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戰
“陛下,兩位大人都言之有理,竇大人主張不戰,那是因為朝廷沒有做好開戰的準備。
崔大人也說的對,朝廷的威嚴不可翻,朝廷的官員不可辱。現在兩位大人都說有理的時候,我們不妨將問題交給下方的百姓。”馬周說道。
交給百姓?
眾人對于這個話題很新穎。
李二問道“這是為什麼?”
馬周回答道“很簡單,開戰的話,死傷最重的是百,不開戰的話,不僅是朝廷抬不起頭,就連他們看到其他國家的人,都會抬不起頭。
尊嚴和命,他們會如何選,朝廷也可以知道百姓心中到底是國家重要,還是他們自己重要。
國家國家,先國後家,沒有國拿來的家,這是我們心中的共識,所以百姓們如何不願意。
只能說明朝廷做的還不夠好,我等也能知道好壞。”
李二說道“也好,朕也想要知道,朕個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分量。”
房玄齡說道“陛下,此事交給微臣來吧。”
“好。”
房玄齡剛上台,祿東贊變說道“願賭服輸,要殺要剮悉听尊便。”
“既然你想要死,那麼我成全你。”房玄齡上前對著百姓們說道“諸位大唐百姓,我們勝了。吐蕃的三個難題,我們輕易的破解了。
然而我們現在就要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殺祿東贊的事情。
殺了祿東贊,朝廷可能要跟吐蕃開戰,那時候,死的人會很多,可能死的就是你們親朋好友。
如果不殺他,那麼我們大唐的威嚴就被吐蕃給侵犯,我們大唐的臉面也會丟盡。
以後我大唐百姓們見到吐蕃人就要讓道走,在他們面前抬不起頭來。
你們如果想問我為什麼,我告訴你們,因為對方侮辱了你的國家,你們沒有報仇,還低三下四的求人家原諒,擔心對方會發起戰爭。
一旦對方挑起戰爭,那麼我們的尊嚴就會白白被踐踏,我們所受的屈辱也會白白的承受了。”
“房相,不用說了,頭可斷,血可流,尊嚴不可辱,更何況,我們還是勝者。”一個百姓說道。
另一個百姓道“戰。”
“戰。”
“戰。”
“……”
一聲聲戰,震懾雲霄,讓其他國家的使者們和百姓們紛紛膽戰心驚。就連白虎被這氣勢驚到了,護住兩個孩子,不敢再叫喚。
李二非常滿意的看著百姓們_
祿東贊看到不管男女老少都喊著戰字,簡直就是全民皆兵,這氣勢讓祿東贊閉上了眼楮。
“房相言重了,願賭服輸,你們放心,我死了以後,吐蕃是不會舉兵來犯的。”
房玄齡笑道“我如何相信你,俗話說,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我大唐只是不答應你的求婚,你卻如此咄咄逼人。
你們的強勢已經讓我徹底的失望,你的話我也已經徹底不信。”
“我可以贊普寫信,將事情的來龍去脈都寫清楚。”祿東贊說道。
“你當然要寫信,而且我也已經想好讓誰去送了,你還有什麼遺言,要說的就現在說吧。”房玄齡問道。
祿東贊苦笑的搖了搖頭,道“不需要,我就想知道你們會讓誰去送信。”
“你應該猜到了,整個使團,只有達布一人跟使團無關,我會讓他送信。使團也會交給他,我們不會要了使團所有人的命。
賭命的只有我和你兩個人,你不是輸給朝廷,而是輸給我。
朝廷跟你賭的只是你們使團所有的錢財,包括個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簡單的說,朝廷想讓你們光屁股回家。”
“你,士可殺,不可辱。如果你們敢這麼做,吐蕃勇士寧死不從。”祿東贊大聲怒道。
他的聲音嚇到了所有人。
剛剛房玄齡的話說的很輕,能听到的只有祿東贊一人而已,可是祿東贊卻非常大聲,眾人不由的震驚的看著他。
李二沉著臉看著祿東贊“祿東贊,你想好怎麼死了沒有?”
“唐皇,外臣隨你處置,但是不能讓侮辱我的士兵們。”
李二莫名其妙的說道“朕何時說過要為難其他人了,朕也沒有打算為難你。
朕見到百姓們寧願一戰也不願意讓你們隨你的欺壓,朕就隨民心,只要你的命。
至于其他人,我堂堂禮儀之邦,怎麼會欺負一些小兵小卒,說出去不怕丟臉嗎?”
“可是。”祿東贊不可置信的看著房玄齡,大唐的一個宰相,竟然會說謊,好無恥。
“噗嗤。”
祿東贊突然吐出一口鮮血,這是被氣的。
房玄齡立馬說道“陛下祿東贊使者吐血了,他應該是憋屈在心,忍不住就吐血了,這只能說明他心態不好。
吐蕃松贊干布會讓如此心智不堅的人當相國,可見吐蕃松贊干布也不如傳說中那樣。”
“你們竟然敢侮辱贊普。”祿東贊怒道。
“侮辱,我什麼時候侮辱他了。我只是實話實說而已。”房玄齡大笑道,隨後又對著祿東贊輕聲說道,“想要知道這話是誰教的嗎?”
“誰?誰教的?”祿東贊不自覺的問出了口。
“李峰。”房玄齡輕聲道,“李峰一早就已經想好了對策,甚至派出了得意的弟子來解題。
李峰還讓我告訴你,只要你不死,他就說出更難听的話來,不止如此,還會對你的使團都回不到吐蕃。
還有,為了不引起兩國交戰,最好的辦法就是自殺。”
“好,我死給你們看,但是我死後,你打算怎麼處置我的兄弟們。”祿東贊說道。
“安然的回到吐蕃。”
“好。”祿東贊道,“我還想要見達布一面。”
“可以。還有什麼要求,能滿足你的我們盡量滿足你。”
祿東贊道“臨死前可否告知我,李峰到底是生是死?”
房玄齡突然對著李二拱手道“陛下,既然是我們贏了,那麼按照約定,吐蕃使者的所有財富都收上來。
至于祿東贊,給他一天的時間安排身後事,至于其他的吐蕃人,讓他們全都跟隨使團一起回去,這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想來大唐出了關之後再來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