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當時民國的一石,就是六十公斤,而就算是到了建國之後的時期,人均每月口糧也就三十到五十斤左右而已。
看看當年計劃經濟糧票時代的規定就可以知道,當時的規定是這樣的︰特殊重體力勞動者︰四十五至五十五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五十斤;重體力勞動者︰三十五至四十四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四十斤;輕體力勞動者︰二十六至三十四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三十二斤;機關、團體工作人員、公私營企業職員、店員和其他腦力勞動者︰二十四至二十九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二十八斤。
也就是說,一石大米,足可以供一個人兩到三個月飽腹之用了,而一升汽油的價格竟然與一石大米的價格差不多,可見汽油在當時的價值了。
由此可以得知,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亞洲地區,由于當時實力最大的兩個國家中國和日本,都無法保證自己軍隊所需汽油的自給自足。
所以在那段特殊時間里面,中日兩國供養汽車、摩托車等當時最先進的交通工具所耗費的資源,是遠遠大于供養騎兵所耗費的資源的。
這就是傳統農業大國向工業化現代國家轉變的陣痛時期,明明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交通工具,但是看看後世的一些抗日戰爭時期影視記錄,就算是號稱經歷過明治維新,邁入世界強國之列的日本,其軍隊平日的行進,還是以跑步為主,是活脫脫的步兵為王,只有需要前往的地區太過遙遠,才會動用汽車運輸軍隊,摩托車沿途巡查保護的。
而中國就更不用說了,看看諸多戰爭紀錄片,就算是到了建國後的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軍隊行進還是基本靠跑步,只有運輸後勤給養才會偶爾動用汽車的。
騎兵在亞洲這片土地上,可謂是源遠流長,但是由于熱武器的制作和應用與西方文明地區差異太多,胸甲騎兵還真的沒有出現過在亞洲地區內。
而馬鐵現在向我和張苞所說的胸甲騎兵,乃是我之前和諸葛老大數次探討所推敲出來的,由于要對抗的武器不是後世那種瞄準有點差的火槍,而是刀槍劍戟這些冷武器和弓箭這等遠程武器。
所以自然不能完全放棄四肢的防御,但是考慮到馬上作戰的特點,對于四肢的防御也有所側重,具體來說,就是上肢為主要防御區域,都是披鋼甲,下肢的鋼甲防御知道大腿部位,膝蓋一下則用皮甲保護。
這樣做的目的,乃是針對騎兵的天敵——弓箭,因為弓箭對騎兵殺傷的有效方式是拋射,膝蓋以下就是弓箭拋射的攻擊盲區,自然不用浪費鋼甲去防御,只此一項,鋼甲用料就節省了起碼五分之一,重量也同步減少了。
也是同樣出于防御弓箭拋射的考慮,胸甲騎兵的頭部防御,自然不能套用後世的頂盔樣式,只能采用後世不少影視、游戲作品里面中世紀騎士的頭盔樣式,來個全盔了。
至于胸甲騎兵名字的來由,只在人體前面胸部位置披甲防御,綜合考慮過這支胸甲騎兵作戰方式乃是沖鋒,大多數的敵人都是在前方,所面對的攻擊自然也是人體前面了。
故此我和諸葛老大當時商議的結果也是保留這個胸甲位置,但是考慮到騎兵沖鋒戰陣,一旦未能完全沖破,定會遺留少部分人馬陷在敵人陣中,所以背部的防御也不能完全放棄,不然就會成為致命弱點,一旦限于敵陣,就會淪為魚腩部隊,任人魚肉了。
最後我和諸葛老大的研究結論就是,騎兵前半身胸腹披鋼甲,內穿一件皮甲,反正人體如果光著鋼甲也會損傷皮肉,本來就要有皮甲作內襯的,背部就由這層皮甲保護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co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