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五章中國象棋的發展以及文化溯源
象棋,玩法簡明,國人均會,還有通俗易記的順口溜,“炮打隔山,馬走日象飛田”、“過河的卒子不回頭”、“馬後炮”,一听即懂。
下過象棋的人都會發現,棋子中名稱不僅有簡體字,還夾雜有繁體字,比如“ ”,並且, (車)字的讀音並不現代常用的“che”,而是讀作“ju”;還有那個“ (炮)”竟是有個石字旁的異體字,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嗎?
這些是與象棋的歷史有著密切聯系的。象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它源遠流長,趣味濃厚,基本規則簡明易懂,千百年來長盛不衰。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楚辭•招魂》中就對其形制以及玩法作過專門記載︰
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營並進,道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意思是說,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當于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顆;比賽的方法是分曹並進。(指必須兩人或兩組對局聯賽),相互進攻,逼迫對方于死路;最後是贏者“牟”(指成倍)取勝利。擊敗了敵兵(春秋時兵制,以5人為伍),而發出了勝利的歡呼。
還有種說法,象棋起源于楚漢相爭時期。象棋的棋盤的中間寫著“楚河漢界”,因此許多人都認為這種說法也可信。也有人認為是韓信發明的,最開始是用來研究戰略戰術。
帥,為統帥,將為主將,象棋中也是用來區分帥的;仕、士為衛士,侍衛;相、象為文官;馬是騎兵;炮為攻城的投石車之型。那時還沒有火炮,所以“炮”是後來才用上,最初中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