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簽到刑警隊

形意拳之縴毫之爭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我喝毛峰 本章︰形意拳之縴毫之爭

    宮二︰三天前,我爹就坐在這個位置。今天,咱們就從這開始。

    葉問︰請。

    宮二︰可惜了這一屋子的精致。

    葉問︰功夫是縴毫之爭,真打壞了東西,算你贏。

    在電影《一代宗師》中,有一出戲,講的是宮二與葉問在金樓切磋武藝,二人動手前說了如上的一段對白。

    這部電影中的很多台詞都頗為經典,其中葉問的這句“功夫是縴毫之爭”,我一直記著,也算是“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這里的“回響”,說的是筆者自己的的經歷。

    有一次,我與幾位師兄弟一同跟隨張金濤老師在練功場地練拳。

    休息期間,看到張老師在為一位學拳不久的小師弟調整三體式功架,講到他容易犯的毛病,其中之一便是身體後仰。

    提到三體式,大家都知道,這是形意拳的入門樁功,也是核心功法之一,站對三體式對于學好形意拳來說至關重要。

    對于初學者,張師往往會花費很長時間糾正其功架,以期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關于三體式的身位,拳諺中有“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前俯後仰都是病”的說法。

    這一點對于初學者而言不太容易掌握,需要在明師的指點下多多站樁,形成肌肉記憶。

    咱們說回那位小師弟身體後仰的問題,張師說他為了保持身體中正,結果刻意板著後背,過猶不及,呈現出身體後仰的狀態。

    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當然,他自己可能是不自知的,但這樣並不利于兩臂做到“沉肩墜肘意向前”。

    也就是說,這樣站出來的三體式,雖然增加了後腿的承重,強化了下肢的力量,卻也失去了三體式原本的技擊意義。

    三體式是一種技擊樁,我們站樁不僅是要做到抻筋拔骨、穩定功架,更要尋求那種張功搭弦、引而未發的技擊意義,即靜中求動。

    這時,有喜歡思考的朋友可能會問了,這三體式的動作要領也是有點問題啊,說的是“似正非正,似斜非斜”,那這個身位究竟是正的還是斜的呢?

    我想說這恰是功夫中的“縴毫之爭”所在,如同中醫講究的“異人異方”,即同一個醫生,即使是面對同樣的病癥,針對不同的病人所開具的方子也是有所區別的。

    同樣地,同一個師傅,教授徒弟三體式,面對不同身高、體重、年齡的徒弟,其功架也會略有區別。

    在正與非與斜之間存在一個微調的空間,而具體如何進行微調,這個需要徒弟在師傅的糾正下慢慢調整,最終找到最佳的那個點,我願稱之為“中”的狀態。

    這里所說的“中”,並非物理意義上的重心所在,也非幾何意義上的形體中心,而是技擊意義上含機待發的那個點,是基于實戰角度考慮的最佳狀態。

    國學中經常說的“中庸之道”,很多人都知道,三大內家拳形意、八卦、太極)乃至整個傳統文化體系都講究“中庸之道”,但具體什麼是“中庸”呢?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歷代儒客遵循與推崇之道德標準。中庸又稱中用,庸古同用。

    意為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于人性。

    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這里說的很清楚,中庸者,中用也,也就是說中庸之道本質上追求的就是實用之道,再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怎麼好用怎麼來。

    而要做到好用,那就得“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故難有一成不變之規。

    說到這里,大家就都明白了,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的就是實用主義,而非死搬教條的死腦筋。

    所以,如果有人期待以西式思維去學習形意拳,想要非常具體地框定三體式的高度、步距、角度,這種方式恐怕是學不成的。

    舉個例子,學過西式糕點的人可能都知道,糕點的配料表都是精確到多少克,火候的把握都是精確到多少度、多少秒,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保證做出來的糕點絕對正宗。

    而中餐的烹調卻不是這樣,很多菜譜上都是各種“微量”、“少許”、“適量”、“一勺”,至于對油溫的掌控那更是一門玄學,不同的師傅都有自己的一套掌控油溫的技巧。

    相比之下,中餐的學習門檻明顯高于西餐,然而相對于西餐,中餐卻多了一份難以言說的食物的神韻。

    不僅僅是所謂的鍋氣,也不僅僅是那種“家鄉的味道”,更有那安慰凡人心的煙火氣,可以平撫食客躁動的靈魂,這些都是西餐無法給予的。

    形意拳單就一個三體式,其中就有很多細節值得打磨,更何況五行拳、十二形拳,乃至刀槍劍棍諸多器械的學習。

    寫到這里,筆者也不由得想起很多年前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細節決定成敗”,近些年貌似不怎麼有人提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誠然,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人心自然也不似從前,舍得花費時間慢慢打磨細節、探尋一門技藝之精妙幽微的人也是肉眼可見的稀罕起來。

    閑暇時間,曾與張金濤老師談及形意拳的實戰用法,講到進步上拳的一些細節。

    講到如何“足踏中門搶地位”、“硬打硬進無遮攔”,張師說,近身瞬間的時機、出拳的角度都是極有講究的。

    這些事情真的是只有多次動過手的人才會真正了解,而這些具體的實戰技巧更是功夫中值得用心體悟的“縴毫之爭”。

    事實上,不僅是形意拳,任何一門功夫,要想學會、進而實戰,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汗水,不僅需要明師的指點,也需要個人的用心體悟。

    只有舍得付出功夫,才能真正成就功夫。

    在此,筆者祝願各位拳友,常葆習武熱情,得一明師指點,用心付出,耐心打磨,以窺功夫的精妙幽微,體悟其中的“縴毫之爭”。

    實戰技擊形意拳vs拳擊

    拳擊作為現代國際上一個有代表性的搏擊項目,確實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

    它那凌厲快捷的出拳,靈活迅速的移步,都顯示出很高的實戰價值。

    那麼,拳擊和武術在散打格斗中孰優孰劣,哪個更厲害一點呢?這就需要進行一定的比較研究。

    既然要運用比較科學來研究拳擊和武術,那就首先要找出二者的可比性。

    考察武術的結果,我們不難發現武術中的形意拳同拳擊具有較多的可比因素。將形意拳的打法與拳擊的打法進行一番類比,很容易發現二者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形意拳與拳擊的對決

    形意拳雖然是講究“七拳十四處“打法,但最常用的無疑是拳法,極少用腿,其中崩、鑽、炮三拳(當然包括變化了的貫耳捶和栽捶)在技擊搏斗中應用最廣,作用最大。

    《岳氏意拳》譜說得好︰“崩鑽炮拳非尋常,緊陣圓滿是正方。習者若至神通處,武藝之中狀元郎“。

    而拳擊的基本拳法則是刺拳、直拳、勾拳、抄拳,根本不準用腿。形意拳講究快攻直取,貼近鑽打,以我為主,敢沖硬打;

    拳擊的風格也是以我為主,快打猛攻。防守固然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技術,但進攻在任何時侯都處于主導地位。

    可見,形意拳同拳擊的搏擊風格和特點何其相似乃爾。

    如果我們對形意拳和拳擊的搏擊動作再作一些技術分析,就更能找出二者在攻防技術上基本一致的方面。

    比如拳擊的刺拳在英文中叫jad。jad的本義是猛戳、猛擊、猛刺。

    通常用左手作刺拳(左撇子則用右手),出拳輕快靈活,目標是對方臉部,意在刺探對方虛實,擾亂其思路,破壞其防守姿勢,以便為重拳進攻創造條件。

    形意拳中的刺面掌(系由崩拳演化而來),則是用左掌刺擊對方面門,也是作為佯攻手段,為驟發炮拳、鑽拳或其它重手法提供戰機。

    同時,刺面掌也含有自身猛戳、猛擊、猛刺之意。

    若遇對方反應遲緩或防守不及,刺面掌就充分行使直接進攻的技能。其戰術意圖與刺拳完全相同。

    再說拳擊的直拳和形意拳的炮拳。直拳(有的譯名為橫拳)的英文寫法是right cross(右直拳),cross的本義是十字、交叉。

    右直拳是以左拳為架擊姿勢,右拳(後手)的出拳動作運動軌跡雖呈直線,但拳擊出後拳頭一般要內轉45∼90度。

    炮拳在實際應用中,往往是左拳以顧法為主,多呈現一種搠架的姿態,而右拳(後手)擊出本身呈直線,但總是借助腰軸左轉,所以拳頭本身雖然無須內轉45∼90。

    但實際擊中目標時,右拳顯然是往左(即內)移動的。其具體移動角度大體在30~∼600之間。

    這樣來看,直拳和炮拳的實際用法也頗為接近。

    另外象擺拳和貫耳捶,臨戰應用更是難分彼此。擺拳在拳擊中是一種從側面襲擊對方的有力拳法。

    如此左擺拳擊打對方,則拳由左側面擊打對方頭部腮面,而身體卻向相反方向(向右)移動,手臂彎曲大于90度。

    但並不是完全伸直左臂(任何時候手臂彎曲度都要小于180。)而是略微屈臂加長擊打距離,借身體腰部轉動的暴發力量發拳,貫耳捶是形意拳中崩拳的實際應用法之一。

    崩拳取側面上打時,使用的就是貫耳捶。貫耳捶無疑是從側面攻擊對方,往往產生突如其來的巨大的沖擊力量,是形意拳中狠招重手之二。

    其擊打對方時,身體也是向著擊出之拳相反的方向擰閃,手臂彎曲度在90∼180度之間,其拳式和擺拳基本相同。

    最後我們來看看拳擊的勾拳和形意拳的鑽拳。

    勾拳是拳擊常用的拳法,大都在接近對手時采用,是一種近距離的攻擊拳法。

    勾拳分上勾和側勾左右四種。側勾拳手臂小于90度,肘部抬起與拳平,拳心向下,目標為對方腮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上勾拳手臂夾角同樣小于90度,發拳的拳心向自己,主要打擊對方胃部或下顎。

    鑽拳在臨中直拳的前手架擋),如用拳上擊對方進攻拳之手腕。

    再次,拳擊任何時候不能雙拳齊出,而形意拳則有時雙拳齊出,連防帶打。

    如炮拳的用法,對方一個右擺拳打來,則迅速發右炮拳連防帶打,左拳格欄右擺拳,右拳沖擊對方心窩。

    另外,拳擊發出一拳無論擊中與否,總是收回後再發第二拳。

    形意拳發出一拳如果沒有擊中(或雖然擊中但未能重創對方),則拳不回收,隨機變勢,連連進攻,直到取得顯著效果為止。

    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手肘連環,或肘頂拳劈(迎面捶),或拳沖肘翻(攻心肘)。

    最後,應當指出的一點是,拳擊發拳急若暴風驟雨,若計算單拳速度,很可能快于形意拳的出拳速度,這是拳擊的優勢。

    但是拳擊總是打出拳收回後再發(包括組合拳也是如此),而形意拳則可借用精妙的組合動作,縮短自己與對方的距離,用距離近來彌補發拳相對稍慢的不足。

    從而在整個出拳時間上接近拳擊,甚至有可能比拳擊更短。

    比如說,一位拳擊手左刺拳速度為0.2秒擊出一拳,而形意拳沖拳速度為0.25秒擊出一拳,拳擊快于形意拳。

    但形意拳家並不去同拳擊手互相發拳,以爭高下,而是在對方左刺拳發出後,用左砸拳砸擊對方小臂,然後幾乎是同步般(由于是兩個動作,完全沒有時間差是不可能的。

    但因為速度極快,這個時間差極小)反彈起拳背削擊對方面部或頸部,同時右炮拳沖擊對方心窩。

    當左砸拳反彈時,對方右拳可能發出,此時左臂剛好成為架攔拳擊手右拳的屏障。

    分析這組動作,不難看出形意拳是在拳擊手打出兩個動作的時間里,差不多完成了三個動作。

    除去其它一些因素,形意拳第三個動作和拳擊手再發第三拳(比如再發一次左刺拳),誰先能夠擊中對方,答案應該是明擺著的。

    因為,形意拳的實際發拳速度已不再是o.25秒,極有可能少于o.2秒。

    經過上述比較分析,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拳擊和形意拳都是注重實用的搏擊項目,二者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也存在著鮮明的差異。

    拳擊有拳擊的特點、風格和優勢,形意拳有形意拳的特點、風格和優勢,沒有必要也很難說清楚那一個更厲害一些。

    問題在于,看誰真正掌握了自己所選中東西的真諦。

    (本章完)

    喜歡開局簽到刑警隊請大家收藏︰()開局簽到刑警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開局簽到刑警隊》,方便以後閱讀開局簽到刑警隊形意拳之縴毫之爭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開局簽到刑警隊形意拳之縴毫之爭並對開局簽到刑警隊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