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1991

第393章 重修宗祠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遙遠 本章︰第393章 重修宗祠

    一千多年前,姚家老祖一路從河南向南遷徙,走到了現在姚家村所在的位置實在走不動了,便定居下來,慢慢的形成了姚家村,然後演變成十幾條村子,形成了現在的姚家片區。

    姚是當地的大姓,根據統計,三山鎮八萬多人口里,有四分之一是姓姚的,主要集中在以姚家村為中心的這片區域。

    走到今天,除了老人,越來越少的知道這段歷史,唯有過年過節祭祖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們和姚家村的人是同一個祖宗。

    因為宗祠在姚家村。

    與這麼大一條村子不匹配的是破舊的宗祠。

    什麼叫做光宗耀祖,後輩發達了,祖宗也要跟著榮耀起來。

    重修宗祠是必須的。

    全村老老小小都忙活了起來,比過年還要高興。修宗祠不需要請人的,村里人才濟濟,要不是姚遠極力反對,姚振華是會請村里人來建新宅的。

    修宗祠倒是沒問題,村里搞建築的不少,只要有材料,家家戶戶按人口出工,像生產隊時期那樣。

    平整場地、挖掘地基,男人是主力,婦女們則搞起了後勤,做飯的做飯,清理垃圾的清理垃圾,姚老板要求建地下管道雨污分流,還要在邊上修一排可以住人的平房,包括配套的廚房和洗手間。

    所以從學校那邊請了兩個技術員過來,現場畫圖現場開建。

    按照姚老爺子和老支書的意見,宗祠要有三大間,居中的一間是放列祖列宗牌位的,左右則是神仙牌位。中間這個大間正對著戲樓,兩者之間要有一塊可以容納全村老小看戲的小廣場。

    圍著一塊討論的還有十幾號青壯年,尤其是一些去過外地見識過世面的,紛紛出謀劃策,把兩個設計員搞的暈頭轉向的。

    不過,他們是痛苦並快樂著的,因為這是大老板的老家。

    姚遠是無所事事的,大家只需要他做一件事情——拿錢。

    為此,姚遠專門讓余鐵力回市區娶了一百萬現金回來,由著大家按照最高標準最氣派的模樣來重修宗祠。

    他索性帶著余鐵力和姜勇跟著姚虎考察起了村里的農作物種植情況,搞起了田頭調查工作起來。

    姚家村所在的地區屬南方地區,雨水充足土地肥沃,但是種植水稻的很少,因為相較于水稻,甘蔗的經濟收益更高一些,可見現在的水稻作物的經濟屬性有多低。

    作為同齡人,姚虎儼然是莊稼老把式了,姚遠則活脫脫的城市里的公子哥,許多農作物甚至認不出來。

    姚遠兩輩子加起來也沒有務農過一天,對農作物的了解僅限于理論上。

    也只是他是如此了,余鐵力和姜勇對農活、農作物都是非常熟悉的,都是農村孩子出身,打小就開始幫著干農活,都門清。

    看到水稻,姚遠就想起他重生前不久逝世的袁老,不由一陣唏噓感慨。他很清楚,華夏的糧食安全是沒問題的,而且會越來越牢固,全憑袁老等一批農業科研人員的付出。

    但是在農產品商業化這塊,華夏做得不夠好,哪怕是三十年後也做得不夠好,市場上充斥著的是大量的國外產品,或者是被外資收購或者控制的國內企業生產的。

    那已經不是民族資本的企業了。

    “相較于工業,農業現代化的擔子更重,農產品商業化這條路更加難走。我的主業是搞機械研制的,設備不行就進口國外的先進設備,技術跟不上就花大價錢買,買不到就組織專家研究,大把大把地投錢。”

    姚遠跟在姚虎身後,踩著田埂往前走,“從理論上來講,只要投足夠的錢,實現趕超是不難的。但是農業不一樣,農作物的生長不能違背自然規律,恰恰又是附加值很低的一種商品,我經常悲觀地想,也許需要二十年,咱們的農業才能基本實現現代化。”

    事實上三十年後也沒能完全實現現代化。

    余鐵力說,“東北那邊的農場機械化程度比較高,從松嫩平原到華北平原,再到中原地區,他們是搞得不錯的。”

    “機械化只是一個方面。”姚遠說。

    余鐵力道,“我停薪留職之前,西林農場下發了文件,力爭在八五期間完成機械化灌溉百分之八十的覆蓋率,已經在就引進相關設備出國考察過了。”

    八五指的是第八個五年計劃,即1991年1995年。

    “西林農場的領導是很有魄力的。”姚遠點了點頭,說,“阿虎,你倒是可以去西林農場考察考察,學習一下他們的經驗,把咱們村的田地全部整合起來形成規模優勢,統一規劃進行種植。”

    姚虎回頭說,“就怕大家不肯。”

    有自留地有責任田有承包田,看看腳下窄小的田埂就知道,誰都恨不得多一寸田地,要是全部整合起來,阻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春風1991》,方便以後閱讀春風1991第393章 重修宗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春風1991第393章 重修宗祠並對春風1991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