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劉招孫,大家都想從皇帝那里搞錢。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薩爾滸之戰慘敗,遼東各地城防要銀子,重新募兵要銀子,客兵在沈陽吃喝拉撒更要銀子。
兵部戶部表示遼餉剛收完,早就沒銀子了,大家合計一番,一拍腦門︰
@朱翊鈞,陛下您還有私房錢!
萬歷皇帝︰發錢是不可能發的,這輩子不可能發。搞海貿又不會搞,就是派礦監搞貪官這種東西,才能維持的了大明王朝這樣子。
很久以前,當老皇帝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親眼目睹張先生清廉之下的奢靡生活,在朱翊鈞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極大陰影。
原來親情、友情、連同朕和張先生的師徒之情都如美麗的泡沫雖然一剎花火。
這輩子只有兩件事讓皇帝感興趣︰
搞錢,
還是搞錢
有人說,萬歷皇帝打過很多仗,而且贏了,說明他喜歡軍事。
騷年,其實很多時候,打仗也是為了搞錢。
比如當年平定貴州土司楊應龍。
楊姓土司在貴州盤踞好幾百年,祖輩可以隨溯到唐代。
雖是土司,其實早已完全漢化,楊應龍所在播州,其繁華程度,絲毫不比大明其他通都大會遜色。
成化十二年,巡撫張瓚帶著官軍去和播州土司鎮壓苗亂,據張大人描述,他看到的播州城,是這樣的︰
“抵播州,為湘川驛。是日山勢自永安驛至播已漸低,路可通車,居民富庶,有江南氣象。楊宣慰父子率其土兵萬人布營壘于十里之郊,炮馬交作,軍容甚都••••••”
連這位從京師趕來的巡撫都瞠目結舌,可見播州很繁華,姓楊的很有錢。
實際上,萬歷三大征,除了被李�那龜孫坑了一把,搞得天朝大軍,在朝鮮要錢沒錢要糧沒糧,虧了不少錢。剩下兩次大征,理論上都是穩賺的。
至于搶下來的錢都到哪兒了,就只有去問當年參與平亂的總兵巡撫大人們了。
話說劉 當年在四川,也摻和過這些破事兒,可能是分贓不均,還被言官御史彈劾,說他擁兵自重,貪污受賄,而且數額很大。
萬歷皇帝狠狠治了下劉 ,在朱翊鈞看來,擁兵自重什麼的沒什麼,可惡的是這些龜孫竟然敢貪他的錢!
按照這個邏輯,在西南的某個角落,還藏有劉總兵大箱大箱白花花的銀子。
也不知道劉招孫是否了解這些情況。
可惜總兵大人戰死,過去的事情過去了,過去的錢也拿不到了。
眼下,萬歷皇帝最關心的兩件事,都被楊鎬搞砸了。
朱翊鈞很想揮舞十字鎬砸在楊鎬頭上,最後把這殺才拖到菜市口斬首半個時辰。
最讓皇帝無語的是,杜松馬林兵敗後這麼長時間,沒有一人說點靠譜的方略,反而都在向皇帝要錢。
連西邊的宣大也在嚷嚷蒙古人也乘虛而入,讓朝廷給宣發發點錢修邊牆。
這就太扯淡了。
萬歷皇帝最近頭很大,搞得現在大家都很缺銀子一樣。
確實很缺銀子。
如果萬歷皇帝具備基本的現代經濟學常識,對白銀流通,通貨膨脹之類的概念有一點了解,或許就能明白大明上下都這麼缺錢的原因了。
明朝中後期的資本主義萌芽遲遲沒有發展,缺的就是銀子這種支付手段。
大明以白銀作為貨幣,遇到白銀短缺,支付就會出問題。
依附于支付之上的整個產業鏈就有崩潰的危險,可以參考49年國統區後期的金融亂象,當然,那個要更復雜一些。
總之,越是高級復雜的產業鏈,越沒法以物易物。
所以,大明離不開銀子。
那麼,銀子從哪里來呢?
大明白銀來源主要有三,自產就不說了,萬歷皇帝的派出礦監們,“自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諸鐺所進礦稅銀幾及三百萬兩也”,搞到天怒人怨,每年才三十多萬兩的規模,這點毛毛雨估計還沒山西某家晉商地窖里埋的多。
第二個來源是日本。德川龜孫偷桃子成功後,日本對外貿易進行嚴格貨幣管制。對華白銀出口量,由1603年前的每年一百五十萬兩以上,驟降到1620年後每年不足三十萬兩,僅剩原先的五分之一左右。
歐洲的情況比較復雜,1596年郁金香泡沫破滅後,歐洲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從最高峰1620年的二百八十萬兩一年,降到最低點1640年的八十萬兩一年,減掉了七成之多。
白銀流通不足會造成各種麻煩,比如饑荒。
即使在全國總體糧食產量平穩的情況下,沿海工商業地區由于出口萎縮,白銀支付能力降低而無力進口農業產區的糧食,從而糧價大漲。
明朝不是缺少物資,而是缺少調運物資的支付手段。
越缺錢,越漲價。
白銀進口的驟然減少對明朝的經濟重地造成重大打擊,而且嚴重影響到了明朝的財政,使明朝的財政進一步惡化。
所以大家現在越來越缺銀子。
所以,所有人都在向皇帝要錢,而且是要私房錢。
如果把萬歷皇帝論斤賣了給足銀子,相信很多官員都會考慮嘗試的。
皇上很不高興,不高興是因為楊鎬這個殺才還在向他要銀子。
杜松在遼鎮的地盤上莫名其妙被擊潰,而距離建奴不遠的李如柏卻能安全返回,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不高興就得有人人頭落地。
可是遼東現在還在打仗,臨陣殺將不僅不利戰局,還會讓遼鎮那群丘八看笑話。
從長期不上朝這件事情來說,長大後,朱翊鈞就變成了朱厚酙捸@閃慫 囊 br />
好在萬歷皇帝沒有世宗玄修的雅好,他只是喜歡蓋蓋宮殿,蓋宮殿也花不了多少錢,可是大明好像一直很缺錢,至少大明的皇帝一直缺錢。
爺爺朱厚𣳽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