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第541章 倫秀(下)第三卷完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七月新番 本章︰第541章 倫秀(下)第三卷完

    ,最快更新新書 !

    “今日是五月二十八,按照約定,文淵已向東發兵,進攻沛縣了罷?”

    遠在長安的第五倫,正站在地圖前面,曉有興致地看著他給劉秀準備的“大驚喜”。

    劉秀準備于本月二十八即皇帝位,應“四七之際火為主”的消息,其實並非秘密,為了造勢,秀兒很早就讓人散播讖緯。

    早在上月,第五倫已從前方間諜的火速回報中得知,雖然操持豫州、兗州軍務的馬援手里機動兵力有限,糧食也吃緊,但第五倫還是連發三道詔令,讓馬援務必在近幾日出兵。

    因為擴張太快,消滅赤眉後一口氣吃下十幾個郡,第五倫的兵力捉襟見肘,但劉秀肯定比他更難。

    “劉秀如今也是四頭顧,一部放在淮南冥厄提防岑彭,一部由馮異統帥,坐鎮鄂地長沙,還得在江東留鎮守之兵,最後帶在徐州沛縣的軍隊,至多不過二三萬。”

    所以第五倫讓馬援調出三四萬人,向東進行一次戰術試探,目標是奪取沛縣︰哪怕暫時佔領也足矣。

    豐沛屬于黃淮大平原,既沒有彭城那樣的堅城,又沒有淮南的水網交織,劉秀想守下來可不容易。

    第五倫是這般打算的︰“若是劉秀避戰,輕易放其泗水亭,就算他成功稱帝,就放棄劉氏龍興之地,威望必定大大受損。”

    “而若是劉秀不退……”

    那魏軍就抓住他弱點了,第五倫的密令里,讓馬援不斷做戰術訛詐,對沛縣欲攻又不攻,把劉秀主力拖在豐沛,再自中原發一軍,足以橫掃幾乎無人守備的淮北,運氣好的話,甚至能截斷劉秀與淮南江東的交通。

    但第五倫也知道對手是什麼成色,依他看,劉秀多半是會退的,只不知會如何退,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前線的消息尚不可知,倒是傍晚時分,剛被第五倫任命為“光祿大夫”,負責王莽謚號的桓譚來稟,說已經定好了。

    “這麼快?”

    此事若交給六經老博士們,能吵吵到明年,就算讓桓譚全權負責,第五倫本以為會糾結上十天半月,豈料他竟如此干脆。

    第五倫奇道︰“短短一天,君山莫不是隨意擇之?”

    桓譚卻道︰“王翁畢竟曾是臣的舊主,早在天下誤傳王翁已死時,我便在思慮他的謚號,如今,不過是動手寫出來罷了。”

    雖然以君臣相稱怪怪的,但桓譚必須習慣,如今天下,第五倫是最有希望結束紛爭的人。

    言罷,將挑選好的謚號鄭重其事,給第五倫奉上。

    “易?”

    “好更改舊曰易。”

    第五倫笑道︰“確實頗合王翁做派,不過這‘改舊’二字,究竟是變故改常,還是復古?”

    “皆可。”桓譚道︰“王翁名為復古,實際上卻不知古時究竟為何,許多事,皆是憑空臆想,似舊實新。”

    第五倫頷首,但還是覺得有些不夠︰“予雖代天意民心誅殺王翁,但他這一生太過復雜,只用一個謚號,恐怕難以涵蓋。”

    桓譚早有準備,又獻上一張紙,卻見上頭是個“夸”字。

    “華言無實曰夸……”第五倫感慨道︰“是王翁沒錯了。”

    如此一來,王莽就成了“新夸易帝”,這兩個謚號雖非惡謚,但也不好,算是第五倫和桓譚嘴下留情了。

    此事暫且定下後,第五倫又提及一事︰“君山可看過,此番文官考試,策論第一的文章?”

    桓譚是個對新事物頗為好奇並常能接受的人,甫一入長安,對這幾年間出現的紙張、雕版印刷等技藝頗感興趣,第五倫草創的文官考試也不例外,桓譚贊其為︰“以考試取士,不但能網絡人才,且權在君上,考取者無私恩,黜落者無怨恨,大善。”

    不過這次第五倫定的策論第一,卻讓朝中略有微辭,因為考取者的策論算不上文采飛揚,引經據典也差了點,隨便看時,只覺得是極普通的文章。

    甚至有人猜測,這位策論第一之人梁鴻,其父在新朝作為長安北門看守,給過第五倫家賣煤球方便,所以才得青睞,後來梁鴻家遭逢亂世,其父病死,他卷席而葬,後來投奔了第五倫,被收容在第五氏宗族義學……

    但第五倫連皇族伍氏子弟都不徇私,甚至故意壓一頭,怎回因梁鴻故人之子而特地拔高呢?

    第五倫當著桓譚的面贊道︰“雖然梁鴻文筆稍顯稚嫩,但文章,質勝于形!”

    他道明了緣由︰“眾無數士子抨擊王莽之政,但唯獨梁鴻提到了,王莽之弊,根源在于執著于復古,然而三代恍若池中之影,難見其實,如此施政,豈能不亂?”

    桓譚了然,第五倫的每一個舉措,都非無的放矢︰“陛下是想抨擊復古之論?”

    “也不必抨擊。”第五倫嘆道︰“王翁失敗後,已宣告復古論破滅。但士人反思時,卻往往集中于王莽本人德行、賢愚之上,對復古之事,則輕描淡寫略過,如此過新,焉能尋根究底?豺狼當道,安問狐狸!”

    他看向桓譚︰“君山不為俗儒所容,但當年也曾支持王翁,汝當知曉,為何群儒對復古如此偏執?”

    桓譚苦笑道︰“臣也是讀聖賢書成人,當初亦如此,究其緣由,還在于儒家自最初時起,便以克己復禮為任,效法古時聖明君王德行制度,言必稱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正如孟子所言︰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賊其民者也。此所謂‘法先王’也。”

    這是儒經的核心,想象古時候的堯舜時期,君主賢明、百姓淳樸、社會安定,乃是太平世,而後到了夏商周,乃是升平世,而後春秋戰國及秦,則是治亂世,而三世循環往復。

    這也難怪,還在漢朝昭宣之時,天下太平,但漢儒們居然依舊不滿,覺得當下不夠“王道”,一直希望可以純用德政,從升平世再入太平。隨著漢朝衰朽,這種思潮越發激進,直接導致了王莽、劉歆的上台改制,可以說是萬惡之源。

    王莽雖滅,但這三世說仍被奉如圭臬,經術的教條依然被反復吟誦,堯舜三代依然是歷史的道標。許多儒士骨子里依然不認為復古有錯,錯的只是王莽罷了。

    但第五倫倒是期望,特立獨行的桓譚能有不一樣的看法,畢竟他可是公然否認讖緯,甚至說出“人死如燭滅”的人啊,盡管出了第五倫這異數,但他還是覺得,桓譚是最可能與自己有共同語言的人。

    第五倫遂問道︰“那君山如今如何看待復古?”

    桓譚嘆息道︰“漢宣帝時,太子讀儒經後,曾當面抨擊宣帝不該貶斥儒生,該用周政,孝宣遂斥責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如今回想,復古三代實乃不達時宜,是古非今。”

    桓譚給第五倫提了幾條他認為的建言,無非是王霸並重,尊賢愛民;明正法度,澄清吏治;賞罰必信,威令必行;尊君卑臣,權統由一。

    好像說了許多,又好像沒說,因為這些多是漢朝文景中宗施政之法。

    第五倫欣然納諫後,又搖頭︰“此皆漢時舊制,君山,汝說復古不妥,但在予看來,汝不過是從以堯舜之道為祖而述之,到了‘以文武之制為憲而章之’,如此而已!”

    “若予沒猜錯,南方的劉秀,想必也會以恢復文景宣帝之制,作為稱帝施政之道。”

    桓譚對第五倫之言感到詫異。

    不然呢?

    先王難法,便法後王,他已經從從孔孟之學,過渡到了異端學說的荀子之學,再偏就成法家刑名之流,必須止步了。

    話雖如此,但桓譚心目中的“後王”,不就是漢家諸帝麼?雖然相較于王莽更加現實,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復古?

    桓譚已經是世上最特立獨行的儒者,依然有他的局限性啊。

    第五倫只搖頭笑著,示意桓譚可以告退了。

    桓譚往殿外走了一半,卻猛地回頭,盯著第五倫,這個他當年以為是“鄉里之士”的家伙。

    “難道除了法先王、法後王外,陛下,還有新的路麼?”

    第五倫微微頷首。

    “是什麼?”桓譚頗為激動,第五倫真是那個異數麼?他朝第五倫作揖︰“敢情陛下指教!”

    第五倫卻三緘其口了,反而笑道︰“我與那位‘新夸易帝’相反,他華言無實,我卻先實而後華,此事言之過早,待予準備施行時,君山自知!”

    ……

    桓譚去後,碩大的殿內又只剩下第五倫。

    “唉。”

    那種空寂之感又襲上心頭,並非因為身為皇帝,高處不勝寒,而是思想上的寂寞。

    當今之世,第五倫能和王莽這個假穿越者產生一點點共鳴,因為王莽雖然找錯了方向,但起碼擁有理想。

    第五倫本以為與桓譚能夠談得來,但他還是小看時代的烙印了。

    桓譚以後會不會潛移默化發生轉變,第五倫尚不知曉,但若知道第五倫打算做的事,恐怕依然會視為驚世駭俗之舉,甚至覺得他比王莽還要瘋狂!

    “我要改造三世說,徹底將今不如古的臆想,毀掉!”

    但這不能只靠辯經,不能靠只一道行政命令,若著迷于此,那他與王莽何異?

    得靠實實際際的改變,就像水力器械一座座立于河流周邊,省時省力,最終讓人習以為常,甚至開始尋求更便捷的生產方式;亦如紙張、雕版在長安慢慢取代簡牘,讓知識不再局限于五經,不再被少數士家學閥壟斷。

    還得靠利用劃時代的傳播工具,培養一批如梁鴻那樣的新儒,與舊儒慢慢競爭,最終完全取代他們。

    這是要花幾十年,甚至一生才能完成的事。

    那樣,第五倫的所思所想,才能散播于世,也才能真切地讓世人相信一點︰

    “三代不在過去。”

    “三代,在未來!”

    若找不對方向,如王莽般再努力,也是一場空。

    但在此之前,第五倫得先解決他的敵人們。

    重新回到地圖前,碩大的天下,第五倫已佔據近半,魏國的版圖西起涼州河西四郡,東到幽州遼東半島,整個北方都染上他的顏色。

    但整個南方,依然被大大小小的帝王割據,西南有公孫成家,東南有劉秀……第五倫已經將劉秀稱帝後的政權,命名為“東漢”。

    第五倫依然視劉秀,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和障礙。

    第五倫很尊重這位對手,不吝給他極高的贊譽︰“劉秀或許真能讓天下回到文景、昭宣,讓世人重享幾十年安寧日子。”

    但依然逃不過歷史的周期律,往後的很長日子,甚至還不如漢……

    當然,這鐵律,第五倫自己的王朝也逃不脫。

    “但我,至少能帶著天下,跳過幾個循環,加速往前,多走幾步!”

    所以,這不僅是王朝族姓之爭,這亦是天下,未來走向何方之爭!

    “公孫述也好,劉秀也罷,再英明睿智,仍不過是車輪上的條幅,隨輪而動而不自知。”

    “但我……”

    第五倫發下了誓願,他和王莽的出發點一致,但方向卻截然相反,第五倫的目光,不會去看什麼三代堯舜、漢文孝宣,永遠只盯著他來的方向!

    目光炯炯。

    “我要指引這歷史車輪,找準正確的方位,向前!”

    ……

    ps︰第三卷完。

    第四卷是正文最後一卷,不會太少,坑都會填完,也不會太多,講到故事完整結束為止。

    時間線太長的後續內容,就放在第五卷的番外合集,番外應該還是免費。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新書》,方便以後閱讀新書第541章 倫秀(下)第三卷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新書第541章 倫秀(下)第三卷完並對新書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