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違背了《停戰協定》中規定的‘以中立國港口作為第一選擇’的條款。”
而英國人則辯稱︰
一旦英國人確認德國戰艦已喪失作戰能力,公海艦隊就可以前往某個中立國港口了。
在這種緊張氣氛中,德國艦隊以10節航速緩慢前行。
然而,當艦隊抵達福斯灣後,英國人很快就給出通知︰
公海艦隊的最終目的地不是某個中立國家的港口,而是更北面的甦格蘭斯卡帕灣。
求訂閱!求票票!)
當德國人最初決定交出艦隊時,他們尚抱有樂觀態度。
由于《停戰協定》的有效期只有36天,人們普遍認為將在聖誕節前後簽署最終的和平條約。
但是隨著德國艦隊被帶到斯卡帕灣,人們的情緒逐漸低落下來。
斯卡帕灣氣候寒冷,景色單調。而英國人對待德國人的態度當然也不可能太好。
德國戰艦都被要求在海灣內的開闊水域下錨,水兵不得上岸,甚至不能私自放下艦載小艇。
這些禁令使德國人深感不便。德國軍艦在設計時,都是以在北海對抗強大的英國海軍為目的,所以一向強調艦船的生存性,而忽視艦船居住的舒適性,尤其不適合長時間遠航。
事實上,德國水兵平時都居住在岸上,僅在作戰時乘船出海,如果有必要的話,就在船上短期住宿。
現在,他們不得不長期住在軍艦上,這當然不會令人感到愉快。
而英國人則對此冷眼旁觀,幸災樂禍。
英國人還堅持,公海艦隊所需的所有給養由德國政府負責,英國不負責養活這些人。
在德國用補給船運去給養之後,這些船再負責把多余的水兵運回德國。
英國人的政策是,每艘大型戰艦上僅保留200人;巡洋艦上只需80人;
驅逐艦則只有12至20人,這些人僅能負責船只的基本維護保養工作。
這樣就更加不必擔心德國艦隊的威脅了——它們連逃跑都做不到!
由于戰勝的協約國在巴黎和會上爭吵不休,《停戰協定》的有效期被一再延長。
公海艦隊不得不繼續滯留在斯卡帕灣,從冬天到夏天。
德國水兵們的情緒變得日益煩躁,盡管已經遣返了許多人,但是仍有數千名水兵留下來照看這支龐大的艦隊。
他們當中不乏革命分子,這令魯特不得不為自己的安全擔憂。
最終,他搬離了公海艦隊的旗艦“腓特烈大帝”號戰列艦,轉移到輕型巡洋艦“艾姆登”號上。
此舉原因不難理解︰
大型軍艦上水兵數量眾多,因而革命情緒也最為強烈,軍艦屢屢滑向嘩變的邊緣;
而在中小型軍艦上,由于官兵關系較為密切,水兵的態度相對溫和,所以“安全”些。
然而,無論是革命派還是當權派,當他們得知擬議中的《凡爾賽和約》施加在德國海軍身上的嚴厲限制以後,內部的矛盾立即消弭,轉而一致對外。
根據這項和約,德國海軍僅能保留6艘老式的前無畏艦,官兵總數不超過15000人。
這意味著眼下被扣押在斯卡帕灣的德國主力艦將不可能再返回祖國。
目前,協約國之間還在就這些軍艦的命運進行爭吵。法國和意大利堅持要分一杯羹,而英國當然希望留給自己用。
如果無法實現,則寧願銷毀這些軍艦。無論結果如何,公海艦隊的官兵——受到軍人榮譽感的驅使——都不願交出他們的戰艦。
由于既無炮彈可戰斗,又不可能開著軍艦逃跑。
自行鑿沉軍艦是唯一可以接受的選擇,從5月初和約草案被透露出來之後,德國人立即開始為此著手準備。
早在到達斯卡帕灣之初,英國人就已經對每一艘德國軍艦進行了嚴密的檢查,以防後者私藏武器。
哪怕是輕型武器也不行,當然也不可能讓德國人保留炸藥。
此外,德國人也被禁止使用無線電與外界聯系。
所以也無法爭取本土援助,一切只能靠自己。
唯一令德國人慶幸的是,由于只是作為人質扣留而非作為戰俘拘押,英國人無權在德國軍艦上長時間逗留。
這就給了德國人充分的自由,去破壞自己的軍艦。
到5月底,德國人已經完成了一切準備工作。
但是何時動手仍然是個大問題,斯卡帕灣地處偏僻,消息閉塞。
魯特又無法用無線電與本土聯系,他主要的消息來源是英國報紙,不過都是幾天前的舊報紙。
6月初,德國人從報紙上得知,德國政府已經于5月29日拒絕了條約草案。
這意味著和平談判可能即將破裂,為了防止軍艦落入敵手,魯特通知各艦艦長,做好準備,隨時準備鑿沉軍艦。
如果英國人強行登艦的話,甚至不必等他的命令,而立即行動。
好在這樣的事情沒有發生,20日,魯特又從一份四天前的《泰晤士報》上得知,協約國已經下了最後通牒,如果德國政府仍然拒絕接受《凡爾賽和約》的話。
自21日起,《停戰協定》將被廢止。協約國將與德國恢復敵對狀態。
正是這個消息令魯特下了最後決心,準備沉船。
事實上,就在20日這一天,德國議會已經投票表決,接受了令他們感到屈辱的《凡爾賽和約》。
1919年6月21日早上10時,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魯特身著全套海軍軍服,登上“艾姆登”號的艦橋。
他的參謀此時前來向他報告︰
“英國艦隊已于當天早上出海演習。只有一艘驅逐艦留在港內擔任警衛。”
魯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運,他隨即下令在“艾姆登”號的桅桿上掛上了兩面分別標有“D”和“G”圖案的信號旗。
它的意思是“各艦注意,準備接�P 徊降拿 睢!卑冑 焙螅 程賾窒鋁罘 魴灤藕擰叭啡希旱謔 荒弧薄 br />
瓦格納在其著名史詩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中,就是以第十一幕作為整個故事的最後一章——《諸神的黃昏》。
由于“艾姆登”號停泊在艦隊的最北面,僅有少數幾艘德國軍艦接收到這個信號。
它們再將信號傳遞給南邊的友鄰,如此接力傳遞,一個小時之內,整個艦隊都已收到命令。
德軍官兵升起被禁止懸掛的德國海軍軍旗,同時打開了船上的通海閥門。
公海艦隊終于迎來了它的最後時刻,12時16分,飄揚著軍旗的公海艦隊旗艦“腓特烈大帝”號首先沉沒,其它各艦也陸續步其後塵。
當留守港內的英國人發現德國人的舉動後,立即通知出海演習的艦隊,同時召集士兵強行登上德國軍艦,試圖阻止德國人的行徑。
德國人對此早有準備,在所有軍艦上,通海閥門和水下魚雷發射管在被打開後,其控制機關都被破壞。
船艙間的水密艙門也全部開啟,一些水密門的把手上還被纏繞其上的鐵絲與艙壁緊緊相連,短時間內根本無法關閉艙門。
在“國王”號上,英國人槍殺了包括艦長在內的八名官兵。但身受重傷的工程師還是完成了放水任務。
英國人唯一的辦法是趁德艦沉沒之前,將其拖拽擱淺。
但是拖船有限,只能指望自己的軍艦早點兒返回。而當英國艦隊于當天下午兩點終于趕回基地時,已經大勢已去。
最終,包括5艘戰列巡洋艦和10艘戰列艦在內的52艘戰艦沉入大海。
只有一艘戰列艦和部分輕型艦艇擱淺成功,就這樣,公海艦隊以其悲壯的自沉,追隨它的帝國而去。
從這時開始,在德國海軍官兵中開始流傳一句新的口號︰“別抱怨,再試一次。”
很多人沒明白,德國人為什麼選擇了這樣一種極端的方式來結束,既然已經戰敗,投降也沒什麼可丟臉的。
但道理不是這麼簡單的。
海軍與陸軍不同,作為一支貴族兵種,海軍的建設需要大把地燒錢,迄今為止只有少數國家能夠維持龐大艦隊。
然而一旦這個國家戰敗,昔日投入巨大開銷的海軍又該何去何從呢?
順從地向敵方投降,然後把昂貴的軍艦贈予敵手?
還是拼死一搏,弄個魚死網破?
都不是!只能自沉。
就好像你費盡心血做成的項目,結果要拱手讓給敵人,誰能願意?
在歷史上,清朝和德國的海軍都曾經歷過戰敗的恥辱,而他們又都有一支規模可觀的艦隊。
首先我們來看德國的公海艦隊,這是一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令英國海軍寢食難安的海上力量。
作為傳統的海上強國,英國一直以來的基本思路就是確保己方海軍對歐洲大陸的絕對優勢,而德國打破了這種局面。
經過俾斯麥的縱橫捭闔,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皇位傳至威廉二世時, 德國的軍事、工業、經濟等各項指標已經遠超法國,英國人敏銳地察覺到德國很有可能打破歐洲大陸的均勢。
而就在這個時候,剛愎自用的威廉二世趕走了俾斯麥,試圖在陸上和海上全面實現德意志的崛起,于是英德之間的軍備競賽開始了。
憑借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德國在公海艦隊的打造上不惜血本。
截止一戰爆發之前,其主力戰艦的火炮數量已經達到英國皇家海軍的四分之三。
可以說除了英國之外,德國在海上足以匹敵任何一個世界強國,而這也正是讓英國人耿耿于懷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德之間在海上死磕,可惜正當海上難分伯仲的時候,陸上傳來消息︰德國戰敗了。
由于長年累月的陣地戰拖垮了德國後方的經濟,而丑國的參戰又瞬間改變了力量天平,因此不堪重負的德國宣布投降。
此時一支擁有11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5艘戰列巡洋艦和50艘驅逐艦的龐大德國艦隊也在投降之列,他們會甘于把幾代德國人的心血拱手相讓嗎?
當然不舍得!
可硬拼也沒有實力,畢竟陸上已經投降,艦隊即使再強大也不可能永遠不靠岸。
幾經思索之後,艦隊總司令馮•羅伊特將軍決定將艦隊葬身海底,這也是最好的辦法。
從此,德國人的驕傲不復存在。
由于沉沒的船只數量龐大,在海底形成魚類良好的棲息地,後來不少戰艦打撈上岸陳列,斯卡帕灣也成為許多潛水愛好者的探險場地。
()
1秒記住網︰。
與此同時,留在引渡名單中而仍滯留在德國本土的軍艦也陸續直接前往斯卡帕灣。
修好故障的“國王”號于12月6日抵達這里。
一個月後,頂替“馬肯森”號的戰列艦“巴登”號也到了。
的確,現在連瞎子都看得出德國敗局已定,當然不會有誰為了這個失敗者去開罪剛剛贏得勝利的協約國集團。
為此,德國人現在除了感覺受騙以外,也無可奈何。
從21日開始,公海艦隊分期分批開拔上路。驅逐艦首先出發。
大型戰艦緊隨其後。每艘德國軍艦都受到一艘英國同類型軍艦的監視,以確保旅途順利。
到27日,魯特的艦隊全部抵達了甦格蘭最北端的斯卡帕灣。
“由于沒有哪個中立國願意接納德國艦隊,他們只能被扣押在英國。”
魯特對此大吃一驚,並隨即提出抗議,聲稱︰
甚至連那艘中途沉沒的驅逐艦V30號也找到了替代者V129號。
至此,總共74艘德國軍艦停泊于斯卡帕灣,公海艦隊完成了它們的集結。
即便是把航速提升到11節,也是不可能的。
最終,英國人只能耐著性子,陪同德國艦隊于20日抵達甦格蘭福斯灣。在這里,魯特接到貝蒂發給他的電報︰
英國人對此顯得頗不耐煩,曾要求德國艦隊將航速提高到12節。
但是雙方很快都發現,由于德國水兵素質低下,12節的航速將導致編隊出現混亂。
“自本日16時日落之後,德國海軍軍旗將被降下。未經允許,不得重新將其升起。”
異國之旅剛開始,德國人還以為他們來到英國是為了履行《停戰協定》中關于解除德國艦隊武裝的條款。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