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典?”
朱元璋有些詫異的開口問道。
在剛才聊完關于神話體系編纂的事情後,他突然听到大孫要以自己的年號為名,編纂一本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為一束,毋厭浩繁。
編纂完成後的典籍,便叫作洪武大典。
朱英點頭道︰“孫兒想要拿出一萬萬貫寶鈔經費用作于此事。”
“不僅僅是大明國內的學術知識,包括海外各國,也都納入其中,孫兒將會傳令此番下西洋的官員中,讓他們也進行收集和辯證。”
這是永樂大典來的靈感,但朱英可不想僅僅只是按照永樂大典的方式。
這次要修建的洪武大典,並不會有完成的日子,而是會一直的編纂,不斷的更新,累積全世界的知識納入其中,打造出一本世界概念的百科全書來。
朱元璋拍了拍大孫的肩膀,心里中很有感嘆。
因為他知道,這些都是大孫為自己所做之事,命名洪武大典,是為他的名聲。
“這是個好事,倒也不必安排在咱的頭上,咱的名聲是怎樣的,咱自己心里知曉,也無所謂了。”
“有時候太顧忌這些,反倒是讓自己束手束腳的,不若是放在大孫你的身上。”
朱元璋很清楚,編纂大典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且還要把海外的知識都納入進來。
單單是大明國內,知識就已經如煙浩瀚,更別說海外了。
其中翻譯就是個很繁瑣的問題。
只是听著大孫的想法,就知道這本大典編纂出來之後,就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如果要來類比的話,已然是相當于泰山封禪了。
當然,這個泰山封禪對比的是秦始皇,漢武帝這些,而不是宋真宗把泰山封禪拉低逼格後。
且就本身的意義來說,大典更具有實際作用。
在文化的傳承之中,于信息並不發達的現在,很多典籍在出版之後的數量並不多的,有些甚至只有手抄的股本,並非是什麼書都會大量的拓印。
包括大明如今,因為經歷元末亂世的緣故,導致大量的書籍損壞,遺失,許多珍貴的知識傳承就此斷絕,或是在斷絕中。
其中主要是經、史、子、集中,一些曾經博學大家的注釋。
而天文、地志、陰陽、醫、卜這些,更是孤本傳承,最是容易遺失。
全部收錄起來之後,首先就是這些知識更加容易傳播了,甚至于可以分類之後大量拓印,讓學習其中知識少走很多彎路。
文化知識,才是文明發展的基石。
只有強大的文明,才能夠有更加長遠的壽命。
定下為洪武大典,則洪武之名必然傳響千古,乃至于後世萬代。
這份榮譽,朱元璋更希望留給大孫。
朱英語氣堅定的說道︰“爺爺不必這樣,此書孫兒有生之年,會一直的編纂下去,則便就相當于孫兒的名諱也會記載到歷史之中。”
“這本就是現在洪武年間編纂的大典,自然是以洪武為名更為合適不過。”
“此事爺爺就不要跟孫兒爭了。”
朱元璋沒得辦法,只能是听從大孫的安排。
這件事在第二天的早朝上就進行了宣布,並且要刊登上邸報傳告天下。
在洪武大典這件事上,首先就是需要大量的編修人員。
翰林院可算是有事情做了。
歷史上的永樂大典總編是解縉。
現在的解縉已經是跟隨朱允鵐曊斂LД攪甦汲恰 br />
解縉去佔城,是黃子澄勸說去的,本身現在還有些好大喜功的解縉,自然想要更加放開的施展心中抱負。
有了前面倭國的見證,解縉自然也想如同夏原吉那樣。
雖說去了還有黃子澄壓在頭上,但定然也是頂尖的官員。
朱英其實也可以把解縉給召回來,跟歷史上編纂永樂大典那樣,不過仔細的想了想,還是覺得沒啥必要。
因為按照朱英的想法,對于這次的洪武大典要更加的精細。
總編的事情,朱英是打算交給劉三吾。
就現在的文人來說,不管是資歷還是名頭,包括是自身的文學涵養,劉三吾可謂是無出其右。
即便是現在的劉三吾年紀已經是很大了,可是他的眼神里並沒有渾濁之感,頭腦也很是清醒。
且到了這個年紀,大半截身子都入了土,唯一執著的就只有學問二字。
想來他會把自己畢生所學都放入其中。
接到任命的劉三吾,整個人可謂是感激涕零。
奉天殿上,當朱元璋說讓他來總編此事時,劉三吾整個人都在顫抖。
這般大的年紀,真擔心就會這麼抖出問題來。
劉三吾行五體投地大禮,語氣堅定且激動,發出如同誓言的聲音︰“洪武大典之事,臣必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個時候的劉三吾,如同是找到了自己生命中最後的光榮。
他一輩子鑽研在學問之內,從元朝到如今的明朝,歷經幾乎一個世紀。
所有的文官,都對劉三吾投去羨慕的眼光。
同時也大概意識到,當這洪武大典編纂完成之後,以劉三吾現在的年紀,大約就是劉三吾去世之時了。
就這樣來說,對于劉三吾可謂是真正釋放了生命中所有光芒。
確定劉三吾為總編後,剩下的就是各科主編了。
永樂大典沒有這個分類主編的搞法,但是朱英要搞出來。
經、史、子、集倒是好找,畢竟是屬于官學體系,人選基本都在翰林院里。
麻煩就是百家之言了。
其中醫道這塊,朱英還是讓周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