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

第599章 舊時王謝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木子藍色 本章︰第599章 舊時王謝

    “元末之時,山東災荒不斷,兵禍連年,人口所剩無已,幸存之人自稱漏戶,漏殺之戶也。”

    淄川縣般陽書院。

    本地士紳官吏,與駐扎軍隊,&nbp;&nbp;一起在這里為般陽書院重新開學慶祝。

    書院山長是從奉天來的,祖籍淄川後來因做官遷去南京,如今再回來,也是諸多感慨。

    提起淄川歷史,更是嘆氣連連。

    “大明開國,到嘉靖年間,我淄川僅中六名進士。”

    相傳,&nbp;&nbp;當年明軍北伐,在山東大戰,甚至有朱元璋血洗山東的傳說,建國不久,朱棣靖難,山東再成戰場。

    甚至因為戰亂災荒,永樂朝淄川還發生了唐賽兒起義。

    明初對山東六次移民屯田補充,以恢復山東。

    到萬歷時,朝廷統計,淄川有丁口一萬七千四百余,也就在萬歷朝時,淄川經過二百多年恢復,才達到一個不錯的峰值。崇禎戰亂,丁口又損失了幾千。

    淄川有六大望族,東王西畢,&nbp;&nbp;南孫北韓,&nbp;&nbp;中高張。

    嘉靖萬歷兩朝,淄川考取了二十二名進士,其中六大家族就佔了十三個。

    崇禎年間,&nbp;&nbp;張至發還入閣成了大學士,&nbp;&nbp;兩年後為首輔。

    由弘治起淄川慢慢的興盛起來,原本是夯土城的淄川,在弘治、嘉靖、萬歷三次加修。

    包磚,加磚垛,加甕城,崇禎九年還升級為石城,城高三丈二,基廣六尺,周圍八里,城外護城壕深一丈五、寬一丈。

    四門還加築炮台,儲火藥。

    張至發致仕歸鄉後,還發動集資,建窩鋪一百二十二座,敵台十三座,空心樓十一座。

    淄川成了鐵打的淄川。

    崇禎末,甚至擋住了上萬闖賊的攻城。

    可後來面對清軍南下,這座鐵城卻不戰而降。

    在孫之獬的張羅下,淄川王家的王鰲永,曾任崇禎通州巡撫、鄖陽巡撫的他也同意降清,&nbp;&nbp;在他們的積極動作下,最後鐵城降清,由此被清佔領。

    孫之獬、王鰲永、韓源甚至還因獻家鄉城池有功,而得到韃子的賞識信任,王鰲永以戶部侍郎兼工部侍郎餃,奉旨招撫河南、山東。而孫之獬奉旨招撫江西,韓源也晉吏部給事中。

    不過後來王鰲永在山東,因青州之變,被李自成將趙應元趁機假降,佔領青州,將這漢奸擒殺。死後韃子贈其戶部尚書,其子王㽓隄蚑婰c嘉臼樂埃 牒壕飫鍍歟 閃索滄優 擰br />
    曾經的淄川六大名門,王畢孫韓高張,孫韓兩族上次被謝遷在三台山一鍋端了,直接算是滅門了,剩下一群小閹人,連著婦女送去了台灣流放。

    而剩下的四大族,王氏因為出了王鰲永這麼個大漢奸,尤其是還入旗,自然也是被收拾。

    溫虎仍是讓謝遷出面,把王氏也連根拔起,歷數諸多罪名,將他們抄家,好在沒再如孫韓兩家那般滅門,卻也落得個舉族流放台灣的下場。

    張家則因為跟丁可澤有仇怨,遭到丁可澤毀滅性打擊,最後雖然得溫虎顧咸受等保下,可也已經徹底的落敗了,錢糧產業幾乎盡失。

    也就剩下高畢二族,因為極為識相配合,這才逃過一劫。

    但補繳、清退、捐獻等一連串下來,兩族也是元氣大傷,現在溫馴的跟個小貓咪一樣了。

    就連顧咸受本來想讓月莊高氏出來當這書院山長,他們都連忙推辭。

    月莊高氏,在嘉靖年間出了個高汝登,有名的樂善好施好名聲,有田四千畝,一生捐資建了三座橋,般若書院以及縣學等他也數次修建,大災時,更是放糧救災活人無數,他八十歲去世時,五百里內都罷市哀悼,鄉民們感恩,還特在城東立祠祭祀,現在還在。

    其子高舉後中進士,官至浙江巡撫。

    高舉四子,長子高所蘊舉人,娶兵部尚書新城王象乾之女。高所蘊二子高瑋高珩,崇禎十二年,兄弟同中舉人,高瑋還是解元。

    所蘊的兄弟所學所養等,也都是舉人出身,官至兵備道、光祿寺丞等。

    不過高家雖然這些年確實人才輩出,但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他們跟孫王韓幾家一樣,站錯了隊。

    他們居然覺得韃子入關後,能得天下。

    高瑋居然在去年跑去北京參加科舉,還中了進士,授河間府推官,然後今年初就被土國寶給俘虜了,老家又接著被大明光復了,高珩崇禎十六年中的進士,然後甲申國變時逃回老家。

    結果後來又跟著孫之獬他們去北京朝韃子,授了個翰林檢討。

    他的堂弟高也是去年參加韃子山東科舉中的舉人,另一個兄弟高去年一起參加鄉試不中。

    高家唯一算是運氣好站對了隊的是高理,早年科舉不順,便干脆棄學從商,遷居青州日照,創辦商號,擁有商船,事業有成,然後明軍北上時,日照為明軍光復後,他倒是順應時勢,馬上歸附,還捐銀助餉,成了朝廷表揚的義商。

    這兩年依托大明,借著山東航線的興盛,倒也是生意越發興隆,也成了日照有名的富商。

    相比起來,淄川高家卻都站錯了隊。

    其實不僅是高氏,六大族幾乎都站錯了。

    比如說高瑋的岳父,是張至發的長子,舉人張泰來,雖然父親是崇禎首輔,可在韃子南下之時,雖然自己沒去北京,卻也拿出金銀等讓孫之獬等代進貢清帝。

    他叔發張中發,是有名的書法大家,結果也給韃子皇帝寫了數幅字進獻。

    正是因為這些,所以般若書院重開,高畢雖幸存,卻根本不敢接這山長之位。

    以前般陽書院,歷任山長基本上都是他們六大家的人,里面的學生,也多是六大家族及親戚子弟,他們在這里讀書制文,研習八股,也確實走出了二十多個本地進士,和幾十個外縣進士,以及無數舉人秀才。

    這在淄川,那是真正的第一學府。

    但現在重新開學後,原來的學生卻少了大半,孫王韓張四族的子弟,幾乎沒了身影。

    高畢兩家,也是低調許多。

    書院招收了大量新學生,連山長都是家里早年從淄川遷往南京定居數代的。

    新生里,甚至出現了謝遷、丁可澤的子佷,還有一些小戶,甚至商賈之家,以往根本沒資格來這里讀書,現在卻都堂而皇之的站在了書院里。

    時代變了。

    高張畢三家的那些本地名流士紳,此時站在那里誠惶誠恐,哪還有過去那種本地高門名流的風範。

    。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海上升明帝》,方便以後閱讀海上升明帝第599章 舊時王謝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海上升明帝第599章 舊時王謝並對海上升明帝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