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

第七百四十七章 象棋故事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卡卡西大人 本章︰第七百四十七章 象棋故事

    第七百四十七章象棋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後,喜歡上了下棋,只要有時間他就會拉上大將軍徐達來下棋,兩人邊下棋邊商討一些國家大事,兩不耽誤。可讓朱元璋郁悶的是,每次下棋徐達總是輸多贏少,慢慢的他開始懷疑徐達是礙于君臣之別,故意輸給自己的。

    有一天,朱元璋又將徐達叫進宮中下棋,在開始之前,他對徐達說︰“你要拿出真正的實力跟我下棋,要是被我看出你故意讓著我,那就是欺君之罪。”徐達非常了解朱元璋,知道這次下棋不論輸贏,都會得罪了皇上。

    棋局開始之後,徐達小心翼翼只希望能夠下個和棋,這樣也好交代。這盤棋一直從早晨下到快中午,朱元璋已經開始變得不耐煩,徐達見狀立刻故意讓了兩個子,結果朱元璋佔了上風。

    徐達只能棄子認輸,朱元璋有些不明白問道︰“這盤棋還沒有下完,干嘛又認輸?”徐達趕緊跪下,讓朱元璋看一下棋盤。原來徐達在下棋的過程中,已經將棋子擺成“萬歲”二字,朱元璋見了非常高興,也就沒有發火,徐達通過這樣的小聰明逃過了一劫。

    朱元璋雖然自己非常喜歡下棋,但他建立大明朝之後,卻明令禁止百姓下棋,朱元璋認為下棋與游手好閑一樣,會讓百姓荒廢田地,不認真干活。根據《客座贅語》記載︰洪武年間,為了更好的治理國家,讓天下官員、百姓都安于本職,朱元璋下旨“在京但有軍官軍人學唱者割了舌頭;下棋、打雙陸的斷手。”(打雙陸是一種游戲)

    朱元璋為了禁棋,還特意在南京修建了一座高樓,名叫“逍遙樓”,只要抓住那些偷偷下棋、養鳥等不務正業之人,就會被送到逍遙樓上關起來,名義上是要這些人在樓上逍遙,其實就在樓上受盡各種酷刑,然後活活餓死。

    《金陵瑣事》︰“明太祖造逍遙樓,見人博弈者、養禽鳥者,游手游腳者,拘于樓上,使之'逍遙',盡皆餓死。”

    在這種殘酷的法令下,不知有多少棋類愛好者被關在逍遙樓上餓死,當時整個南京城都知道,只要被關進了逍遙樓中,絕對不可能活著出來。雖然朱元璋禁止下棋,可這一流傳千年的文化怎麼可能真的被禁止,就連朱元璋的兒子朱權、孫子朱高熾也非常喜歡下棋,他兒子朱權甚至還自己編寫出棋譜。

    十九世紀末,由于洋務運動的影響,石印業、鉛印業已經出現,報刊也在各地紛紛創辦,有了記錄和傳播名棋手的物質條件,少數名棋手的事跡被記錄下來,鎮江的巴吉人即其中之一,這也可說是他們的幸運吧。

    (一)從巴吉人到“巴不斗”

    巴吉人,滿族人,其祖上原居東北,因任職來到江南。巴吉人的父親在江南轉運司任漕運之職,世居鎮江彌陀巷,為此,巴吉人應是鎮江人。巴約于清同治元年(1863年)出生。為什取名吉人,這里還有個故事。《象棋報》122期載︰同治初年,巴家夫人已有近足月的身孕。一天,彌陀寺突發大火,從藏經樓延燒到方丈室,又從大雄寶殿燒到觀音閣。當時生產力低下,消防還沒用上“幫浦”等水龍,救火滅災主要靠水桶、扒竿等簡單工具,遇上大火,只有采取拆房阻斷火勢之法。由于大火已延燒三天,尚未撲滅,眼看要燒到巴府,全家一片驚恐,巴夫人心頭一急,突然提前分娩。不料在呱呱墜地之際,大火竟奇跡般被撲滅了。為此,人們都認為這小孩是吉祥的象征。據《鎮江棋話》載︰經道台大人斟酌,取“吉人天相”之義,賜名吉人。

    巴吉人在棋界有“巴不斗”的諢名。關于這諢名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巴用炮厲害,和他斗順手炮或列手炮,十有九輸,故名“不斗”,他的真名反而很少用了。另一說是︰巴吉人自幼愛好弈棋,且鑽勁特大,加上巴父給他找來一些寶貴的棋書,供他參閱,為此進步神速,15歲時就打遍鎮江無敵手。又由于家庭條件較好,其父常在工作之便帶他去各地練兵,每到一地,就找當地的名手對弈,且出的彩金頗大,在甦州時他曾打敗名手許振藻、華洪泉,在南京曾擊敗鄒鴨子等名手,在杭州曾打敗當地名手關胡子、吳之龍等,而名聲大噪。更由于巴吉人每外出訪問一次,回鎮江後,棋藝就硬朗一些,並常傳遞外地的棋訊,所以,巴在鎮江棋界威信很高。有一次外出前,曾和當地的一個好手讓先約賽,但巴回來後,這個好手不願賽了,原因是怕巴又長了棋藝,既輸彩金更輸名聲。又有一次,有個好手和之約弈,但到賽時,卻又托病不來,後來透出心里話︰巴的棋難斗,而弈饒先棋又臉上無光。久而久之,棋人們就呼之為“不斗”,合稱“巴不斗”。

    (二)終于來了斗棋者

    大約30歲起,“巴不斗”在鎮江的最大棋茶館——瑞源茶樓和同源茶樓兩處,只弈饒子饒先棋,而且主要是讓雙馬。他弈讓雙馬的棋,一炮中主,一炮巡河,路數奇多,厲害異常。有一次,巴吉人在瑞源茶樓擺棋,來了個陌生人,慕名和巴吉人斗棋,巴讓雙馬,用足了巡河炮之法,殺得陌生人片甲不留,事後人們才知道這是位“致仕”(退休)的將軍。于是有人編了“沿河十八打,將軍拉下馬”的順口溜,稱頌巴吉人雙炮的厲害。

    由于“巴不斗”是滿族人,在行棋上也具有滿族人性格——以剛為主。他善于用炮,在對子棋方面,開創了當頭炮、過宮炮、龜背炮等多種對局陣式。其中的龜背炮,一般認為子力集中子一側,有行動不便之弊,然而,巴卻運用得十分精巧,常能以干常人少見的新陣式而取得優勢。

    “巴不斗”的名聲傳得神乎其神,也驚動了外地的一些名棋手。其時揚州棋壇有一位著名棋手楊健雄,在江南一帶知名度頗高,且是《石楊遺局》的編者之一,他認為巴的棋藝只不過和自己差不多罷了,決不是不能斗。好在揚州離鎮江不遠,就乘船過江,到瑞源茶樓向巴挑戰,不料在一天之中,被巴連下六城,只得服輸而退。于是,“巴不斗”之名更加傳揚了。

    在揚州,當時另有一名棋手叫索萬年,他听到楊健雄被擊敗後心有所動。同時,鎮江方面的棋友也一再催促巴、索交手。據載︰“索萬年,揚州人,著名棋手,棋藝之高,如鶴立雞群,對諸多好手大都讓先,有‘索無敵’之稱。”兩人均不敢輕易交鋒,但經好事者多次撮合,往來穿梭數日,決定在鎮江較藝。

    棋賽設在沿江的瑞源茶樓,比賽遮天,茶樓席無虛座,但給索和巴另劃出一個清靜的角落。“棋賽接連三日,未分勝負。有時午飯不吃,以粽子果腹;有時將煙絲當做白糖,被粽子蘸了來後,照食如儀;有時又將白糖當做煙絲來卷,,在猛吸幾口後才發覺失誤,不禁啞然失笑”。可見他們專心于棋戰了。

    (三)關于《反梅花譜》

    巴吉人的棋藝還反映在著述上。據鎮江已故棋人周秋水說,巴著有《象棋梅花心法譜》(手抄本)。其中大部分以《反梅花譜》被人傳誦,但另有五局關于龜背炮的未錄人。為什麼未錄人?據傳,這和李忠良有關。

    中年以後,巴家道中落,他別無技藝,只好以棋為生,經濟很窘迫,常得到好友李忠良的幫助。但這樣下去總不是辦法,為此他決定到上海擺棋為生。離鎮江前,他將《象棋梅花心法譜》贈給李志良。李在得譜後手抄了他認為有用的十二局(31變),對龜背炮五局舍棄不用,並將名稱改為《反梅花譜》。

    由于“巴不斗”棋藝高超,有人曾作詩歌之︰

    雙炮齊飛結陣雄,當頭轉角勢如虹。

    沿河十八連環響,便似驚雷起怒風。

    但是,隨著歲月的變遷,到了1912年,清皇朝終于被革命力量所推翻,其時,巴不斗還在上海“斗棋”。因為他是“滿韃子”,一度受到歧視。據《鎮江棋話》載︰“中年後,巴吉人即浪跡江湖,以棋為生。50多歲時,猶在上海闖蕩。一次,被一群流氓欺侮,氣憤之下,投入甦州河自盡。”這是一代棋手的悲劇。

    該譜第一局就強調當頭炮能勝屏風馬,和《梅花譜》相反。從第二局開始,主張用其它布陣法來制約當頭炮的攻勢,提出一系列後手布局的課題。

    特級大師柳大華基本功扎實,他盲棋一對多的神奇表演曾讓下國際象棋的老外驚呼其為“東方電腦”。記者昨天追問柳大華如何練就一身硬功夫時,53歲的柳大華講起了自己小時候背誦《梅花譜》的故事。

    柳大華小時候跟大哥柳大中學棋,“我大哥當時的棋力大概在武漢市能排進前八名的樣子,”柳大華說,“我如果水平再想提高的話,就只能自己看棋譜了。”

    柳大華回憶說自己看了很多棋譜,記憶最深刻的是一本名叫《梅花譜》的清代古譜。說起這本棋譜,柳大華眼神變亮了許多︰“小孩子下棋都喜歡攻殺,而《梅花譜》里的三大內容全是講攻殺的。我那時也就十來歲吧,覺得這里面的棋譜好精彩啊!于是自己就一遍遍地看,反反復復地背,到最後已經可以倒背如流。”

    柳大華說《梅花譜》是這一生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棋譜,一直到自己後來參加全國比賽,還時常不自覺地用《梅花譜》里的招法。“不過後來研究多了才知道,《梅花譜》里其實有很多華而不實的地方,”柳大華說,“比如作者為了表現屏風馬如何破當頭炮,就會讓走當頭炮的一方故意出現破綻,而走屏風馬的一方則抓住機會,用精妙的攻殺擊潰對手。這是吸引讀者的好辦法,但有失嚴謹,當代棋手是不會這樣下的。”

    “你那本《梅花譜》現在還在嗎?”記者問。

    “沒有了。”柳大華說,“當年我們家住老平房,地面都是土質的,很潮濕。那本書不知什麼時候掉到了床底下,等發現時已經腐爛了。”

    棋譜沒了,但見譜就背的好習慣卻養成了。一本《梅花譜》最終成就了一位引領時代的象棋大師。

    巴吉人編著《象棋梅花心法譜》後,只有手抄本,要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才有象棋雜志開始刊登內容,之後整理、出版成書。

    至于為何流傳時改用《反梅花譜》這個名稱,一說是巴吉人中年以後家道中落,決定到上海擺棋為生。離開鎮江前,他將該譜贈送給好友兼弟子李志良。李在得譜後手抄了他認為有用的部份,舍棄了五局龜背炮,並改名為《反梅花譜》。

    巴吉人擅用炮,認為當頭炮威力甚大,因此另闢蹊徑,著成《象棋梅花心法譜》。現在見到的有7局18變和8局17變兩種版本。

    該譜第一局就強調當頭炮能勝屏風馬,和《梅花譜》相反。從第二局開始,主張用其它布陣法來制約當頭炮的攻勢,提出一系列後手布局的課題。

    《梅花譜》,中國象棋古譜,棋譜成書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著者王再越。為中國象棋史上影響最大的兩大全局名譜之一,與《橘中秘》並列稱為“橘梅”。

    《梅花譜》,是一部劃時代的象棋瑰寶。全書共六卷,分前、後兩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分門別類,對屏風馬破當頭炮(八局)、當頭炮破過宮炮(五局)、當頭炮破轉角馬(三局)、順炮直車破橫車(五局)、順炮橫車破直車(五局)、列手炮(五炮)等六種全局作了專題研究,其中尤以上篇卷上所載屏風馬破當頭炮八局為全書精髓,著法細致、深刻、精巧,如行雲流水,華美奔放。在源自《橘中秘》的“起炮在中宮,比諸局較雄”的當頭炮時代,它提出了柔能克剛,屏風馬必破當頭炮的新論點,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雖然觀點有片面主觀之嫌,但其創立的屏風馬對當頭炮布局體系,確實開創了馬炮爭雄的新局面,對後世影響深遠。許多精彩著法,爭奇斗巧之處,極變幻之能事,為後學典範。而今中炮對屏風馬仍舊是最主流的象棋布局。

    (本章完)

    (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象棋》,方便以後閱讀象棋第七百四十七章 象棋故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象棋第七百四十七章 象棋故事並對象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