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打慣了實搏的人,反而極力避免不必要的切磋!
因為如果水平相近,一旦動手,精神激蕩,殺機一起,很難控制,誰也不能保證對方不突出殺招。
最好的辦法就是先下手為強。
實搏只能從實搏中去體會,沒法教、也沒法訓練。
蛇形或太極拳的斜飛,在切磋的時候,可以用肩撞,身撞等法把對方發出去,證明自己的步法、身法、貼身發力比對手要高;
但如果是實搏,就可以有拆骨剪手,肘打,撩陰,戳眼,刺喉等用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同門練習,常因互不相傷,故虛緩而發,雖能習得听之一、二。
然日時以久,引以成習,臨敵應變之際,竟多不能致用。
真能致用之招,皆只一下,如此一下,當不知所用而用,不期然而然。
內家一急應,其周身瞬如剛鐵撞人,如虎撲羊或虎獅王撲倒鬣狗剎那頸椎折斷,剎那撲踩在地上,接手便使對方失重;
在對方身形不穩時迅速進招,落掌點要入任通督,也就是從胸前的任脈打入,對準後背的督脈,輕輕將對方拋出數步之外了。
打人如拍球,要體其意。眼神須活,但看注敵身中心重心一線。
手上的勁踫到哪就往哪扎進去,就是用那個“慢慢”伸出去的手打。手還是那麼慢。
想象用手拿著一個特重的水泥塊慢慢的伸出去。
雖然慢的像伸懶腰一樣,但是踫上對方的臉只要你不收勁,信手一揮,對方就會立撲于地並且受到重創。
旋轉身體就是把身體擺順在後面頂著水泥塊,躲在水泥塊後面往前迎著走。
這得把整勁練到份上,手上有極綿軟極剛硬的狀態。
這不是極綿軟和極剛強的轉換,只要轉換就是人為的是破體之力。
手上不做任何變化就同時具有極堅硬和極柔軟的兩種效應,看著綿軟踫上才知道是石頭一樣的堅硬。
打蠟燭能夠鍛煉人的穿透力,在練習時,不能用手扇風,必須用拳頭打出去,這是練習集中力量,跟力量大小無關。
力量越集中,滅蠟燭的距離就越遠。
真正的高手不在有多大力量,而在于能集中多少力量。
手之練法可備油燈一只,中置三股粗燈芯一束,點燃後對準火舌擊之,始則火舌有晃動之象。
日久功深,手到即滅,然後將燈芯加粗。站立距離愈遠,功夫愈深矣。
其握前臂一抖後,突覺有一過電的感覺,由前臂而起直逼心髒。
驚問其練法,不過用粗纜繩握其一端,每日抖練,功久自成。
透勁的訣竅便是一個震字,無震便談不上透,搔癢而已。
透勁的秘訣在于攻擊者巧妙發力,發力後引起對手自身身體產生反彈,並由此產生震蕩。
透勁訓練要求的是將沙袋打得晃動的頻率越高越好,而且晃動幅度不能超過5度,里面的沙要越來越松,而不能越來越緊。
兩人相斗,若攻擊者大力擊打對手軀體,對手勢必用力抵抗。
若攻擊力量太大則對手會倒地或退步,攻擊的力量自然得以削減,內髒也就不會受傷。
要讓對手內髒受傷的辦法,一是提高肢體硬度和攻擊速度,力求突破防御,強攻入內,二則是利用透勁讓對手機體產生“自殺式”反應。
透勁的發力講究不讓對手倒地或退步,力量控制在讓對手平衡感失去但實際又未真正失去平衡之間。
打沙袋首先不要注重力度,先要把形和勁給打順,形不要僵,要做到松不是散,自然到位。
兩腳塌實,腰跨松沉,含胸跋背。
頂要自然上領,臂要自然抬起。
但要做到拳從口中出,封住自己的中線,出手如拿東西一樣。
握拳時腕部要平,不可彎曲,肘部截力,要從調整肩部順其力。
形和勁打順之後,就以腰胯為主,做到腰胯松沉,氣沉丹田,以打透為目的。
此種練法半年就可傷物。
形意拳技擊的速成竅要
過去形意門里其實有技擊速成法,就像李仲軒老說的,為了強國強種強軍,老輩人編了很多速成有效的東西。
普通人基本上半年下來打一兩個沒問題,一年以後打五六個沒問題。
不是說形意一年打死人嗎?就是這麼打的。
如今幾乎沒有這麼練的了,主要是沒市場。
不過現在看,把這些東西整理一下練練還是有用的。
形意拳是以槍為拳,所以最先出來的勁是“槍勁”。
馬上用大槍什麼勁?很容易意會成直勁。
其實過去馬上用槍不是兩手端著去捅的,那個才多大勁?
你可以試試,端著槍坐在馬上往前捅,看看得勁不?
過去是兩馬對沖一個回合,其實就一下,捅上就贏了,打不著就再來。
大戰三百回合,就是三百個照面。
馬上大槍最短的一丈二,還有一丈五的,怎麼使?
兩手端著捅,那是三八大蓋。如今以訛傳訛的東西太多,真的沒人知道,說出來反而沒人信。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春秋戰國時期馬上還有使長劍的,有兩米多長,用今人的思維更不能想象了。
怎麼用的呢?如今的射箭比賽要是和過去的比純粹就是玩意兒,弓太小,勁也太小了。
看過一個老騎兵寫的東西,說只要騎兵一撒開,步兵基本就是等死。馬上功夫怎麼用的?
要人馬合體,人要借馬的力量和威勢,馬一飛起來四條腿得象長到自己屁股下頭,然後轉腰擰勁起手一槍,那得多大的勁?
形意拳把它落實到地上,沒了馬可這間架和勁道不能少。
三體式怎麼回事?最終落腳點都在腳後跟上。
過去的拳譜里都告訴你,動起手來心黑手辣絕不留情,現在很多人不理解,那是因為時代變了。
過去那個年代社會上不太平,隨時有生命危險,你不殺他他就要殺你,所以動手就不能留後患。
過去為什麼講究窮文富武,有錢才有閑,不然窮的天天找飯轍,哪有時間練功啊?
像中華武術會、國術館這樣的把人養在館里專門練功。
文武文武,過去人是真拿它當回事,如今是連影子都看不到了。
民國時期當時各地國術館都是中央財政撥款支持。民間還有各種國術館和武術會,都是當地財團支持。
另外還有一些軍閥資本家自己辦的小型國術館等等。
那時的中央政府對文和武的教育基本是不干涉的,所以教育家辦學校,武術家辦武校,才有人才輩出。
錢學森問前總理那句話,答案其實在這里。
1、學習三體式,以散打高度站好,注意後腦勺尾椎骨腳後跟必須在一條線上,這是一條垂直線。
前後後手在一條線上,又是一條線。全身勁往里兜一下放一下,體會松緊縮放;
2、三體式,打拳擊的刺拳、直拳、擺拳、勾拳。
人身體肌肉力量只發揮出百分之二十幾,形意拳就是把那百分之七十幾找出來。出來了沒人能抵擋。
關鍵在轉胯,後腳跟一蹬,胯一轉,通過脊椎轉到手上。把這個勁練出來效果就厲害了。
可以反復雙手推牆體會,然後用在拳擊上。
一開始靜態三體式,然後過渡到活步三體,其實就是拳擊進步出拳,整體不丟就行了。
從靜態打一拳,過渡到進一步打一拳,最後到飛起來打數拳,記住身架不丟力量不減就成了。
我們就打直線,又快又很,沒人防得住,因為暴徒也都是普通人,擋不住我們雷霆一擊。
再解決硬度問題。弄一個方形鐵塊揣兜里,沒事就拿拳頭兩個大指節打,一開始力要小,慢慢力大。最後什麼效果?一拳倒臉上出血。
凡是這麼練一年的,基本上都是街頭霸王了,希望不要去學壞啊。
我還要告訴大家的是,空手不如拿家伙,兵器就是拳頭的延長。能拿家伙的時候不動手,動手是最後沒辦法才用。
還有需要記得打什麼地方。心口、兩乳、咽喉等等,其實大家也都知道。你練出了速度,就可以打到。
速成的辦法,必須練硬功,不然就一般人的筋骨,打上幾拳骨頭上的筋膜都腫起來了,還打誰啊?
這都是經驗之談,不信的就去試一下,看看你的拳頭夠不夠硬?體力不夠的,打幾下就拉胯了,別說面對暴徒,就是普通人打架一分鐘下來就站不起來了。
真要是對面幾個拿著刀的,擎等著挨宰。生死搏命,胡猜的沒用。
雙方對壘,你必須快過對方,無論先出手還是後出手,慢了就死了。
一拳或一腿先打到,還要保證一舉拿下。這就是我說的內家拳只有一沒有二,有二的是擂台搏擊,只有一的是武術的生死較量。別存幻想。xjxz那地方沒法有幻想。
要打就先下手,下手就見效果,否則就是你死。如今這時候,才見到點武術本色。
就是練過搏擊散打拳擊的,也要解決體力和硬度問題,不然面對生死對決一樣要吃虧。
體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跑步,硬度就是打鐵塊或者鐵砂袋,可用半斤地骨皮加半斤咸鹽加水,把手放在里頭煮,直到水熱受不了拿出來就練。
練完了再煮一次。一開始練得是直勁,慢慢要體會出透勁和震勁。
形意拳三體式非常科學,站三體式能夠快速均衡全面增長身體素質。
這個三體式就是門內一直秘傳的極限三體式。一般人一分鐘都站不了,也不要求你站多長時間。
只要保持均勻深長之呼吸十數次即可。左右反復四五輪足矣。
站三體式立掌非常關鍵,五個指頭都要乍開,大拇指要平,這個是長勁的關鍵。
渾身關節都要一一抻拔開,即所謂易骨易筋。幾輪下來站不動了,就做雙尖伏地。
也就是大腳拇指尖和大食中三指支撐身體,先耗時間,慢慢功夫長了就可以做上下起伏。
此法快速增長功力。在此基礎上能夠結合長跑就更好了。
站幾個月三體式,體能素質飛快增長,而後每天打崩拳1000次。
一開始要打直勁,有點直著往前捅的意思,體會蹬地、轉胯、擰腰、伸肩、沖拳的整體作用,慢慢就打出了全身之力。
此時發一拳真有地動山河之威。直勁打好了慢慢體會直中有短,往里頭加寸勁。
而後練習快速連續出拳而勁力不衰,這一步就成了。
然後就是活步崩拳,往前進步出拳,變換身法出拳,直到隨心所欲想打就打,就得了崩拳的間架和拳勁了。
到這步就可以把拳擊的直拳、勾拳和擺拳揉進來靈活運用,做到無論出什麼拳都是崩拳的架子和勁力。
加上身法快速,拳頭夠硬,就具備了一定殺傷力。
平時要多上拳館實戰,不能等到事來了臨陣磨槍。
用木頭棒子打人,最忌諱高高揚起再往下打,因為預備動作時間太長,且動作發力太老。
其實無非劈和崩二法。劈是要把棒子快速從身前向上立起,此動一是蓄力,二是防守。
雙手過頭後上步快速下劈,此時注意二力合一力。
最好用是崩,毫無防範瞬間就崩到對方心口胸口臉面等部位,要帶著身力一下子透過去。
(本章完)
喜歡開局簽到刑警隊請大家收藏︰()開局簽到刑警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