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劉奇蘭拳論摘要︰
形意拳之道無他,不過變化人之氣質,得其中和而已。余幼練八極拳,功夫頗深,拳中應用之法術,如攙肘定肘擠肘挎肘等等之著法,亦極其純熟,與人相較,往往勝人。
其後遇一能手,身軀靈變,或離或合,則吾法無所施,往往拘守成法而不能變,尚疑為自己功夫不純之過也。
其後改練形意拳,習五行生克應用之法則,以前所用之法則,而時應用,無不隨時措之宜也,亦無入而不自得也。因此始知形意拳是個中和之體,萬物皆涵育于其中矣。
李存義言︰
一形不順,不能練它形,一月不順,下月再練,半年不順一年練,練至身體合順再練它形,非是形式不熟悉,亦是內中之氣質未變化耳。
一形通順再練它形自易通順,而其余各形皆然,一氣貫通。
拳經雲︰一通無不通也。
所以,練形意者勿求速效,勿生厭煩之心,務要有恆,作為自己一生始終修身之功課,不管效驗不效驗,如此練去,功夫自然而成。
解讀︰
形意拳是大道,上古傳承之道,不僅是技擊大道,更是養生性命大道,實現路徑無神秘無玄虛,皆是實實在在的功夫,能開發智慧,明心見性,改變氣質,都是中和之氣改造生理的作用,是實實在在的改變。
比如人面之華皆于五髒,內髒有疾面有所顯,人的性格脾氣也與內在五髒是否中和有很大關系。
尚雲祥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氣質沉穩儒雅,雖然年逾古稀但雙眼清亮如少年,薛顛大高個動起手來如瘋魔,但氣質文雅如同教書先生,岳飛雖然武藝高強卻氣質勝于文臣,李洛能在拳譜中寫到,雖為武藝卻近文雅。
或者叫先天一氣,丹田氣,混元氣,內氣,但中和二字尤其精闢,說出了形意拳如何鍛煉,內功從何而來的秘密。即說此氣屬中和,更來自于中和的“形”。
也就是在形意拳的鍛煉中,根本沒有必要去琢磨經絡、氣之事,更不需要去什麼引導氣怎麼怎麼走,所要做的僅僅是把動作練對,把精微徹底吃透練出來就可以,只要練對了,就是中和之形。
一日練不到就兩日,一月練不到就兩月。
現在很少練出功夫主要原因僅僅在于動作沒有做對,形不正意不真,多少總有偏頗,從而有所偏,僅此而已。
當然動作的要領已經早就在拳譜經典中公開,而怎麼解讀這些要領,怎麼去做到這些要領或許才是真正的秘傳吧。
要領不僅是要領,更是結果,通過這些專項功法,將會更純粹,真正地理解和做到拳譜中的要領,再整合練習五行拳。
以規矩將全身散亂之氣收歸丹田,從輕松自然中逐漸熟練,練出又迅猛又剛實的整勁,而內氣內勁也自然生發,丹田充實,達于四稍。
尚雲祥說︰“只有做到自然合諧,才能使外形合順,勁從中來,內質中和,氣自然生”,才能使“四肢百骸氣質歸一,摒除後天拙力”。
按規矩操練,逐步找出“上下相隨,內外合一”的“先天”真勁。使“人身散亂之氣,納入丹田,運之周身,成為完整一氣。”
這樣自然合諧地,內外交融地練,自然就會漸漸形成“返先天”的沒有後天拙力努氣的完整之勁。內勁也由之萌生。
有了這初成的完整之勁,還要仍從自然和諧中進一步去追求,練出既完整而又迅猛剛實之勁。
只有明勁練到迅猛剛實,才能達到“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松”的打法要求。
也才能使內勁逐漸充盈,打得實,放得遠,勢若奔雷,有了這種疾用驟發,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才有不用借外力全由自身發勁的本錢。
進而再經過實練和默悟,從而使內勁漸漸充盈,剛中寓柔,剛柔相濟。
在“一動無不動”中,動則“拳打三節不見形”“起落一貫三催勁”“勁由內變,化乎即發”“打而不知,沾上難變”就步入了暗勁的妙境。
你的拳再打得天崩地裂,實戰中打不上人,都是花架子!
從實戰角度談“拳勁”(我們練武,還是多從實用的角度考慮,別被名詞、門派、傳說拘束住。
首先說說“拳勁”。
很吸引人的一個名詞啊,幾乎所有拳派都以這個為核心。
很多人被這個詞迷住,苦練多年,結果呢,下場子就被人揍。為什麼呢?因為他光去練這個名詞了。
比如拳勁里“整勁”這個概念,有些人站樁或者盤架子覺得自己身體厚實了,有點整體如鑄的感覺了,就以為得了整勁了。
殊不知這是個一輩子的事,誰能真完全整?
這沒個標準,就好像說那些老前輩︰某某功臻化境他在世的時候敢這麼說麼?那他還練什麼?!
這些都是個名詞,說法罷了。
還回來說“整”。怎麼為整?整就無敵了麼?不是那麼個說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練拳的盤架子,很多人都可以打得很整,很漂亮,但是,這很多是借架子的形才發揮出來的。
實戰用的是身上長成的東西,所謂外形化在身體里的東西,那時沒有外形借助,你能發揮多少呢?而且是高頻率,高爆發力。
不客氣地說,很少有人能做到,練時漂亮,用時接不上手的大有人在。
什麼是花架子?不是只有高、新、美的是花架子,實戰中打不上人的,都是花架子。
所以說這個整,不是看表演,是看實用。
天津衛的老武術家,多多少少都會幾手通背,就算自己不練,也會教給想學實戰的弟子。
“這門東西上手快”,是能夠量產高手的拳種,這是大家公認的。
世間任何武術,其實都是整的,也可以說都是不整的。
從實用角度看,譬如散打,實戰中假如只能發揮出上三節的整力,而我們的內家,如果實戰中只能發揮出肘部以下的整力,你有什麼資格說人家不整呢?
這個整,是方方面面的綜合體系協調而來的,如果不是經過體系訓練,在實戰中是發揮不出來的。
局部的整,也是整;整體的整,也是整。
真正的整體,總要伴隨功夫的成長,而由局部逐步發展上來。
關鍵是,我們要明白,如何一步步練出來,不在某個階段束縛住就是。
再一點,不是打得天崩地裂就一定好用。
有些人的勁也許打得不漂亮,也達不到什麼化境,但是就是有用。
有些前輩打拳總是漫不經心的,像玩一樣,但是求出來的勁力毒的很。
所以真正我們練發力、用發力,是要看效果的,而不是表演。
什麼手頭顫阿之類的屬于表演效果,不是我們追求的。
打一下,要看能造成什麼效果,能有多少力剎入對手體內,這是我們考量的。
實戰對手在動,你也在動。不可能還按照練時的模式打,必須隨機隨意發力。
譬如劈拳,練的時候,起鑽落翻要分明,但是用時那是起手就劈,注意你連“抬”手那下意識都沒有,直接就是劈。
否則機會稍縱即逝,等你“抬”起來,搞不好已經挨打了。
手出去就是抬,著人已經劈進去了。
這時考量的,就是你的實際功夫了,身上有多少東西,就能用出多少東西。
拳勁要慢慢養,實戰拳勁,要用意發,不是形發。意氣力三者相合就是發力。
現代搏擊我覺得最可惡的,就是收手快。好在我是形意出身,否則我估計我現在已經轉練拳擊散打了。
傳統講究出手不回手,直接變。所以傳統的很多打法、技法都是順著這個思路或者針對克制這個技術發展的,結果就出現了所謂“接手”打的現象。
接手接習慣了,突然遇上拳擊等,一下就吃虧了。
所以了,這種出手不回的東西,要像形意、八卦這樣的“進身拳”注意不是近身拳)才好用,不然挨死打。
出手回手,一個是保護自己,一個是蓄力,預備再打。
不信你不回手看看,你能連打幾下?而出手不回,在身步調整上,對身體的要求更高。
不回手蓄力,直接變換身體姿勢和位置發力,也相當于收手了,這是形意的中級打法了。
所以,很多傳統練習者上台就挨打,我是十分理解的,我也吃過這種虧。
如果沒有參透這層東西,怎麼練,上去也是照樣挨揍。
不用管人家說什麼整也好,勁浮也好,這些個名詞都是虛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東西。
一人一個標準,吵嘴架會沒完沒了的,我們只管練我們自己有用的。
譬如拘馬鞭,靈山說過,拘馬鞭其實是切金斷玉勁,要先打出松沉來,松沉勁有了,好比有了錘子頭。
而要打出切金斷玉來,就看你能否把錘子換成斧子,一下劈斷對手?
當然以大家目前的功力還達不到這個效果。
但是起碼,對方的攻擊手也好,防守手也好,身體也好,挨你這一下,不能不疼不癢,要有一定效果。
要麼是對方進攻或防守受阻,要麼是受到一定傷害。
這是我們要的實際的東西。這個最好拿人練,自己練的,不見得打人有效果。
打人其實不是很簡單的事。世上兩種人,從小天性好打架,好勇斗狠的人,打人對他們來說很簡單,不用教。
但是天性好靜不好斗的,必須學怎麼打,而且還很難學。
現實啊,實戰第一是氣勢,第二是殺心,技術功力倒在其次。
小r本練武注重參禪,倒是把握住這個關鍵點了。
我是真的很希望,傳統武術能像拳擊一樣科學化,系統化。
傳統武術的科學化,不是說羅列多少名詞理論,只要說清楚每個東西是什麼,怎麼練,怎麼用就行,或者說“明晰化”比較確切吧。
前輩們很多人努力過,其實現在的很多龍友,包括我們,就在享受這些成果,每一代人都從不同的角度作過努力。
這些東西串一塊,就會發現有一條線貫穿始終,直指核心。
這是我從北到南一路走來的一點感想,和兄弟們分享。
喜歡開局簽到刑警隊請大家收藏︰()開局簽到刑警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