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學考古

第256章︰故宮記憶(44)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莫韃 本章︰第256章︰故宮記憶(44)

    不同以往,普遍認為,近現代博物館自誕生之日起便因其獨具的直觀性教育優勢,而被視為一種新型的社會教育機構,成為社會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救國圖強的近代中國,博物館更是因教育救國的思潮而受到關注,獲得發展;尤其是民國時期,博物館被直接劃歸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管理,博物館教育在該時期的社會教育中佔據更為重要的地位,博物館教育史亦成為近代中國社會教育史的重要構成。

    這也是有特殊歷史原因的。

    因民國時期中國博物館總體數量有限,正常運行服務社會教育事業的典型性博物館則更少之,而民國時期報刊、檔案材料豐富,且易于獲取,使得梳理出民國時期中國博物館教育的基本情況具備可行性,故形成此文。文章具體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緒論,主要闡述了博物館及博物館教育等基本概念、民國時期博物館教育的研究現狀,以及民國以前中國博物館的基本情況,是為本文的奠基部分。第二部分,民國時期博物館概況分析了民國時期博物館發展背景,介紹了該時期中國博物館類型、管理體系、開辦目的和經費困難,勾勒出民國時期中國博物館實體建設和發展的概況。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點,一方面通過發掘該時期政府文件、各博物館的工作報告等官方檔案資料了解民國時期博物館教育工作的內容、方式和相關保障措施;另一方面通過收集報刊、雜志、游記、統計數據,分析該時期博物館教育的實際情況,力求客觀準確的反映民國時期博物館社會教育基本面貌。

    當中國的制式教育一次次被社會詬病時,中國的博物館正如雨後春筍般一座座拔地而起,博物館的非正式的社會教育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2015年我國首部博物館行業全國性法規文件《博物館條例》正式出台實施,該法規指出,博物館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將教育功能擺在了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的第一位。國家文物局則先行一步,在2014年便啟動了“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試點”工作,在全國範圍內選取了多個博物館進行試點,並匯編了一批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項目。

    我國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正在迅速崛起,在一些博物館發展較好的地區,其認可度甚至超過了學校的正式教育。因而,如何深入地挖掘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彌補當前教育體系的不足,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然而,近年來關于博物館社會教育的研究多關注當下,也只從博物館的角度來談社會教育,忽視了歷史和教育本身。筆者以為應當回到教育的視野,從歷史的角度去梳理和分析博物館的社會教育發展概況,既可以更加全面的窺探近代中國的教育發展,又可期于歷史中為博物館社會教育發展借鑒一二。

    本文研究的主旨是民國時期的博物館社會教育,關于這樣一個主旨不同讀者,不同時間段都會有不同的理解,為避免誤會,筆者需要對本文研究主旨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一簡單說明。不需要過多贅述。

    從時間概念上來說,本文所指的民國時期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從清政府推翻到民國政府結束在中國大陸的政權,即指19121949年。從空間概念上來說,則是上述時間段民國政府法理上所轄中國,包括大陸和港澳台。之所以選取這樣一個大的空間作為研究對象,而不以某地區、某博物館作個案研究,是因為該時段內中國博物館雖取得一定發展,但依舊比較簡單,功能相對完備的博物館數量有限,地區發展也很不平衡。這使得研究這一時期中國的博物館社會教育在時間和精力上都有可行性,同時可以避免以偏概全。

    博物館是一個變化的概念,其內涵在不斷的外延,至今也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不同學者,不同機構,不同國家都有著不同的認識。曾任皇家甦格蘭博物館館長的道格拉斯艾倫指出,“博物館,簡而言之,就是一棟建築,里邊儲藏藏品,用于觀察、研究和欣賞”1。美國博物館協會1973年給出的定義則是,“一座有組織的常設非營利機構,主要以教育或美學為目的,有專業工作人員,擁有和利用實物,保護這些實物,並定期向公眾展出這些藏品”2。目前,最通用的一般性定義是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07年修訂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中提出的“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但就博物館目前的發展實際情況而言,筆者更認同郭小凌先生在《世界博物館概說》講座中指出的,博物館是一種與學校、圖書館、檔案館有所不同的公共文化與教育設施,其主要職能為收集、保存與展示有關人類史的實物證據,並以館藏與外借的其他藏品為依據,向社會公眾傳遞有關人文和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知識。許多博物館還兼有整理、研究、修復各種文化遺產的功能,甚至作為臨時政治、文化儀式與經常性的休閑娛樂會議、接見、宴會、購物、飲食)場所。

    上述關于博物館的定義並無對錯之分,但是就歷史性而言,筆者以為,以下兩種定義會更符合本文研究主旨中關于博物館概念的界定。其一是,1946年《國際博協成立決議》對博物館的定義為“博物館是指向公眾開放的美術、工藝、科學、歷史以及考古學藏品的機構,也包括動物園和植物園,但圖書館如無常設陳列室者除外”3。其二是,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博物館協會提出的,博物館是一種文化機構,不是專為保管寶物的倉庫,是以實物的論證而作教育工作的組織及探討學問的場所。所以本文所指民國時期的博物館從功能上來說,是以教育和研究為目的,從形式上來看,包括美術、工藝、科學、歷史、考古、動植物園以及設有常設陳列室的圖書館。

    綜合上述,筆者認為一切由博物館組織或借助博物館場所進行的各類具備認知性的社會活動都可以認定為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其形式是多樣的,包括陳列展覽、游藝活動、演講等;其對象則應包括整個社會的各個群體。

    我國博物館教育伴隨著近代博物館的產生而產生,國內有關博物館教育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晚清民國時期。為更全面的了解博物館教育研究發展情況,筆者對晚清民國以來的國內博物館教育研究文獻進行了大致梳理,將分為初始階段19051949),沉寂與復甦階段19492007),蓬勃發展階段2008—至今)等三個階段回顧博物館教育研究發展脈絡,闡述國內博物館教育研究概況。其中,第一個階段主要是為了考境源流;第二個階段實際上可以劃分為沉寂階段19491895),復甦和初步發展階段18962007),因19491895幾乎沒有研究文章故不作單獨敘。第三個階段是博物館教育研究的蓬勃發展時期,相關著述豐富,角度多樣。

    中國博物館是社會近代化的產物,關于中國博物館教育的研究是從實踐開始的。19世紀末葉,維新運動興起,維新派人士在鼓吹廢科舉、辦學堂、設報館、廣譯書的同時,也提出了建立博物館的主張。另外,上海強學會章程定為“最重要四事”,即譯印圖書、刊布報紙、開大書藏、開博物院,並且提出了辦館設想1。1905年,張謇建立了我國近代第一個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以教育廣大人民為主要目的,以期達到開化思想、教育救國的目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繼張謇之後,蔡元培(18681940年)是從理論上闡揚博物館社會教育價值。他認為,博物館是重要的社會教育機構,並且教育不專在學校,各類博物館可以在生物進化、歷史、美育和培養優美高尚的興趣,增智德。另外,那個時期對博物館認識最深刻的還有一個人—楊鐘健,他認為,博物館相當于若干個大學。

    20世紀30年代,伴隨著一批有志青年從歐美留學歸來,中國博物館學界受到了西方博物館思想的影響。1934年,馬衡、袁同禮、傅斯年、李濟等成立了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事業開始與國際接軌,博物館教育也引入了西方的先進理念,學界對博物館教育的研究也逐漸展開。李濟《博物館與科學教育》、陳大白《歐美博物館之教育設施》,楊寬《論推展我國社會教育必須擴展博物館事業》等是其中代表性文獻。另外,還有些民國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統計材料,如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全國社會教育概況︰民國十八年度》、教育部編《全國社會教育統計︰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度》、廣西省政府教育廳編《廣西省社會教育概況︰民國二十一年度》,這些匯編材料形成了博物館教育研究的基礎材料。總的來說,初始階段的博物館教育研究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形成了一些基礎性研究材料,主要研究內容是闡述博物館教育的價值,並出現了介紹西方博物館教育概況的著作。

    1949年至20世紀80年代,博物館教育研究一度沉寂。1985年起再度引起學者關注,重歸學術領域,並逐步走向繁榮。11986年是這個階段博物館教育研究的一個分水嶺。1986年以前,中國的博物館經歷了曲折的發展,但是,與之相對的博物館教育研究卻沒有出現這種曲折性,而是一直處于沉寂之中。筆者以國內最大的中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文獻總庫(網絡版)》(ki)為數據源,以“博物館教育”為檢索詞,發現從1949年到1985年,近40年中國內關于博物館教育研究一共只有4篇研究文章,其中3篇是關于愛國主義教育和群眾教育的論述,缺乏實質性的研究,所以這一時期的研究基本可以忽略不計。1986年開始,中國博物館教育研究開始復甦。從《中國學術文獻總庫(網絡版)》(ki)來看,僅1986年發表的有關博物館教育的研究文章就有11篇,而1985年這個數據還為零。隨後,每年都有一定的發文量,1995年以前穩定在10篇左右,1995年至2001年每年發文數量為20篇以上,2002年開始大幅度提升,2006年國際博協將博物館教育功能提升到博物館功能第一位前夕。這一階對于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博物館教育的定義、功能、方式方法以及教育在博物館中的地位。

    什麼是博物館教育。這點,不同的學者們從不同學科的角度進行研究論述。大多數的學者都認為博物館教育是根據博物館的藏品和陳列展覽以及相關材料,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直接形象地對觀眾進行科學文化教育,提高其思想品德、審美情趣,是博物館重要功能之一。代表性專著有《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代表性文章有《當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辨析》1等。這些文章都緊扣博物館教育的內涵,運用博物館學與教育學的理論,對博物館教育的定義進行了研究。

    關于博物館教育性質的論述。目前學術成果可以分為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博物館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繼續,是不可替代的。如《博物館教育初論》2等;一種觀點認為博物館教育有別于學校教育,是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關于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3《當代博物館與社會教育》4《淺談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5等。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在北大學考古》,方便以後閱讀我在北大學考古第256章︰故宮記憶(44)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在北大學考古第256章︰故宮記憶(44)並對我在北大學考古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