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始祖孔子既然也是這麼一個好食之徒,那麼以儒家思想為脈絡的華夏文明,自然也是徹底貫徹了這個愛好。
所以華夏歷史上記載的各種人和事,都脫不開“食”這樣東西,就連古老的半歷史半神話傳說記載的《山海經》,也被後人調笑為古代中國華夏人的食譜。
文如周公,有一飯三吐哺的傳說,武如廉頗,有一飯三遺矢的傳說,古如姜太公,有渭水邊直鉤釣魚,無魚上鉤,三餐不繼以致被妻子埋怨的傳說,近如太祖當年喜吃紅燒肉,甚至在記者面前坦然承認的趣聞。
故此無論古今中外,愚智賢不肖之人,只要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會追尋自己認為最美味的食物。
只是每個人對美味的認同都不一樣,最普遍的就是北人喜牛羊,南人喜雞肉,這是由于地域不同,獲取這些食物的難易程度不一而養成的習慣。
除去這種地域差異形成的食物習慣後,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食物愛好也是天差地異的,譬如有人喜吃魚生,就算明明知道是劇毒之物,吃了有機會就此一命嗚呼也要冒死嘗試,著名的天下第一鮮——河豚肉就是明證,每年都有人為了品嘗河豚的鮮美而喪命,但是霓虹國那邊為了吃河豚,還特地搞出了培訓班,有處理河豚準許證的才能買河豚和烹飪河豚。
不過就算如此,霓虹國那邊吃河豚依然有可能會發生意外,導致命歸黃泉,而華夏這邊的話,歷來全國都有河豚天下第一鮮的記載。
古代為了一嘗這河豚肉的美味,也有不少人命喪當場,而河豚的毒素,存在于其內髒如肝腎等,高溫也不能消除,所以後世的華夏,就將河豚這種食材徹底摒棄出正常市場。
因此華夏後世的正經餐廳飯館,是沒有河豚這種食材的,只有在一些偏遠地方或是小鄉村,還是有一些老店老師傅,為了滿足一些熟客“拼將一死食河豚”的願望,私下偷偷做河豚這種菜肴。
雖然後來到了2016年,華夏解禁了河豚食用,但其實也只是解禁了兩個品種的河豚(河豚並不是具體一種魚,而是一個品類來的。),那就是中國最常用的暗紋東方 (目河豚,又稱巴魚),和日本最常用的紅鰭東方 (虎河豚)了。
這是由于研究發現,河豚的毒性來自于其在天然環境中食用的一種藻類,這種藻類的毒素進入河豚體內,富集于其內髒(肝腎、卵巢等),如果處理河豚的時候,不慎割破了這些部位,毒素就會污染河豚肉,一旦食用了這種被毒素污染的河豚肉,就會很容易致命。
研究表明,河豚毒是一種強烈的神經毒素,它的毒性相當于劇毒藥品氰化鈉的1250倍,只需要048毫克就能致人死命。
而除了河豚這種傳說是天下第一鮮的食物,普通人群中的食物愛好也是千奇百怪,匪夷所思,令人無法理解的。
例如有人喜歡吃雞屁股這種令人很容易聯想到黃白之物的東西,對很多人認為是臭味的味道,喜歡吃的人會認為是一種獨特的香味,或許這個與喜歡吃榴蓮的人認為榴蓮香飄萬里,不喜歡吃榴蓮的人認為榴蓮惡臭難聞是一樣的道理。
有人則會喜歡吃與雞屁股相反位置的部位——雞頭,尋常人都認為雞頭肉少味怪,而且眼楮吃上去的感覺令人惡心,但是喜歡吃的人卻認為雞頭肉少易入味,是上好的下酒菜,而且雞頭的皮特別滑,而雞眼楮咬上去有汁液濺出,反而是一種奇妙的口感,估計與吃牛眼楮的口感一樣(不過筆者就敬謝不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