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學考古

第214章︰故宮記憶(2)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莫韃 本章︰第214章︰故宮記憶(2)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

    這兩種觀點都將博物館教育定位于社會教育,肯定了其重要性,只是對待與學校教育的關系有所不同。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博物館教育與家庭教育、文化教育、旅游文化教育、各種成人教育等一同構成了社會教育。博物館教育同其他各種教育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是社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與學校教育(正規教育)為互補關系。

    有關博物館教育的功能研究。第一,關于博物館承擔具體學科教育職能的研究。如《博物館在中醫藥教育中的作用》6《談醫史博物館與中醫教育》7《體育博物館在中小學素質教育中的作用》8《論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教育審美作用》9等文章,分別闡述了博物館教育應在中醫教育、體育教育、美育等各個具體學科教育承擔起教育職能。第二,關于博物館與“第二課堂”的論述,主要闡述了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合作,為素質教育提供支撐。如《試論博物館與學校間互補與合作之關系》10《博物館是加強青少年素質教育的最好課堂》?。另外,還有文章強調博物館成為社區教育和終身教育場所,如《適應新形勢發揮地方博物館在社區教育中的作用》1一文就強調了博物館在社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強調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這類文章在90年代居多,主要強調博物館教育要為愛國主義教育服務。

    從研究內容看,以上所闡述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博物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更多的是對民國時博物館教育研究的延續,是一種恢復性質的。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研究動向,可以看作是博物館研究的初步發展。第一,對不同類型博物館教育研究細化,出現了針對某一類別的博物館論述其教育。如《淺議科學技術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第二,對國外博物館教育的介紹和研究逐漸增加,尤其日本和亞太地區為多。如《日本的科技博物館與科普教育》6《日本博物館現狀及其社會教育》7《博物館在馬來西亞社會教育中的作用》8。另外,還出現了某一地區,某一個館的教育工作總結和研究,如《上海博物館的教育工作》9;探討博物館教育地位的研究,如《論博物館教育與陳列的地位——與林荃同志商榷》10。

    2007年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第21屆國際博物館協會(,簡稱國際博協)代表大會對博物館的定義進行了修訂,並首次將“教育”作為博物館的第一功能予以闡述。國內的博物館教育研究也由此打開了新紀元,迎來了蓬勃發展。

    關于博物館教育研究的著作顯著增加,種類豐富。筆者以“博物館教育”為關鍵詞,以2008年為起始年限,在讀秀中文學術搜索上以精確匹配方式進行全文搜索,並對搜索結果逐一檢視,發現博物館教育各類研究專著48本,而此前的博物館研究專著則是鳳毛麟角。這些專著包括各層次博物館機構(包括博協及其下屬專委會)論文集,博物館教育項目選集,歐美等西方國家有關博物館教育的譯本,博物館與學校合作機制,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出現了首部高校學者針對性的博物館教育研究著作——《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1。這部專著回顧了中國博物館教育的歷史,分析了新世紀以來中國博物館教育的現狀、取得得成就和存在的問題,詳細闡述了現代博物館的教育理念和實踐,並通過對史密森博物學院等優秀的歐美博物館成功的教育理念與實踐進行研究分析,探索如何圍繞或配合展覽、研究和藏品開展一系列延伸教育和拓展服務。可以說,這部著作是當前博物館教育研究最為系統化的研究成果,也博物館教育研究的蓬勃發展典型代表。

    關于博物館教育研究的論文急劇增加,研究內容日益豐富,研究群體力量對比出現變化,並出現了綜述性質的研究。筆者以中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文獻總庫(網絡版)》(k)為數據源,以“博物館教育”為檢索詞,發現從2008年開始,《中國學術文獻總庫(網絡版)》(k)關于博物館教育的載文量出現了新一輪的上漲,2016年載文量就突破了年的3倍。另一方面,關于博物館教育研究的文章發表的期刊雖然比較雜亂,但已有部分期刊進入了核心期刊(cssc),如《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東南文化》等,表面博物館研究的質量正在提升。

    從研究內容來看,在繼承上一階段的研究內容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一階段的研究內容包括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理論和實踐,博物館教育功能、實現和優化博物館教育職能措施分析、博物館主客體、博物館教育項目、數字博物館、博物館教育體系、國外博物館教育等等。其中,實現和優化博物館教育職能措施分析是該階段最熱的研究內容,《年我國博物館教育論文內容分析》指出,該研究內容佔據2006-2010我國博物館教育論文研究內容的。

    從研究群體來看,研究群體主要是博物館、高校和中小學老師,這與上一階段相比並無大的變化,不同的是研究群體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以往各級博物館是博物館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高校和中小學老師參與較少,而現在高校研究力量正在崛起,已經成為博物館教育研究的主力之一,並有超過各級博物館的趨勢。

    從《中國學術文獻總庫(網絡版)》(k)收集的論文數量而言,復旦大學的相關論文總量已位居第一位,其次才是是浙江省自然博物館。載文量排名前十的,有一半是高校,包括東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央美院、浙江大學,載文數量都在20篇以上。高校研究力量的興起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學科背景多樣化,博物館教育研究呈現多學科交叉,除了傳統的文物與博物館學外,教育學、醫學、環境學、藝術學、體育、計量、公共管理等多種學科融合博物館教育研究中,教育史亦在其列。

    博物館教育研究愈發成熟,出現了綜述型研究論文,並且出現了文獻計量等新的綜述研究方法。以《中國學術文獻總庫(網絡版)》(k)為數據源,發現3篇綜述型研究,分別是《近七十年來中國博物館教育研究述評》1《近三十年中國博物館教育研究主題演化分析》2和《年我國博物館教育論文內容分析》3。其中,《近七十年來中國博物館教育研究述評》以傳統的綜述方式,從博物館教育功能論、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和博物館教育相關研究三個方面回顧了自晚清民國以來的博物館教育研究史,認為自年代至今博物館教育研究從未間斷,這顯然忽視年近40年的沉寂。後兩篇綜述則采用了文獻計量等新方法,就博物館教育研究主題和內容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改革開放後博物館教育研究內容熱點和未來趨勢。尤其是《近三十年中國博物館教育研究主題演化分析》一文,采用了庫恩(thoassalkhn)的科學發展模式理論,指出博物館教育處于“前科學”向“常規科學”過度階段,為博物館教育研究在該領域總體研究發展中進行了定位。

    然而,真正涉及民國時期博物館社會教育研究的,只有深圳博物館李飛、李軍二位先生2014年發表于《東南文化》上的兩篇研究文章。李飛先生的《社會、學校與家庭民國人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引介和實踐》一文從博物館與社會教育、博物館與學校教育、博物館與家庭教育三個方面梳理了民國時期的博物館教育;李軍先生的《晚清民國時期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的認識》一文介紹了從晚清到民國社會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的認識過程;但是二者都是站在博物館學的角度去研究該問題,對教育本身關注不多。

    中國博物館教育研究是伴隨著中國博物館的產生而產生,從其出現至今,大致經歷了發軔、沉寂、復甦、發展四個階段,如今逐漸走向成熟,研究成果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較大提升。然而,從研究的主題和內容來看,主要的研究內容還是如何發揮博物館的社會的教育功能,具體的包括從博物館從教人員、接受受教育對象、教育理念、中外博物館社會教育對比等等,對博物館教育的歷史關注不多,關于民國時期博物館社會教育研究的則更是寥寥。值得注意的是,關于民國時期的博物館社會教育研究出現了一些新的基礎資料。2015年由民國時期文獻保護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民國文獻類編》面世,該書收集了民國時期大量的教育和博物館的文獻資料,為研究民國時期的博物館社會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基礎資料。所以,筆者試圖回到教育的視野,從歷史的角度去梳理和分析民國博物館的社會教育發展概況,既有助于中國近代教育史發展,又可期于歷史中為博物館社會教育發展借鑒一二。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躍,中國社會對文化傳承和發展越來越重視,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越來越高,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受此影響中國的博物館正如雨後春筍一般,一座座拔地而起,博物館的迅速發展勢必會反過來推動博物館學的發展步伐,民國時期的博物館社會教育作為其中一點必然會逐漸吸引更多的關注,這將有助于推動中國近代教育史的研究。

    雖然研究者們已經從不同側面對于博物館教育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關注,但不難發現,此前研究多是從純理論層面對博物館教育進行分析探討,或者是基于某一個或一類博物館具體實踐活動而進行的研究。從教育史學科視角出發,對博物館教育,特別是民國博物館教育做系統研究的成果尚未見。本論文在研究視角上立足于教育史學科,對民國時期博物館教育的發展演變情況進行較為系統的梳理分析,希望可以填補這一方面博物館教育研究的空白,也期冀為此後今後博物館教育的日臻完善提供一定的參考。

    在研究對象上,本論文關注整個民國時期博物館及教育活動展開的普遍狀況,而非針對某一個或幾個博物館進行的個案研究,這有助于研究結論不陷于以偏概全,從而較客觀、真實、完整地呈現民國時期博物館教育的發展全貌。

    在研究方法上,筆者既詳盡完整地搜集和分析文獻資料,對民國時期中國博物館教育發展的歷程加以梳理,因而有別于博物館教育的研究現狀,也凸顯了教育史學科的研究特色,為博物館教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本論文涉及民國時期的博物館數量較多,類型較為齊全,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研究結果的以偏概全,卻也因時間及筆者自身研究能力的有限,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梳理尚不充分。後續研究將補此短板,對相關內容作合理充實和完善。

    既有研究表明現代意義的博物館來源與西方國家,中國博物館也由西方傳入。鴉片戰爭打開了晚清中國的國門,中外交流日益頻繁,晚清知識分子、官員越來越多的關注西方社會,涉獵西學,游歷海外;西方文化、生活方式也不斷向晚清中國滲透,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理念在二者共同作用下逐漸在中國傳播開。

    ,報送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

    本站最新域名1b</p>

    <scrpt>();</scrpt>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在北大學考古》,方便以後閱讀我在北大學考古第214章︰故宮記憶(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在北大學考古第214章︰故宮記憶(2)並對我在北大學考古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