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帥敗兵勝
吳王被抬著回到王宮,此時王宮花院內已是陽光普照,格外溫和。
“老吳,把我抬到花園內吧,為三位愛卿安排好座席。”
吳王半睜著眼,他知道身後還有吳國三位重臣,正式的事已經宣布,可接下來的事,還得與三位重臣一一商討。
吳王躺在太陽之下,身前端坐著三位重臣。
此地卻也正是幾月前公子波與公子山受王禪所刺,第二天吳王訓斥三位吳王公子的地方。
只是物是人非,當時的三位權臣也在,可現在卻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公子波與公子山已死,吳王作為個人,他的心里還是十分悲痛。
可再想將來,自己一死,若夫差當政,而其它二人不服,那吳國將來比現在還要亂,而且還會更加血雨醒風。
至少現在只是個人之斗,還不受及吳國之本。
可將來誰也說不清了,若傷及吳國跟本,那麼越國、楚國自然不會坐失良機。
吳國滅亡,就如同大廈傾覆,不會有人幸存。
現在至少還余有一子,說悲痛,卻也慶幸這不幸之中的萬幸了。
吳王看三位重臣面前都已擺好的茶點,也半睜著眼看了三人一遍。
接著緩緩說道︰“三位愛卿,想當年我們一起出征楚國之時,本王尚健壯如牛。
不想這人年老人,就如此不堪。
當年在戰場之上,刀傷劍傷無數,都可以依然堅持作戰。
只嘆現在小小的劍傷,就讓本王只能臥床不起,實也讓三位愛卿見笑了。”
三人一听,也是感懷甚多。
三人與吳王年歲相差不大,吳王要大一些,其實是伍子胥,其後是伯否太宰。
相對來說較年輕的是孫武,他也是三人中最後投入吳國,報效吳王的。
“王上說笑了,我們三位也都年暮,實也經不起折騰。
想當年王上雄懷大志,統領吳國雄獅,東征西伐,傲笑列國,成就吳國大業,誰敢不服。
只是人有年少時,年暮也自然,王上何必如此自悲,只要休養月余,想來也可再次披甲上陣,殺敵至勝。”
伯否算是三人中比較會說話的,伍子胥有謀有智,有才。
可他的性格卻十分暴燥,並不喜歡說一些奉承之語。
而孫武呢,善謀而寡言,心思慎密,能通透分析強弱,能體察國力,更能權衡得失,所以在此時也不會隨意說話。
相反伯否太宰,卻能言會道,善于揣測人心,主管列國外交,說話許多時候都要比伍子胥與孫武中听。
“得伯愛卿抬舉,也是本王之幸,幾月前在此,本王還有三個兒子。
可現在只剩一個,本王實不知該是不幸還是慶幸。
剛才山兒的作檢查如何?”
吳王半仰起身子,看著三位重臣,卻主要盯著孫武。
“回王上,二公子的尸身老臣剛才與相國大人還有太宰大人都看過,基本上意見一致,並沒有分歧。”
孫武還是代其它二人回復吳王。
“既然如此,你說來讓本王也听一听。
鬼谷王禪雖然昨日已算到此事,可本王還是有些不解。”
昨夜王禪最後跟蹶由王叔所說,若是蹶由王叔去提晚了,山兒就會遭人殺害,那時他還不信。
畢竟依公子山昨夜的部署,他應該沒有活命機會,這一點他不得不承認。
那麼公子山該是以勝利者姿態出現,為何還會有意外。
而昨夜伍子胥深夜來報,他知道當年的淑惠王後並沒有死,而且就是南海婆婆。
讓吳王心里泛起波浪。
這個女人一直是他心中的最愛,不論是刺殺王僚奪位,還是淑惠因被其二個妹妹誘殺,他心里都一直還留有淑惠王後的位置。
所以昨夜听後,心里也是矛盾萬分,一時欣慰也是一時愁。
欣慰的是知道自己所愛之人還沒有死,心里慶幸。
可憂的是,自己與淑惠王後再也無當年之情,只有因殺夫奪位而留下的怨。
如何化解,或者說如何解決,此時他也沒有主意。
“二公子背部中箭,頸部中劍。
兩處傷依我判斷,背部為先,頸部為後,至命之傷在于頸部。
可若背部之箭再深一寸,二公子可能先會死于箭傷。
由此可見,背部射出箭者與前面劃出劍者是兩個人。
而且依現在的足跡來看,除了二公子還有蹶由王叔的腳印之外,還有一個女子,並沒有第四人。”
吳王一听,臉上頓現憂慮,其實他已經能猜出是誰會對一個失敗的公子山下手的。
只有與吳國王族有仇之人才會,因為她們不論三位公子誰當太子,她們的目的是報仇。
“依孫將軍之言,該是有二拔人想殺山兒了?”
“老臣難與判斷,只是依現場情形來看,射箭之人潛于田野,所臥之處雜草壓折不起,說明此人長久潛伏,而且並非第一時間射殺二公子。
該是在觀察。
而女子腳步有幾步後退痕跡,有些零亂,二公子有雙腿跪下的痕跡,似乎是在求對面的殺手。
而他卻趁機撩起女子又腿,所以在跪痕前面,有女子足跡的拖痕。
而二公子在中箭之後有一個向前撲的動作,正好女子停穩身子,一劍斜斬二公子頸部。
劍入頸四寸有余,用力較狠,顯然在怒意之下施劍。
但凡高手用劍,不會如此隨意,只求目的,不會多施一分力。
而二公子武技王上十分清楚,普通劍手不是二公子對手。”
吳王邊听,邊看著孫武在場地里比劃著,也親身示範當時的情景。
而吳王的臉也是十分憤怒加上羞澀。
孫武其實已經說得十分清楚,那就是公子山為保性命,跪求女子。
可他卻在博得女同情,趁女子不便之際,抱住女子雙腿,所以女子腳印才會有拖痕。
而此時身後卻遭箭擊,人卻向前撲去,正中了未跌倒女子的劍。
所以劍痕較深,二來女子顯然發怒,用力較重的原故。
孫武的分析,從腳印,到傷,再到動作,顯然是比較客觀的。
孫武說完,吳王不語,伍子胥與伯否當然沒有孫武如此精細的勘察能力。
而且孫武在接到蹶由王叔報案之後,就已詳察了整個現場,說明孫武做事,在此方面有過人之處。
就像其在戰場一樣,任何一個細節都逃不過他的眼,也是通過這些細節,他才能詳察對手的情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在這一方面,孫武與王禪有共通之處,孫武善察,而王禪善算。
“不孝子,死到臨頭卻都沒有骨氣,丟盡我姬姓王族的臉面,讓本王也是蒙羞。
這個女人應該就是第一個刺殺本王的刺客,我听鬼谷先生說過,幽冥尊主此次一共帶一男一女兩名刺客。
其中一名叫幽幽,另一名叫幽劍,武技超絕,特別是輕身功夫。
由此看來殺山兒之人,必然是幽冥尊主屬下。
也只有她們才知道山兒是故意追出,目的就是掩人耳目,想著我死了,他可以沒有任何嫌疑。
那麼這個幽幽,到是何人呢?
你們三位都與鬼谷先生相交,你們認為鬼谷先生會否知道此人?”
吳王的問題實在有些為難。
三人雖然能對事情分析獨到,可要猜想鬼谷王禪會否認識幽幽,這種事還真只有五五的把握。
所以吳王一問,三人都不說話了,只是靜靜的等待著吳王。
“三位愛卿都不說話,此事也就罷了,該來的會來,不該來的也會來,本王去日不多,也無心憂于此事。
孫愛卿,你還是把楚國邊境之事與二位愛卿說道說道吧!”
吳王知道這個問題連他自己本身也難與回答,但他心里也有譜,只是需要印證而已。
可三人都不說話,那麼三人的心思或許也與他自己一樣,這才轉而不論,問起國事來了。
孫武一听,只得繼續回復。
“自我吳國國書送達越國之後,越國廣征兵甲,在吳越邊境再加一萬兵甲。
所以我吳國也同樣再增一萬,兵力相當。
而楚國則也在吳楚邊境重鎮新增一萬兵甲,總量達二萬。
原本吳楚這幾年並無兵事,而楚國則窮兵而怠,只在吳楚邊境常駐有一萬兵力。
于吳楚邊境來說,實屬列國防範正常部署,此次增兵,意在為越國出兵而意圖牽制我吳國。
可依孫某看來,楚國並無與吳國交兵之意,此次出兵也是應付于越國之求,無足懼也。”
孫武說完,吳王卻只看著伍子胥︰“伍愛卿,你也精通兵法韜略,而且你也是楚人,此次楚國陳兵之事,你有何看法?”
伍子胥面色如霜卻也十分矛盾,若說依他的脾氣,與楚國的仇怨,若吳王問起,他當然主張攻伐楚國。
可現在今的形勢是楚國弱,而越國強,若吳國凌弱,則會給真正的威脅越國以機會。
“孫將軍來吳之後,百戰百勝,善于以少勝多,為吳國打了不少勝仗。
而且孫將軍自寫兵法,實也是曠古之作,既然孫將軍已然謀計,老臣贊同。
只是老臣也想知道王上的意圖,若楚國陳兵雖然並不危及吳國,卻也如芒在背,王上是否還會攻伐越國?”
伍子胥此問,一是想知道吳王的意思,其二也因吳王在給越國國書之時就已說過,無論何故,都會攻越,此時再問,只是為攻伐之事的後勤奮準備而已。”
吳王一听,知道伍子胥此時已不再固執于楚國恩怨,心里也是十分寬慰。
“伯愛卿,你的意思呢?”
伯否一楞,他雖然是三位重臣之一,可他卻有自知之明。
在吳王及孫武面前,于兵法韜略之上就連伍子胥都得退避三舍,他自然沒有理由再議。
伯否還是嘿嘿一笑道︰“回王上,此事是兵家之事,老臣本不該議,可既然王上垂詢,老臣也說兩句。
越國伐吳之心非一日可消,兩國相處之位決定了吳與越永遠成不了朋友。
所以老臣以為,吳與越必有戰事,若留待新王來戰,不若趁王上尚武之時,給越國一些教訓。
以為新王打下威勢,保得新王上登位幾年平安。
至于楚國,想來楚王也會有鬼谷先生之想,吳與越戰,于楚有利,並不會真的出兵。
縱然出兵有孫將軍與伍相國在,吳國也不懼楚。
老臣雖老,但無論王上如何定奪,老臣願請隨王上親征,縱然戰死沙場,馬革裹尸也在所不辭。”
伯否還是挺直的了腰,語句擲地有聲。
而且他的話正中吳王的心願,也說清楚了事實,吳與越早打早好,有利于新王穩固朝政。
若新王登基,而越國來攻,那時會內不穩而外患強,讓吳國防不勝防。
而且若越國初始得勝,那楚國自然會趁機攻伐吳國,到那時吳國先機盡失,再欲圖強就難了。
“伯愛卿所說正合本王之意,伍愛卿不必有疑,還是依本王原訂之計,籌備出兵糧草。
至于此次伐越,本王將親自領兵,伯愛卿就不必舍命陪本王了,你還是留在吳都畏佐新王,讓他盡快學會管理吳國事務。”
吳王說完,再次看著孫武。
孫武是吳國中將軍,統領吳國鐵甲,而且也是百戰百勝的將軍,名聲顯于列國。
攻越大計既訂,那如何攻,這就要考較孫武了。
“王上,孫某已擬好攻越部署,願為王上副將隨王上出征。
雖不能一戰而滅越,卻也可滅了越王勾踐的囂張焰氣,讓他不敢對吳輕越雷池半步。”
孫武正是人狠話不多,可句句都相當有份量。
自吳王決定攻越以來,孫武已經計謀在先,為吳王擬好攻越大計,實也是知己知彼,有備無患。
吳王一听,嘿嘿一笑,看看了看孫武。
而伍子胥與伯否都信任孫武,若有孫武一同出兵,自然是心里寬慰。
“孫愛卿有此心,本王欣慰,可孫將軍為何不稱病留在吳都呢?”
孫武一听,臉上現出難堪之色。
他想起王禪早就預測之事,當時王禪就說過,若吳王攻越,孫武該稱病不出。
剛才也是一遇兵事,就忘了王禪的交待,此時听吳王說起,也是十分尷尬。
知道吳王也知道王禪之謀,卻是難與回復。
“孫愛卿勿惱,本王只是隨意一說。
我知道三位愛卿懷有私心,所以你們的謀略,本王並不會完全采用。
孫將軍還需另行為本王謀略才是。”
吳王此時沒頭沒腦的拋出一句,到是讓三位重臣不知該如何面對。
大家一心為了吳國,為了眼前的吳王,卻一道說他們三人有私心。
而且語氣既不責備,也不夸贊,讓人難與理解。
“王上,我與伯大人還有孫將軍一生奉侍王上,縱有謀略不足,也不敢存私,不知王上何出此言?”
伍子胥在三人之中定然是脾氣最急的一個,所以此時也只有他來發問了。
“你看,你看,伍愛卿,你也是六十甲子之人,竟然還如此認真。
本王剛才只是開個玩笑,卻又不是玩笑。
本王說你們懷有私心,那是因為我們君臣相交多年,情誼深深,所以你們一切計謀都會以本王為主。
可卻有一個人,卻並不顧本王生死,甚至他的謀略就是要成全于本王,戰死沙場。
所以本王才說你們有私心,而此人當然你們知道,他就是鬼谷先生。
若不顧本王生死,那麼其計謀,自然會更能出奇至勝了。”
三人一听,這才放下心來,可孫武卻疑惑重重不得不問。
“王上,此事鬼谷先生早在幾月以前就曾與孫某說過,可孫某卻一直不能參透其中之義。
依孫某來看,鬼谷先生善長于計謀,對兵事卻未必在行,所以孫某並不認同。”
吳王一听,心里還是徒增憂慮,鬼谷王禪在幾月以前就已算到。
而且形勢也如他所預見一樣發展,這足以說明王禪之能,並非一事可以定論。
但吳王還是悠然一笑道︰“孫愛卿,若說行軍打仗,列國之中你已難尋對手。
可若論到計謀局勢之斷,或許孫愛卿與鬼谷先生尚有差距,所以孫愛卿才遲遲不明白鬼谷先生心意。
本王也不想騙你們,一開始本王也捉摸不透鬼谷先生的計謀。
可慢慢經過一些事,本王才深深體會鬼谷先生的計謀之遠,非我等能相提並論。”
吳王說完也是緩了一口氣。
畢竟身體再好,也受了刺傷,一時之間,也並非完全就能恢復體力。
所以說一會兒,就會停頓下來,緩一口氣。
三人靜靜的看著吳王,心里很急,相知道鬼谷王禪有什麼計謀竟然能比孫武的要強,卻還是靜靜的等待。
“鬼谷先生之謀叫‘帥敗兵勝’,意思就是由本王親征,而本王去日可數,也不在乎一死。
所以鬼谷先生成全于我,讓我戰死沙場,作為吳國出征統帥,死在沙場該屬敗了。
可兵勝的意思就是此次出征,意在消滅越國兵甲,兵者兵事之根本也。
若本王戰死沙場,卻能滅掉越國數萬兵甲,那麼只要孫愛卿留在吳都,越國不敢再動。
而楚國呢,若知道吳國只是本王戰死,而吳國已有新王,並不損兵,只是折將,想來楚國也只會做做樣子。
如此一來,吳國一戰保持兵力不變,而越國則損兵,以越國人口來算,若損幾萬兵甲,則數年難與恢復。
而于差兒來說,父仇在心,定會圖強。
吳國兵甲由此也成為‘哀兵’。
孫愛卿自然清楚哀兵必勝的道理,所以該用不了幾年,差兒就可以再次攻伐越國,那將是一場大勝。
人本會死,縱然是本王也不例外,可若死得其所,為吳國強盛而死,本王並不在乎有此一敗。
這就是鬼谷先生之謀與孫將軍之謀的區別,鬼谷先生謀敗,而孫將軍謀勝,卻是兩種不同的結局。”
吳王說完,心也寬松許多,他知道鬼谷王禪的計謀,任誰也不會想到。
別人是求勝,而他卻是求敗,讓主帥去送死以成全新王,成全吳國。
可吳王也知道此計的利弊十分明顯,三位重臣當是十分清楚,之所以三人都同時沉默,還是應了剛才吳王的話。
三人都有私情,不願吳王戰死沙場。
“鬼谷先生之謀確實是驚為天人,讓孫某折服。
可王上既然如此,何必要親自出征,孫某也可依鬼谷先生之計帶兵攻越,代王上征伐。”
孫武此時也是義氣為重,不懼生死,足可見其忠心。
“孫愛卿,你之好意,本王心領,可你卻又犯了大錯。
本王並不會允許。”
孫武一听,這又犯難了,不知自己錯在何處?
“王上,孫武不才,還請王上示下。”
“孫愛卿,並非你不才,而是你急于為本王請命,所以才考慮不周。
鬼谷先生之謀其實已防患于未然,而且也為孫將軍考慮。
孫愛卿一生征戰,從未有敗績,此次自然也不行,鬼谷先生已為愛卿名節著想,這只是其一。
其二,吳國兵強,為列國所懼,之所以懼怕吳國,是懼于吳國有孫愛卿,所以不敢對吳國輕言兵事。
而鬼谷先生讓孫愛卿鎮守吳都,就是要讓列國知道,若要攻伐吳國,還得戰勝孫愛卿。
可縱觀列國,還未能有與孫愛卿兵謀者。
有孫愛卿在就可保吳國平安,這是鬼谷先生為吳國而想。
你若戰死沙場,又有誰會懼我一個將死之人呢?”
吳王的話讓孫武無話可說,也讓伍子胥與伯否更是難有言辭。
畢竟鬼谷王禪如此謀略,于吳國而言,于新王夫差而言都是最好的計謀。
而且吳王中毒,去日可數,若以吳王身死,換吳國幾年平安,這並不為過。
他們想不出來,就是因為不願吳王戰死,而鬼谷王禪卻反其人之道,想出如此有違常理的謀略。
“三位愛卿,我知你們對本王情誼,可此事就這樣訂了,不必再議。
孫愛卿只要依鬼谷先生之謀,再定出兵策略,本王能如願以償,也算是三位對本王最後的支持。”
吳王說完,三位重臣都抹著眼淚,心里有感于吳王暮年如此大義之舉。
不僅體貼三位重臣,而且以身獻國,讓人不得不感嘆。
而此時宮奴老吳卻走了進來,對著吳王及三人跪下。
“稟王上,墨翟先生求見,不知是否請他進來。”
“墨翟,昨夜他去了玉兒寢屋,該也是鬼谷先生通知他安撫玉兒。
雖然本王並不會因他而改變,可卻也不能置他于不理。
讓他進來吧,正好三位愛卿也在,就由三位愛卿與他理論一番吧。”
吳王說完再次躺下,閉目養神。
若依普通人,這一劍很難再思慮謀劃了。
可吳王知道自己死期不遠,所以只得趁著此機會,說服三位重臣,支持他的出兵之計。
最後力保夫差平穩治理吳國,也是用心良苦。(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