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三國很核理

第一百二十五章 這個時代的思想意識形態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于秋隕S 本章︰第一百二十五章 這個時代的思想意識形態

    荀攸接下來的一番話,和林朝想要表達的意思差不多。

    若是開出‘董卓軍可自取于賊’的條件,那並州的百姓,恐怕不反也得跟著反了。

    到時候叛亂可能會擴大數倍,最終就算能被平定,朝廷也會元氣大傷。

    這番話有理有據,而木訥青年荀攸的態度,也是不卑不亢,就事論事而已。

    但這卻引來了袁紹的不滿。

    “荀公達,大將軍是為天下事,區區百姓,何足道哉,你莫要危言聳听。”袁紹冷笑道,“若是不讓董仲穎自取于賊,他必然不肯出兵,叛亂如何平息?難道你就不怕那些閹宦借機攻訐大將軍?”

    何進其實也是這個意思。

    那些升斗小民的死活,他並不是很在意,哪怕他也曾是其中一員。

    他官拜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首先要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與京師的安全。

    若是坐看休屠部以及白波賊繼續做大,哪一天攻到京城也不是沒有可能。到時候,他這大將軍的位置也可以說是當到頭了。

    所以當務之急,是平定叛亂,至于用什麼方法,並不重要。

    荀攸外表木訥,但內里聰慧,又何嘗看不出何進的想法。

    當下心中嘆息一聲,知道何進非自己期望的明主。

    也罷,某今日就獻上一策,也算報答大將軍的征闢之恩,之後便辭官還鄉吧。

    荀攸拱手道“大將軍,某有一計,既能剿滅賊寇,又能打擊閹宦。”

    此言一出,何進頓時來了精神。

    尤其是第二個條件,深深打動了他。

    “公達有何妙計,盡可說來。”

    何進滿臉渴望之色,開口問道。

    最後排的林朝,也是饒有興致的看著荀攸。

    他也想知道,這個未來曹操手下的第一謀主,能給出什麼樣的計策。

    面對何進的詢問,荀攸微微一笑,原本臉上的木訥之色全然不見。

    取而代之的,是一雙明亮無比的眼楮,好像要看透這世間萬物一般。

    在這一刻,荀攸整個人的氣質都不同了,好似換了一個人……

    不,或許這才是他的真實面目!

    “其一,使一長于經學之人上奏陛下,言各地叛亂四起,乃天象預警,有災異降世。奏請陛下罷三公,驅逐常侍,如此可平民憤。”

    此言一出,眾人一片嘩然。

    這荀公達一張嘴,居然玩這麼大!

    “公達莫要開玩笑,此事非同小可,豈能輕易言之。”

    何進也被嚇了一跳,趕緊開口說道。

    罷三公沒什麼問題,畢竟從天子開西邸賣官以來,罷免的三公可以說是不盡其數。任期最長的一位,也不超過一年的時間就被罷免。

    在劉宏看來,這三公與其說是官位,倒不是說是生財的法寶,還是可以反復使用的那種。

    當然,也很有市場。

    那些資歷威望都不夠的官員,只要家中有錢,照樣能享受一下位極人臣的感覺。

    比如,曹操的父親曹嵩的太尉之位,就是斥巨資向宦官買來的。

    而且三公一向是最好用的背鍋俠,劉宏罷免起來得心應手,朝野也不會有絲毫不滿。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究其原因,還得從漢武帝說起。

    漢初民生凋敝,皇帝便用道家黃老之學來治理天下。

    歷文,景兩朝後,國力漸漸強盛。等到劉徹繼位的時候,手里是有錢了,但匈奴人還是自以為是,時不時過來打秋風。

    漢武大帝那是什麼性子,果斷不能慣著匈奴。于是把手中的錢都變成了士兵,戰馬,裝備,弩箭,把匈奴人摁在地上狠狠地摩擦了一番。

    嗯,從此大漢農業有限公司,強行並購了草原匈奴畜牧實業。

    但是在準備打匈奴人之前,武帝發現了一個問題。黃老治國雖好,但有一個弊端。

    那就是生活太安逸,導致大家都躺平了。

    以這種政治形態,招來的兵也不會有多大戰斗力。

    這可不行,我劉徹是要把對匈奴進進出出的男人,麾下都這麼軟怎麼能成事呢!

    于是武帝找到了董仲舒,給大漢實行了一次精神上的變法。

    董仲舒這人也是厲害,身為儒家學子,他翻遍了典籍,最終整理出了一個學說,那就是所謂的儒家天人感應理論!

    嗯,這其實是被董仲舒調教過了的版本,孔子若還活著,恐怕會第一個跳出來錘爆董仲舒的狗頭。

    你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

    不過好在孔子早已經死了,董仲舒這下又把孔子的棺材板,給摁住釘死了。

    而所謂的天人感應,其實就把上天拿了出來,賦予了人格色彩,被尊為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自然應該代天牧民,是這片大地的合法持有者。

    百姓反對天子,那就是忤逆天意,被剿滅是理所應當的。

    而天子胡作非為,天也會借人間的自然現象來警示皇帝。

    如饑荒,地震,大旱,蝗災,兵災,叛亂,這些災異現象,都是上天的意思。

    可是,由誰來解讀災異呢?

    又由誰,來提醒皇帝呢?

    那當然使我們承襲儒學的士人了!

    于是,讖緯之言便由此而生,有些大儒甚至號稱可知天命,而且世人還願意相信。

    牛皮吹得震天響,其實說白了,就是儒家一手給皇帝的統治賦予天命,建立了一個穩固的合法地性,而這個合法性的解釋權,又留給了自己。

    嗯,天意的最終解釋權,都歸儒門所有。

    但是皇帝犯錯,上天示警,總不能真的懲罰皇帝吧。

    于是,官位最高的三公,就成了替罪羊。

    就是你們沒有好好輔佐皇帝,才會導致這種情況,不罷免你們罷免誰。

    到了劉宏當政的時候,這天下就沒消停過,劉宏也就頻頻罷免三公,賺得盆滿缽滿。

    所以,如果上書要求罷免三公,皇帝說不準還會高興,因為又能撈一筆了。

    但是驅逐常侍,這個議題就很要命了。

    雖然何進現在與宦官多有摩擦,但只是暗中爭斗,還達不到明面上針鋒相對的程度。

    若是請逐常侍的奏疏一上,那就等于擺明了要跟十常侍干上一場,彼此都再無退路。

    就算找一個知天命的大儒,再弄個什麼讖緯之言,宦官也不可能會乖乖出宮,反而會反抗得更加激烈,到時候結果可就難以預料了。

    所以,何進才會被荀攸嚇了一跳。

    “大將軍莫急,某還沒有說完呢。”

    荀攸繼續開口道“昔年黃巾禍起時,侍中張鈞曾上書請誅常侍,如今某只是效仿,有何不可。”

    “但那張鈞最後,可是落得個下獄處死的下場,公達莫非也想如此?”

    一旁的袁紹冷笑一聲,開口道。

    “張鈞之死,在于不知變通。但饒是如此,也使陛下開了黨禁,不然豈有我等今日之位?”

    听到這里,何進就算再蠢,也咂摸出味來了。

    “公達的意思,此舉並不是為斬殺那群閹宦,而是以退為進?”

    荀攸拱了拱手道“大將軍英明,某正是這個意思。”

    “此次上書,一定要將三公與常侍全部劃歸在內,請陛下罷三公,逐常侍。”說到這里,荀攸眼中閃過一絲厲色,“三公沒什麼可說的,倒是這些常侍。他們若被驅逐出宮,到時大將軍是殺是剮,還不是一言而決。”

    “若他們不肯出宮,那就得乖乖付出點代價。這災禍本是因他們而起,讓他們奉上錢財作為平亂之用,乃是理所當然。”

    這一番話說得何進喜不自勝。他萬沒想到,潁川荀氏的荀公達居然有如此才能!

    一個近乎無解的難題,在荀攸手中,卻如此輕松的被破解了,甚至還倒打一耙,狠狠坑了宦官一把。

    眾人也是如此,紛紛帶著震驚的目光望著荀攸。

    就連林朝也有些驚訝。

    他是讀過這段歷史,才能知道的如此清楚。但荀攸可是局中人,竟然也能想到如此破局之法,可謂真是有鬼神不測之謀!

    “其二嘛……”

    荀攸又伸出一根手指,開口說道。

    眾人又是心中一驚。

    剛才那一計已是神來之筆,可在你荀攸口中,卻只是其中之一。

    你這麼有能耐,別人還怎麼活?

    而林朝心中,更是堅定了之前的想法。

    這荀攸,絕對不能放過!

    哪怕擄回去當頭豬養著,也不能讓他去投靠別家。

    這種對手,會讓人很頭疼的。

    。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這個三國很核理》,方便以後閱讀這個三國很核理第一百二十五章 這個時代的思想意識形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這個三國很核理第一百二十五章 這個時代的思想意識形態並對這個三國很核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