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三國之龍套覓封侯

第四百零六章 明朝亡于財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坐看閑花 本章︰第四百零六章 明朝亡于財

    正是由于政治和商業天然地那麼親近,自古以來才有這麼多的官商勾結,而這種勾結日益嚴重的話,漸漸就會官員經商,商人為官,引得吏治急速。

    因為官商不分,做官的慢慢會將為官一任作為生意來做,清朝普遍盛傳的“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是說明了這個問題。

    清朝知府,大多都是行賄而得,投入了成本,自然要在任期內想盡辦法收回成本並賺取利潤了,那麼搜刮就變成本能了,最終自是貪官污吏多,清官能吏少了。

    雖然“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用來形容官吏搜刮厲害,已經與原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就算為官再是清廉,來錢的地方多的是,為官三年怎麼也會有十萬兩進賬大相徑庭。

    但是也充分說明了清朝末期吏治敗壞的程度了,這種說話已經是民眾共識了,而《鐵齒鋼牙紀曉嵐》里面紀曉嵐與和的對話,紀曉嵐說代代有清官,宋有包拯、明有海瑞、康熙朝有施公,和可曾慚愧。

    和就直問紀曉嵐,既然代代有清官,那麼究竟是清官多還是貪官多,紀曉嵐如遭霜打,懨懨說道清官如鳳毛麟角,貪官如恆河沙數。

    雖則此是戲劇之言,但所謂“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戲劇里面一個代表清廉的正面人物也如此說法,足以佐證清朝時候的吏治敗壞程度。

    若然說清朝官商勾結盛行,吏治敗壞引致朝局衰落,但是被官商勾結這種事情坑得最慘的卻不是清朝,而是明朝。

    明朝滅亡的最大原因就是財政不夠支出,一句話概括就是沒錢了,其根子是出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萬般皆好,唯獨有一個缺點,就是喜歡獨斷獨行,不太听人勸。

    朱元璋由于早年經歷,深感元朝賦稅之重,以致民不聊生,食不果腹,于是立國後大幅減少稅率,定農稅為十分之一(有些人說是三十分之一,其實是對三什稅一的理解錯誤,明朝將土地產量為十份,然後三七開,佃農得七份,向地主交三份為田租,地主再向國家上交一份稅賦,即地主納稅百分之三十,土地稅率仍為十分之一。)。

    而商業稅率,由于元末百業荒廢,整個社會商業幾乎等于沒有,朱元璋為刺激商業,加上其對商業並沒什麼了解,就大筆一揮,定商業稅率為三十分之一,還定了不少免稅的條文。

    所以整個明朝都是依靠農稅維持財政收入的,後世有人研究,明朝的財政收入里面,農稅大概佔75,鹽稅大概佔10,剩下的皇莊收入亂七八糟的大概佔5,商稅只佔10左右。

    這在後世稍有知識的人眼里,都是不可思議的,而就算如此低的商業稅率,最後也由于官商勾結,導致偷稅漏稅奇多,明朝人口過億,工商雜稅收加起來一年就征收三百多萬兩白銀,而對比宋朝,神宗熙寧年間賦稅總收入7070萬貫(一貫銅錢約值銀一兩),農業稅以外的工商市舶等雜稅為4911萬貫,佔70%,明朝征的商稅可以說是約等于無了。

    後來明朝皇帝發現其中弊端,想要加征商稅,卻被早已成為各種商業幕後的掌控者——文臣們反對,言其“與民爭利”,經常是在廷議上否決皇帝加征商稅的提議。

    明朝皇帝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只能繞過文臣,讓只忠于皇室的太監們下去征稅,而文臣對皇帝委派太監的做法沒法插手,就想出了一個主意,就是通過當地的讀書人煽動民眾暴力抗稅,與皇帝派下來的太監死磕。

    而這就是張溥所寫的《五人墓碑記》所處的歷史背景了,其實正是朝爭波及下來的野爭,最後關系的就是“東林黨”等君子們的錢袋子。

    。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命運三國之龍套覓封侯》,方便以後閱讀命運三國之龍套覓封侯第四百零六章 明朝亡于財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命運三國之龍套覓封侯第四百零六章 明朝亡于財並對命運三國之龍套覓封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