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品吳掌櫃

第610章 大冰老爺(下)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陶人張 本章︰第610章 大冰老爺(下)

    這里再說說貢院,貢院是古代學子們鄉試、會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貢院最早始於唐朝,像江南貢院、北京貢院、定州貢院、川北道貢院(這個在四川閬中古城,這四處地方還有遺址的,有條件有時間有興趣的可以實地去感受一下古代的考試場地)這些以前都很出名,其中南京(古稱江寧)江南貢院作為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最為出名。貢院一般建在城內的東南方。大門正中懸掛有“貢院”的墨字匾,東西分別建有“明經取士”和“為國求賢”兩座牌坊。進大門後則是龍門,門內建有明遠樓,居高臨下,可以監察舉子及眾人的行動。明遠樓的兩側就是號舍,就是舉子考試的地方,一般有數千間至上萬間。號舍都是各自獨立的,按《千字文》編號,比如“地一號”,即“地”字排的第一間號舍。每間號舍外牆高八尺,門牆高六尺、寬三尺、深四尺,空間很是狹窄,大概一頂轎子大。而且沒有門,是敞開的。號舍內,磚牆東西兩面,離地一尺多及二尺多處各砌有磚托,以承木板。板可抽動,白天以下板為凳,上板為桌答卷;夜間將上板安入下層,合而為床以臥。每號舍容納一人,考生坐臥、飲食、答卷均在其中。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可以防止應考生私相傳授作弊,二來也便于維持考場秩序。

    貢院明遠樓北面為至公堂,這里是外簾官辦公場所。外簾官是指受卷、彌封、謄錄、對讀等官;主考官、同考官則被稱為內簾官。內簾、外簾各司其職,按照規定,一旦貢院封了門,內外官員相互之間不得交結,以防奸弊。至公堂兩側為監臨、提調、監試各堂,為外簾官的住所。另外還有受卷所、彌封所、謄錄所、對讀所等。至公堂北為內、外簾門。內簾門北為聚奎堂,為主考官及同考官評定試卷的場所。

    開考前考官提前數天先入闈貢院,然後鎖院,即考官一直住在貢院,直到考試完全結束,且禁止閑雜人員出入,考官與外界的聯系就此中斷。同考官是分房閱卷,事先已經按《五經》安排了若干房間,由主考官抽簽決定哪個同考官在哪一間房。

    八月初八,鄉試開始前兩天,受卷、彌封、謄錄、對讀官員齊集至公堂,一齊戳印坐號,即將考生姓名編號,排定號舍坐次。排號前,先有意將號戳弄亂,由書吏隨手檢印,于試卷及號簿同時用印,分號舍編排坐號。

    考試前一天,八月初九寅時(清晨三點到五點),考生提著裝有各種用品的考籃趕到貢院,點名(這一項可能就會花上不短的時間,江南貢院每次參加考試就是幾萬人,黑壓壓的全是大腦袋,全場鬧哄哄的,就可想而知當時的難度了)、檢查、搜身後,按號進入各自的號舍,然後貢院大門關上。考生吃、喝、睡都在號舍,考試結束前不得離開。考生如果要方便,只能去號舍盡頭的糞號,且不能說話,只能舉牌子來表示。牌子的兩面都有字,一面寫著“入靜”,另一面寫著“出恭”,古人是不是很𣱣�br />
    八月初十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一到,書吏準時發放試題(這個考試時間是相當充裕了,前後有20個小時,抄題也足夠了),考生可以睡覺,也可以開始挑燈答卷。有考生事先將五經四書寫在內衣上,趁夜色脫衣下來查看。考試時間到當天戌時(晚七點到九點)止。因為有考生會提前交卷,又分午前、午後、傍晚三次開門放牌。

    八月初十上午,陸續有考生開始交卷。閱卷官員中的一干外簾官便要開始忙碌。考試結束後,受卷官先收集每場試卷,在卷面蓋上自己的印章,表示此卷為本人所經手,然後以每十卷為一封,送彌封所糊名。彌封官收到試卷後,立即在考卷背面的右上角糊名並加蓋印章,卷面用浮簽寫上考生的編號,再轉送謄錄所。謄錄所的謄錄生開始用朱筆抄卷,錄出一個副本,稱為“朱卷”,而考生原卷用黑墨書寫,稱為“墨卷”。謄錄完畢,謄錄生在朱、墨兩本卷子上簽上自己的官餃、姓名,戳上印章,再送對讀所校對。對讀官如果發現有出入,則用赭色筆改正。對讀完畢,對讀官在試卷上具名戳印,然後將朱卷、墨卷一起交收掌官。收掌官負責保管墨卷,朱卷則分包分批送提調堂,經監臨官蓋印後送入內簾。一切正常,外簾程式遂告結束。

    謄錄所的謄錄生開始用朱筆抄卷,錄出一個副本,稱為“朱卷”,而考生原卷用黑墨書寫,稱為“墨卷”。謄錄完畢,謄錄生在朱、墨兩本卷子上簽上自己的官餃、姓名,戳上印章,再送對讀所校對。對讀官如果發現有出入,則用赭色筆改正。對讀完畢,對讀官在試卷上具名戳印,然後將朱卷、墨卷一起交收掌官。收掌官負責保管墨卷,朱卷則分包分批送提調堂,經監臨官蓋印後送入內簾。一切正常,外簾程式遂告結束。

    朱卷進入內簾後,先由內簾收掌官分成若干束,由副主考官宋之繩抽簽決定將哪一束試卷分給哪一房同考官批閱。這一套閱卷過程相當程序規範,由此就有很大的偶然性。按照規定,各房同考官對試卷是沒有決定權的,他們只能將他們認為好的卷子圈出來,推薦給正、副主考官,稱為“薦卷”,俗稱“出房”。對于特別出色的試卷,同考官會特別推薦,稱為“高薦”。那些沒有得到同考官推薦的卷子則被稱為“落卷”,同考官必須在這些落卷上也寫上批語,說明不予推薦的理由。為了防止佳作被棄,主考官有權在落卷中搜尋好的試卷,稱為“搜落卷”。不過因為試卷眾多,正、副主考搜落卷只是個形式,他們一般會集中精力在同考官的薦卷上,再按比例選取考中者。

    寫榜這一天(類似于現在公布考試成績),也是大比之年最熱鬧的喜慶日子。一大早,貢院外便擠滿了打听消息和看熱鬧的人。應試的士子本人一般都不去,派僕人去听,沒有僕人的,就送幾個錢給下榻旅店的伙計,叫他們去听。僕人和伙計得信後再來報告。這一方面固然是想擺擺士子的架子,更重要的是怕經受不了驟喜或驟悲的巨大刺激,在大庭廣眾中出乖現丑,比如《儒林外史》中的範進當時就受不了那麼大的刺激一口痰卡在喉嚨里面得了失心瘋,還是他岳父幾巴掌扇回來的,當時一個鄰居就說的很搞笑---‘胡老爺(範進岳父姓胡,是個殺豬的)方才這個嘴巴打的親切,少頃範老爺洗臉,還要洗下半盆豬油來’。貢院內大門有一隊樂工,備齊鑼鼓嗩吶。至公堂大廳里,寫榜人每寫出一個名字,立即便有人一聲接一聲地遞了出來,樂工便馬上敲響鑼鼓,吹起嗩吶,以示祝賀。名字傳到外面,人群中即刻響起一陣鼓掌歡呼,僕人或伙計便飛馬奔向旅店報信領賞,用不著第二天張榜,新舉人的名字便已傳開了。

    鄉試和會試一樣,榜上的名字都是從最後一名寫起的。越寫到後來,中式的名次就越在前面,故寫榜的和圍觀的興致也越大。貢院外也是這樣。雖然天已黑,又冷,看熱鬧的不但不減少,反倒越來越多了。到最後轅門外往往都掛起了很多盞燈籠連結而成的燈鏈,把貢院外大坪照得如同白晝。賣各種吃食的小販也從四面八方涌到這里來,一邊看熱鬧,一邊也賺幾個錢。

    到最後五人,也就是本次考試的前五名公布之前,差役往往會搬出十幾對大紅蠟燭,都把它點燃了,又捧出幾十掛萬字號鞭炮。樂工們從貢院大門邊撤回大廳外坪里,至公堂廂房里走出五名形貌丑陋的人來。他們被化裝成大頭凸額、眼深頷長的怪樣子,臉上一律涂滿朱砂,掛上滿口紅胡須,頭上戴著烏紗帽,身穿紫紅袍。這是舞台上的魁星裝扮,最熱鬧最好看的鬧五魁就要開始了。

    這是一個相沿了幾百年的舊習。明代科舉分五經取士,每經以第一名為經魁,每科第一名至第五名必須是一經的經魁。後來五經取士的制度廢除了,但鄉試中仍習慣把前五名稱為五魁。從第五名寫起,最後一名則為今科鄉試的榜頭,即為解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制度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解元名字現出後,鞭炮齊鳴,鼓樂喧天,五魁在大廳里翻滾跳躍,這就是鬧五魁。就在五魁歡鬧之中,金榜被鄭重張貼于貢院大門外。本科鄉試到此,便以最熱鬧的形式結束了。

    鄉試、會試、殿試的排名從高到低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對于那些沒中舉的怎麼辦?放心,這里就出現了貢生、監生。貢生制度始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它源于宋代以前的貢士制度,即由基層府、州、縣學,從未中舉的生員中按規定名額挑選一些優秀者貢獻給皇帝,但寒門子弟的機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個不用說大家都能理解,其實就是用來給那些有權有勢有錢的貴族走後門的,商人在古代並不受人待見,畢竟‘士農工商’它排在最後面,所以光有錢是不行的。《禮記》中有“諸侯歲獻貢士于天子”之說。貢生被送人京師國子監學習深造,肄業後由吏部派任知縣、縣丞、教諭等官職,因而入國子監的貢生又稱監生,貢生也能被吏部直接選官。這種制度,擴大了由進士、舉人進升仕途的範圍,增大了朝廷選拔人才的範圍。明、清兩代沿用了這一制度,而且把它更加完善、詳盡。

    明代有四種貢生,即“歲貢”,由府、州、縣學每年或每二年選送l∼2名;“選貢”,由府、州、縣學每3年或5年選拔1名;“恩貢”,由朝廷特開恩典而選入;“納貢”,由富家交納一定資財而選人。

    清代有六種貢生︰“歲貢”、“恩貢”同明代;“優貢”相當于明代的選貢;“例貢”相當于明代的納貢。另有“拔貢”和“副貢”,“拔貢”從各直省科試的一、二等生員中選拔,雍正時每六年選拔一次,乾隆七年改為每十二年選拔一次。“副貢”每三年選拔一次,即從每屆鄉試取得副榜(即鄉試擴錄者)者中挑選,副榜不能參加會試,但可直接增附為“副貢”,既可被挑選為官,又可人國子監。

    監生是明清時期人國子監讀書者的統稱。早在唐元和二年(807年),朝廷置東都監生100名,此為監生之稱的起源。明代設國子監,在全國生員中選取貢生人監深造,會試舉人不第者,可人國子監,稱為“舉監”。生員選人監者為“貢監”。立了功或殉職的官員,子弟經朝廷準人監的為“蔭監”,捐資一定數額也可入監學習,稱為“例監”。例監始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

    清代監生有恩監、蔭監、優監、例監。優監不同于優貢,優貢是在廩生、增生中選拔,優監是在附生中選拔。恩監是指對先聖先賢之後裔恩準入監者,或由漢軍八旗文官子弟恩準入監。蔭監分恩蔭和難蔭。恩蔭是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按例可特準一子入國子監就讀。難蔭,專指品官因公殉難,封蔭其子人國子監讀書者。

    入國子監讀書,也是人生轉折的一件大事,只要能認真苦讀,按期肄業,就可以被挑選做官,所以成為監生也是值得祝賀的事。平遙科舉博物館第二展室外屋檐下,懸一匾額,上書“闢雍升俊”,是清嘉慶年間,平遙儒生韓家驃被選拔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時,親友們為祝賀他步人仕途,贈送匾額,匾額特請乾隆甲寅恩科舉人冀蘭泰題寫。冀蘭泰是平遙城內人,字畹亭,號芸田。嘉慶六年(1801年)吏部大挑考試成績為一等,分發陝西,歷任清澗、興平、鳳翔、三水、山陽等縣縣丞,後授韓城知縣,後因政績卓著,升漢中府定遠廳同知,道光六年(1826年)因平息回族人叛亂,調任哈拉玉爾滾糧台,又兼任新疆庫車糧台,時達7年之久,平叛後以功勛擢升浙江台州府知府。

    (閑話就說到這里,希望大家對于過于那些延續了上千年的古代考試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似乎和標題有點詞不達意,其實沒關系,大家能真正的學到點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多看歷史小說,你會發現自己比別人聰明那麼一丟丟,下一期推薦書目我會把這些東西的出處告訴大家。)

    (m.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極品吳掌櫃》,方便以後閱讀極品吳掌櫃第610章 大冰老爺(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極品吳掌櫃第610章 大冰老爺(下)並對極品吳掌櫃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