殿中眾人哈哈大笑起來。
樂營將一揮手,樂工們吹奏起樂器,又敲打起擂鼓。
安祿山單腳立起,另一腳懸空,雙臂隨著樂聲開始擺動。
只見他雙腳交替點地,每次發力,整個人如同失重,向上拔起少許,在滯空的時候,身體又能翻滾旋轉,宛如旋風一般,令人目不暇接。
眾人萬萬沒想到眼前這個二百多斤的胖子,居然身手敏捷,跳的一手精彩的胡旋。
待得樂聲停歇,安祿山雙腳沖刺,身體騰空而起,在空中翻滾數周結束了胡旋,又雙膝跪倒在天子的面前。
李隆基龍顏大悅,大聲稱贊了安祿山的胡旋舞,又下旨發賞。
安祿山額頭扣地,大聲謝賞。
李隆基讓他起身說話,見安祿山身上有不少陳傷,便隨口問了幾句。
安祿山說道︰“臣在河北,與奚人、契丹人作戰,有時兵力吃緊,戰事險惡,祿山不得不事先士卒,冒死殺敵,故而身上傷痕累累。”
李隆基听見此言,不禁點頭,對安祿山的好感又多了幾分。
安祿山穿回上衣,又得了聖人的恩準,坐到了上座。
安祿山大腹便便,坐下來的時候,肚皮頂在了案台上,發出了一陣聲響。
李隆基看見他這幅窘狀,嘴角含笑,指著安祿山的大肚子,戲言道︰“此胡人腹如此之大,不知有什麼東西。”
安祿山撓了撓頭,一副憨態,說道︰“沒有其他東西,只有對陛下的赤心!”
此言一出,李隆基被逗得大笑起來,就連他身旁的楊貴妃,也因看見安祿山那副傻傻的模樣,樂不可支。
楊玉環這一笑,卻是千嬌百媚,仿佛整個大殿都明亮了幾分。
安祿山瞧見這笑容,不由兩眼圓睜,視線一時之間再也挪不開,就連呼吸都慢了半拍。
李隆基見狀,朝安祿山問道︰“瞧的如此仔細,卻是看見什麼了?”
安祿山見李隆基面有不虞,急中生智,連忙從席上爬了起來,跑到御座下方,跪拜下去,又開口說道︰“臣的母親已經不在,適才瞧見貴妃,恍惚之間,阿娘的音容笑貌,卻是就在眼前。祿山斗膽,想認貴妃為母親,還請陛下成全。”
楊玉環听見這話,不敢置信。
李隆基也是一副以為自己听錯的表情,便再次確認道︰“你真的想認貴妃為母?”
安祿山將頭重重磕在了地上,大聲說道︰“臣絕非妄言,赤誠之心如有半分虛假,甘願受五雷轟頂!”
李隆基與楊玉環對視了一眼,二人臉上都是笑容。
不一會兒,李隆基對安祿山說道︰“既然你心誠至此,那麼就速速來拜見阿娘吧。”
安祿山聞言大喜,雙膝跪地,在地上爬到了貴妃的身前,又叩首跪拜,高呼阿娘。
楊玉環看見這一幕,笑的前仰後伏,口中不停說道,我的好大兒。
李隆基又找來楊家的兄弟姐妹,楊 、楊 及貴妃的三位阿姊,與安祿山互敘親屬。
一時之間,御座前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待安祿山與楊家人哄鬧在一起,李林甫借著敬酒的功夫,湊到了李隆基的身前,開口說道︰“安祿山身為胡人,憨直有余,卻又忠心耿耿。”
李隆基听罷,面露微笑。
李林甫︰“胡人不似朝將,沒有那麼多心機,丟給他們些許賞賜,他們就會感恩戴德。”..
听到這里,李隆基听出李林甫的弦外之音,臉上收了笑容。
李林甫︰“陛下適才也見到了,河北、河東兵力匱乏,與其為敵的奚人和契丹人,卻是聲勢浩大。安祿山以一己之力,為大唐戎衛邊疆,又自籌軍餉,未曾向朝廷伸手要過一次糧錢,此等忠心,實屬難見啊。”
李隆基微微點頭。
李林甫︰“相較而言,北邊那里就要差上不少……突厥人煙消雲散、吐蕃人偃旗息鼓,吐谷渾人甚至被連根拔起,舉族被俘。在這種情況下,北方已是無仗可打,諸軍無論兵力和馬鐵,放眼大唐都是首屈一指,他們卻還是在一個勁的喊著要朝廷撥出糧錢,招兵買馬,甚至還要更改稅法,與民奪利。”
李隆基若有所思。
李林甫︰“陛下,請您仔細想想,大唐北方的勁敵已經蕩清,他們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
李隆基思忖了片刻,對李林甫說道︰“朕有心讓王忠嗣回朝。”
李林甫笑道︰“朝中大臣皆是反對王忠嗣回朝,而且,就算是回來了,又有誰能接替四方將印呢?”
見李隆基沉思不語,李林甫又說道︰“王忠嗣與北方諸軍使向來交好,安思順、李光弼等人是其舊部,對其唯馬首是瞻。王忠嗣又與太子情深,倘若他回朝來,恐東宮勢大,又起事端。”
李隆基用手指敲著扶手,說道︰“王忠嗣乃是朕的假子,為人勇猛剛毅,忠心可鑒,朕不疑他。”
李林甫湊近一些,低聲說道︰“林甫說句逆言,還請聖人恕罪……只要是人,這心思總會有著變化,王忠嗣過去的確是忠心不假,但他也要考慮將來的出路。倘若要使得家業能延續昌盛,總要做些準備。這俗語亦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萬一王忠嗣的心中存著些心思,但聖人卻少了防備……”
听見李林甫口中的『萬一』二字,李隆基抓緊扶手,眉頭越皺越深。
李林甫見狀,說道︰“聖人信王忠嗣,林甫亦知,但為了事有萬一,不如稍作試探,一來不至于傷了感情,二來也能測測王忠嗣的忠心?”
李隆基︰“如何試探?”
李林甫將視線投向大殿中央的安祿山,笑著說道︰“河北戰事吃緊,王忠嗣麾下卻久無仗打,陛下不如下一道聖旨,令王忠嗣借兵給安祿山。倘若王忠嗣同意借兵,那麼關于其有貳心的猜測,自然是假的。但是,倘若王忠嗣百般推脫,不願借兵……”
李林甫的這一番話,並沒有說完,但是其中含義卻已經不言而喻。
李隆基思慮再三,最終說道︰“好,就依右相之言。”
李隆基與楊玉環對視了一眼,二人臉上都是笑容。
不一會兒,李隆基對安祿山說道︰“既然你心誠至此,那麼就速速來拜見阿娘吧。”
安祿山聞言大喜,雙膝跪地,在地上爬到了貴妃的身前,又叩首跪拜,高呼阿娘。
楊玉環看見這一幕,笑的前仰後伏,口中不停說道,我的好大兒。
李隆基又找來楊家的兄弟姐妹,楊 、楊 及貴妃的三位阿姊,與安祿山互敘親屬。
一時之間,御座前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待安祿山與楊家人哄鬧在一起,李林甫借著敬酒的功夫,湊到了李隆基的身前,開口說道︰“安祿山身為胡人,憨直有余,卻又忠心耿耿。”
李隆基听罷,面露微笑。
李林甫︰“胡人不似朝將,沒有那麼多心機,丟給他們些許賞賜,他們就會感恩戴德。”..
听到這里,李隆基听出李林甫的弦外之音,臉上收了笑容。
李林甫︰“陛下適才也見到了,河北、河東兵力匱乏,與其為敵的奚人和契丹人,卻是聲勢浩大。安祿山以一己之力,為大唐戎衛邊疆,又自籌軍餉,未曾向朝廷伸手要過一次糧錢,此等忠心,實屬難見啊。”
李隆基微微點頭。
李林甫︰“相較而言,北邊那里就要差上不少……突厥人煙消雲散、吐蕃人偃旗息鼓,吐谷渾人甚至被連根拔起,舉族被俘。在這種情況下,北方已是無仗可打,諸軍無論兵力和馬鐵,放眼大唐都是首屈一指,他們卻還是在一個勁的喊著要朝廷撥出糧錢,招兵買馬,甚至還要更改稅法,與民奪利。”
李隆基若有所思。
李林甫︰“陛下,請您仔細想想,大唐北方的勁敵已經蕩清,他們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
李隆基思忖了片刻,對李林甫說道︰“朕有心讓王忠嗣回朝。”
李林甫笑道︰“朝中大臣皆是反對王忠嗣回朝,而且,就算是回來了,又有誰能接替四方將印呢?”
見李隆基沉思不語,李林甫又說道︰“王忠嗣與北方諸軍使向來交好,安思順、李光弼等人是其舊部,對其唯馬首是瞻。王忠嗣又與太子情深,倘若他回朝來,恐東宮勢大,又起事端。”
李隆基用手指敲著扶手,說道︰“王忠嗣乃是朕的假子,為人勇猛剛毅,忠心可鑒,朕不疑他。”
李林甫湊近一些,低聲說道︰“林甫說句逆言,還請聖人恕罪……只要是人,這心思總會有著變化,王忠嗣過去的確是忠心不假,但他也要考慮將來的出路。倘若要使得家業能延續昌盛,總要做些準備。這俗語亦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萬一王忠嗣的心中存著些心思,但聖人卻少了防備……”
听見李林甫口中的『萬一』二字,李隆基抓緊扶手,眉頭越皺越深。
李林甫見狀,說道︰“聖人信王忠嗣,林甫亦知,但為了事有萬一,不如稍作試探,一來不至于傷了感情,二來也能測測王忠嗣的忠心?”
李隆基︰“如何試探?”
李林甫將視線投向大殿中央的安祿山,笑著說道︰“河北戰事吃緊,王忠嗣麾下卻久無仗打,陛下不如下一道聖旨,令王忠嗣借兵給安祿山。倘若王忠嗣同意借兵,那麼關于其有貳心的猜測,自然是假的。但是,倘若王忠嗣百般推脫,不願借兵……”
李林甫的這一番話,並沒有說完,但是其中含義卻已經不言而喻。
李隆基思慮再三,最終說道︰“好,就依右相之言。”
李隆基與楊玉環對視了一眼,二人臉上都是笑容。
不一會兒,李隆基對安祿山說道︰“既然你心誠至此,那麼就速速來拜見阿娘吧。”
安祿山聞言大喜,雙膝跪地,在地上爬到了貴妃的身前,又叩首跪拜,高呼阿娘。
楊玉環看見這一幕,笑的前仰後伏,口中不停說道,我的好大兒。
李隆基又找來楊家的兄弟姐妹,楊 、楊 及貴妃的三位阿姊,與安祿山互敘親屬。
一時之間,御座前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待安祿山與楊家人哄鬧在一起,李林甫借著敬酒的功夫,湊到了李隆基的身前,開口說道︰“安祿山身為胡人,憨直有余,卻又忠心耿耿。”
李隆基听罷,面露微笑。
李林甫︰“胡人不似朝將,沒有那麼多心機,丟給他們些許賞賜,他們就會感恩戴德。”..
听到這里,李隆基听出李林甫的弦外之音,臉上收了笑容。
李林甫︰“陛下適才也見到了,河北、河東兵力匱乏,與其為敵的奚人和契丹人,卻是聲勢浩大。安祿山以一己之力,為大唐戎衛邊疆,又自籌軍餉,未曾向朝廷伸手要過一次糧錢,此等忠心,實屬難見啊。”
李隆基微微點頭。
李林甫︰“相較而言,北邊那里就要差上不少……突厥人煙消雲散、吐蕃人偃旗息鼓,吐谷渾人甚至被連根拔起,舉族被俘。在這種情況下,北方已是無仗可打,諸軍無論兵力和馬鐵,放眼大唐都是首屈一指,他們卻還是在一個勁的喊著要朝廷撥出糧錢,招兵買馬,甚至還要更改稅法,與民奪利。”
李隆基若有所思。
李林甫︰“陛下,請您仔細想想,大唐北方的勁敵已經蕩清,他們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
李隆基思忖了片刻,對李林甫說道︰“朕有心讓王忠嗣回朝。”
李林甫笑道︰“朝中大臣皆是反對王忠嗣回朝,而且,就算是回來了,又有誰能接替四方將印呢?”
見李隆基沉思不語,李林甫又說道︰“王忠嗣與北方諸軍使向來交好,安思順、李光弼等人是其舊部,對其唯馬首是瞻。王忠嗣又與太子情深,倘若他回朝來,恐東宮勢大,又起事端。”
李隆基用手指敲著扶手,說道︰“王忠嗣乃是朕的假子,為人勇猛剛毅,忠心可鑒,朕不疑他。”
李林甫湊近一些,低聲說道︰“林甫說句逆言,還請聖人恕罪……只要是人,這心思總會有著變化,王忠嗣過去的確是忠心不假,但他也要考慮將來的出路。倘若要使得家業能延續昌盛,總要做些準備。這俗語亦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萬一王忠嗣的心中存著些心思,但聖人卻少了防備……”
听見李林甫口中的『萬一』二字,李隆基抓緊扶手,眉頭越皺越深。
李林甫見狀,說道︰“聖人信王忠嗣,林甫亦知,但為了事有萬一,不如稍作試探,一來不至于傷了感情,二來也能測測王忠嗣的忠心?”
李隆基︰“如何試探?”
李林甫將視線投向大殿中央的安祿山,笑著說道︰“河北戰事吃緊,王忠嗣麾下卻久無仗打,陛下不如下一道聖旨,令王忠嗣借兵給安祿山。倘若王忠嗣同意借兵,那麼關于其有貳心的猜測,自然是假的。但是,倘若王忠嗣百般推脫,不願借兵……”
李林甫的這一番話,並沒有說完,但是其中含義卻已經不言而喻。
李隆基思慮再三,最終說道︰“好,就依右相之言。”
李隆基與楊玉環對視了一眼,二人臉上都是笑容。
不一會兒,李隆基對安祿山說道︰“既然你心誠至此,那麼就速速來拜見阿娘吧。”
安祿山聞言大喜,雙膝跪地,在地上爬到了貴妃的身前,又叩首跪拜,高呼阿娘。
楊玉環看見這一幕,笑的前仰後伏,口中不停說道,我的好大兒。
李隆基又找來楊家的兄弟姐妹,楊 、楊 及貴妃的三位阿姊,與安祿山互敘親屬。
一時之間,御座前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待安祿山與楊家人哄鬧在一起,李林甫借著敬酒的功夫,湊到了李隆基的身前,開口說道︰“安祿山身為胡人,憨直有余,卻又忠心耿耿。”
李隆基听罷,面露微笑。
李林甫︰“胡人不似朝將,沒有那麼多心機,丟給他們些許賞賜,他們就會感恩戴德。”..
听到這里,李隆基听出李林甫的弦外之音,臉上收了笑容。
李林甫︰“陛下適才也見到了,河北、河東兵力匱乏,與其為敵的奚人和契丹人,卻是聲勢浩大。安祿山以一己之力,為大唐戎衛邊疆,又自籌軍餉,未曾向朝廷伸手要過一次糧錢,此等忠心,實屬難見啊。”
李隆基微微點頭。
李林甫︰“相較而言,北邊那里就要差上不少……突厥人煙消雲散、吐蕃人偃旗息鼓,吐谷渾人甚至被連根拔起,舉族被俘。在這種情況下,北方已是無仗可打,諸軍無論兵力和馬鐵,放眼大唐都是首屈一指,他們卻還是在一個勁的喊著要朝廷撥出糧錢,招兵買馬,甚至還要更改稅法,與民奪利。”
李隆基若有所思。
李林甫︰“陛下,請您仔細想想,大唐北方的勁敵已經蕩清,他們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
李隆基思忖了片刻,對李林甫說道︰“朕有心讓王忠嗣回朝。”
李林甫笑道︰“朝中大臣皆是反對王忠嗣回朝,而且,就算是回來了,又有誰能接替四方將印呢?”
見李隆基沉思不語,李林甫又說道︰“王忠嗣與北方諸軍使向來交好,安思順、李光弼等人是其舊部,對其唯馬首是瞻。王忠嗣又與太子情深,倘若他回朝來,恐東宮勢大,又起事端。”
李隆基用手指敲著扶手,說道︰“王忠嗣乃是朕的假子,為人勇猛剛毅,忠心可鑒,朕不疑他。”
李林甫湊近一些,低聲說道︰“林甫說句逆言,還請聖人恕罪……只要是人,這心思總會有著變化,王忠嗣過去的確是忠心不假,但他也要考慮將來的出路。倘若要使得家業能延續昌盛,總要做些準備。這俗語亦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萬一王忠嗣的心中存著些心思,但聖人卻少了防備……”
听見李林甫口中的『萬一』二字,李隆基抓緊扶手,眉頭越皺越深。
李林甫見狀,說道︰“聖人信王忠嗣,林甫亦知,但為了事有萬一,不如稍作試探,一來不至于傷了感情,二來也能測測王忠嗣的忠心?”
李隆基︰“如何試探?”
李林甫將視線投向大殿中央的安祿山,笑著說道︰“河北戰事吃緊,王忠嗣麾下卻久無仗打,陛下不如下一道聖旨,令王忠嗣借兵給安祿山。倘若王忠嗣同意借兵,那麼關于其有貳心的猜測,自然是假的。但是,倘若王忠嗣百般推脫,不願借兵……”
李林甫的這一番話,並沒有說完,但是其中含義卻已經不言而喻。
李隆基思慮再三,最終說道︰“好,就依右相之言。”
李隆基與楊玉環對視了一眼,二人臉上都是笑容。
不一會兒,李隆基對安祿山說道︰“既然你心誠至此,那麼就速速來拜見阿娘吧。”
安祿山聞言大喜,雙膝跪地,在地上爬到了貴妃的身前,又叩首跪拜,高呼阿娘。
楊玉環看見這一幕,笑的前仰後伏,口中不停說道,我的好大兒。
李隆基又找來楊家的兄弟姐妹,楊 、楊 及貴妃的三位阿姊,與安祿山互敘親屬。
一時之間,御座前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待安祿山與楊家人哄鬧在一起,李林甫借著敬酒的功夫,湊到了李隆基的身前,開口說道︰“安祿山身為胡人,憨直有余,卻又忠心耿耿。”
李隆基听罷,面露微笑。
李林甫︰“胡人不似朝將,沒有那麼多心機,丟給他們些許賞賜,他們就會感恩戴德。”..
听到這里,李隆基听出李林甫的弦外之音,臉上收了笑容。
李林甫︰“陛下適才也見到了,河北、河東兵力匱乏,與其為敵的奚人和契丹人,卻是聲勢浩大。安祿山以一己之力,為大唐戎衛邊疆,又自籌軍餉,未曾向朝廷伸手要過一次糧錢,此等忠心,實屬難見啊。”
李隆基微微點頭。
李林甫︰“相較而言,北邊那里就要差上不少……突厥人煙消雲散、吐蕃人偃旗息鼓,吐谷渾人甚至被連根拔起,舉族被俘。在這種情況下,北方已是無仗可打,諸軍無論兵力和馬鐵,放眼大唐都是首屈一指,他們卻還是在一個勁的喊著要朝廷撥出糧錢,招兵買馬,甚至還要更改稅法,與民奪利。”
李隆基若有所思。
李林甫︰“陛下,請您仔細想想,大唐北方的勁敵已經蕩清,他們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
李隆基思忖了片刻,對李林甫說道︰“朕有心讓王忠嗣回朝。”
李林甫笑道︰“朝中大臣皆是反對王忠嗣回朝,而且,就算是回來了,又有誰能接替四方將印呢?”
見李隆基沉思不語,李林甫又說道︰“王忠嗣與北方諸軍使向來交好,安思順、李光弼等人是其舊部,對其唯馬首是瞻。王忠嗣又與太子情深,倘若他回朝來,恐東宮勢大,又起事端。”
李隆基用手指敲著扶手,說道︰“王忠嗣乃是朕的假子,為人勇猛剛毅,忠心可鑒,朕不疑他。”
李林甫湊近一些,低聲說道︰“林甫說句逆言,還請聖人恕罪……只要是人,這心思總會有著變化,王忠嗣過去的確是忠心不假,但他也要考慮將來的出路。倘若要使得家業能延續昌盛,總要做些準備。這俗語亦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萬一王忠嗣的心中存著些心思,但聖人卻少了防備……”
听見李林甫口中的『萬一』二字,李隆基抓緊扶手,眉頭越皺越深。
李林甫見狀,說道︰“聖人信王忠嗣,林甫亦知,但為了事有萬一,不如稍作試探,一來不至于傷了感情,二來也能測測王忠嗣的忠心?”
李隆基︰“如何試探?”
李林甫將視線投向大殿中央的安祿山,笑著說道︰“河北戰事吃緊,王忠嗣麾下卻久無仗打,陛下不如下一道聖旨,令王忠嗣借兵給安祿山。倘若王忠嗣同意借兵,那麼關于其有貳心的猜測,自然是假的。但是,倘若王忠嗣百般推脫,不願借兵……”
李林甫的這一番話,並沒有說完,但是其中含義卻已經不言而喻。
李隆基思慮再三,最終說道︰“好,就依右相之言。”
李隆基與楊玉環對視了一眼,二人臉上都是笑容。
不一會兒,李隆基對安祿山說道︰“既然你心誠至此,那麼就速速來拜見阿娘吧。”
安祿山聞言大喜,雙膝跪地,在地上爬到了貴妃的身前,又叩首跪拜,高呼阿娘。
楊玉環看見這一幕,笑的前仰後伏,口中不停說道,我的好大兒。
李隆基又找來楊家的兄弟姐妹,楊 、楊 及貴妃的三位阿姊,與安祿山互敘親屬。
一時之間,御座前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待安祿山與楊家人哄鬧在一起,李林甫借著敬酒的功夫,湊到了李隆基的身前,開口說道︰“安祿山身為胡人,憨直有余,卻又忠心耿耿。”
李隆基听罷,面露微笑。
李林甫︰“胡人不似朝將,沒有那麼多心機,丟給他們些許賞賜,他們就會感恩戴德。”..
听到這里,李隆基听出李林甫的弦外之音,臉上收了笑容。
李林甫︰“陛下適才也見到了,河北、河東兵力匱乏,與其為敵的奚人和契丹人,卻是聲勢浩大。安祿山以一己之力,為大唐戎衛邊疆,又自籌軍餉,未曾向朝廷伸手要過一次糧錢,此等忠心,實屬難見啊。”
李隆基微微點頭。
李林甫︰“相較而言,北邊那里就要差上不少……突厥人煙消雲散、吐蕃人偃旗息鼓,吐谷渾人甚至被連根拔起,舉族被俘。在這種情況下,北方已是無仗可打,諸軍無論兵力和馬鐵,放眼大唐都是首屈一指,他們卻還是在一個勁的喊著要朝廷撥出糧錢,招兵買馬,甚至還要更改稅法,與民奪利。”
李隆基若有所思。
李林甫︰“陛下,請您仔細想想,大唐北方的勁敵已經蕩清,他們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
李隆基思忖了片刻,對李林甫說道︰“朕有心讓王忠嗣回朝。”
李林甫笑道︰“朝中大臣皆是反對王忠嗣回朝,而且,就算是回來了,又有誰能接替四方將印呢?”
見李隆基沉思不語,李林甫又說道︰“王忠嗣與北方諸軍使向來交好,安思順、李光弼等人是其舊部,對其唯馬首是瞻。王忠嗣又與太子情深,倘若他回朝來,恐東宮勢大,又起事端。”
李隆基用手指敲著扶手,說道︰“王忠嗣乃是朕的假子,為人勇猛剛毅,忠心可鑒,朕不疑他。”
李林甫湊近一些,低聲說道︰“林甫說句逆言,還請聖人恕罪……只要是人,這心思總會有著變化,王忠嗣過去的確是忠心不假,但他也要考慮將來的出路。倘若要使得家業能延續昌盛,總要做些準備。這俗語亦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萬一王忠嗣的心中存著些心思,但聖人卻少了防備……”
听見李林甫口中的『萬一』二字,李隆基抓緊扶手,眉頭越皺越深。
李林甫見狀,說道︰“聖人信王忠嗣,林甫亦知,但為了事有萬一,不如稍作試探,一來不至于傷了感情,二來也能測測王忠嗣的忠心?”
李隆基︰“如何試探?”
李林甫將視線投向大殿中央的安祿山,笑著說道︰“河北戰事吃緊,王忠嗣麾下卻久無仗打,陛下不如下一道聖旨,令王忠嗣借兵給安祿山。倘若王忠嗣同意借兵,那麼關于其有貳心的猜測,自然是假的。但是,倘若王忠嗣百般推脫,不願借兵……”
李林甫的這一番話,並沒有說完,但是其中含義卻已經不言而喻。
李隆基思慮再三,最終說道︰“好,就依右相之言。”
李隆基與楊玉環對視了一眼,二人臉上都是笑容。
不一會兒,李隆基對安祿山說道︰“既然你心誠至此,那麼就速速來拜見阿娘吧。”
安祿山聞言大喜,雙膝跪地,在地上爬到了貴妃的身前,又叩首跪拜,高呼阿娘。
楊玉環看見這一幕,笑的前仰後伏,口中不停說道,我的好大兒。
李隆基又找來楊家的兄弟姐妹,楊 、楊 及貴妃的三位阿姊,與安祿山互敘親屬。
一時之間,御座前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待安祿山與楊家人哄鬧在一起,李林甫借著敬酒的功夫,湊到了李隆基的身前,開口說道︰“安祿山身為胡人,憨直有余,卻又忠心耿耿。”
李隆基听罷,面露微笑。
李林甫︰“胡人不似朝將,沒有那麼多心機,丟給他們些許賞賜,他們就會感恩戴德。”..
听到這里,李隆基听出李林甫的弦外之音,臉上收了笑容。
李林甫︰“陛下適才也見到了,河北、河東兵力匱乏,與其為敵的奚人和契丹人,卻是聲勢浩大。安祿山以一己之力,為大唐戎衛邊疆,又自籌軍餉,未曾向朝廷伸手要過一次糧錢,此等忠心,實屬難見啊。”
李隆基微微點頭。
李林甫︰“相較而言,北邊那里就要差上不少……突厥人煙消雲散、吐蕃人偃旗息鼓,吐谷渾人甚至被連根拔起,舉族被俘。在這種情況下,北方已是無仗可打,諸軍無論兵力和馬鐵,放眼大唐都是首屈一指,他們卻還是在一個勁的喊著要朝廷撥出糧錢,招兵買馬,甚至還要更改稅法,與民奪利。”
李隆基若有所思。
李林甫︰“陛下,請您仔細想想,大唐北方的勁敵已經蕩清,他們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
李隆基思忖了片刻,對李林甫說道︰“朕有心讓王忠嗣回朝。”
李林甫笑道︰“朝中大臣皆是反對王忠嗣回朝,而且,就算是回來了,又有誰能接替四方將印呢?”
見李隆基沉思不語,李林甫又說道︰“王忠嗣與北方諸軍使向來交好,安思順、李光弼等人是其舊部,對其唯馬首是瞻。王忠嗣又與太子情深,倘若他回朝來,恐東宮勢大,又起事端。”
李隆基用手指敲著扶手,說道︰“王忠嗣乃是朕的假子,為人勇猛剛毅,忠心可鑒,朕不疑他。”
李林甫湊近一些,低聲說道︰“林甫說句逆言,還請聖人恕罪……只要是人,這心思總會有著變化,王忠嗣過去的確是忠心不假,但他也要考慮將來的出路。倘若要使得家業能延續昌盛,總要做些準備。這俗語亦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萬一王忠嗣的心中存著些心思,但聖人卻少了防備……”
听見李林甫口中的『萬一』二字,李隆基抓緊扶手,眉頭越皺越深。
李林甫見狀,說道︰“聖人信王忠嗣,林甫亦知,但為了事有萬一,不如稍作試探,一來不至于傷了感情,二來也能測測王忠嗣的忠心?”
李隆基︰“如何試探?”
李林甫將視線投向大殿中央的安祿山,笑著說道︰“河北戰事吃緊,王忠嗣麾下卻久無仗打,陛下不如下一道聖旨,令王忠嗣借兵給安祿山。倘若王忠嗣同意借兵,那麼關于其有貳心的猜測,自然是假的。但是,倘若王忠嗣百般推脫,不願借兵……”
李林甫的這一番話,並沒有說完,但是其中含義卻已經不言而喻。
李隆基思慮再三,最終說道︰“好,就依右相之言。”
李隆基與楊玉環對視了一眼,二人臉上都是笑容。
不一會兒,李隆基對安祿山說道︰“既然你心誠至此,那麼就速速來拜見阿娘吧。”
安祿山聞言大喜,雙膝跪地,在地上爬到了貴妃的身前,又叩首跪拜,高呼阿娘。
楊玉環看見這一幕,笑的前仰後伏,口中不停說道,我的好大兒。
李隆基又找來楊家的兄弟姐妹,楊 、楊 及貴妃的三位阿姊,與安祿山互敘親屬。
一時之間,御座前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待安祿山與楊家人哄鬧在一起,李林甫借著敬酒的功夫,湊到了李隆基的身前,開口說道︰“安祿山身為胡人,憨直有余,卻又忠心耿耿。”
李隆基听罷,面露微笑。
李林甫︰“胡人不似朝將,沒有那麼多心機,丟給他們些許賞賜,他們就會感恩戴德。”..
听到這里,李隆基听出李林甫的弦外之音,臉上收了笑容。
李林甫︰“陛下適才也見到了,河北、河東兵力匱乏,與其為敵的奚人和契丹人,卻是聲勢浩大。安祿山以一己之力,為大唐戎衛邊疆,又自籌軍餉,未曾向朝廷伸手要過一次糧錢,此等忠心,實屬難見啊。”
李隆基微微點頭。
李林甫︰“相較而言,北邊那里就要差上不少……突厥人煙消雲散、吐蕃人偃旗息鼓,吐谷渾人甚至被連根拔起,舉族被俘。在這種情況下,北方已是無仗可打,諸軍無論兵力和馬鐵,放眼大唐都是首屈一指,他們卻還是在一個勁的喊著要朝廷撥出糧錢,招兵買馬,甚至還要更改稅法,與民奪利。”
李隆基若有所思。
李林甫︰“陛下,請您仔細想想,大唐北方的勁敵已經蕩清,他們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
李隆基思忖了片刻,對李林甫說道︰“朕有心讓王忠嗣回朝。”
李林甫笑道︰“朝中大臣皆是反對王忠嗣回朝,而且,就算是回來了,又有誰能接替四方將印呢?”
見李隆基沉思不語,李林甫又說道︰“王忠嗣與北方諸軍使向來交好,安思順、李光弼等人是其舊部,對其唯馬首是瞻。王忠嗣又與太子情深,倘若他回朝來,恐東宮勢大,又起事端。”
李隆基用手指敲著扶手,說道︰“王忠嗣乃是朕的假子,為人勇猛剛毅,忠心可鑒,朕不疑他。”
李林甫湊近一些,低聲說道︰“林甫說句逆言,還請聖人恕罪……只要是人,這心思總會有著變化,王忠嗣過去的確是忠心不假,但他也要考慮將來的出路。倘若要使得家業能延續昌盛,總要做些準備。這俗語亦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萬一王忠嗣的心中存著些心思,但聖人卻少了防備……”
听見李林甫口中的『萬一』二字,李隆基抓緊扶手,眉頭越皺越深。
李林甫見狀,說道︰“聖人信王忠嗣,林甫亦知,但為了事有萬一,不如稍作試探,一來不至于傷了感情,二來也能測測王忠嗣的忠心?”
李隆基︰“如何試探?”
李林甫將視線投向大殿中央的安祿山,笑著說道︰“河北戰事吃緊,王忠嗣麾下卻久無仗打,陛下不如下一道聖旨,令王忠嗣借兵給安祿山。倘若王忠嗣同意借兵,那麼關于其有貳心的猜測,自然是假的。但是,倘若王忠嗣百般推脫,不願借兵……”
李林甫的這一番話,並沒有說完,但是其中含義卻已經不言而喻。
李隆基思慮再三,最終說道︰“好,就依右相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