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倒是知道這兩段文字,不過沒有什麼感覺,如今再看這兩段文字,突然感覺好像可以聯系起來看啊,果然《詩經•小雅•鶴鳴》中“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說的十分正確,道家經典和兵家經典在某些方面還真的是可以互為印證的。
關于“水”的這兩段話,是不是可以理解為,《道德經》說的乃是水未發之時的儲勢,《孫子兵法》說的乃是水發動之時的情形。
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句話,是不是又與《孫子兵法》中“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這兩句話互通,說的乃是水儲勢之時,一副與人無害的樣子,又在沒有人發現的地方儲勢,所以一旦發動,就自然是“難知如陰,動如雷霆。”了。
關于“勢”,我又聯想到道家宗師、道教重要教派武當派的創始人——張三豐,相傳尤其所創的太極拳,深諳太極陰陽之理,詮釋陰陽互相轉化之道,尤擅“以柔克剛”。
但是後世所傳之太極拳,只見慢、柔之態,全是“陰”之一面,獨缺“陽”之一面,顯然並不符合“太極”之名,倒不如叫“九陰拳經”還名副其實。
故此後世有人大膽假設,太極拳估計應該分為練法和打法,練法就是後世人們晨運時候在公園揮舞的那套拳法,盡顯陰柔之姿,而打法估計由于現實種種原因(武術式微、傳授保密等)失傳了,按理來說,打法應該是一種陽剛之極的發力方法,如此練法加打法,才符合“太極拳”這個名字啊。
而從《道德經》和《孫子兵法》關于“水”、“勢”等的描述,我不由大膽假設,或許太極拳中的練法和打法,兩者可能根本就是合一的,沒有明顯的區分。
太極拳說白了就是儲勢和發勢的方法,原理就如同弓箭一樣,所謂的練法就是將人體鍛煉成弓臂和弓弦的方法,所以才有柔、慢的體現,目的就是在不傷及人體的情況下將人體盡量柔軟化。
實戰中的太極拳,應該是將人體這張弓拉滿,然後配合特別的發力方法將人的手化為弓箭發射出去打傷或擊殺敵人,至于拉滿弓的過程,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自然也可以借用外力,所以才有了傳說中別人打太極宗師一拳,太極宗師能夠立刻還以更重的一拳。
這明顯就是別人打來的一拳,經過太極宗師柔韌的身體變為自身的力量,令到太極宗師的拳頭能夠更快地打出,使得敵方無從躲閃的描述。
而這種發力方法,估計由于如果身體沒有鍛煉到位,很容易損傷自己的身體,也由于能夠運用全身之力,極易失手打死人,所以這種發力的方法可能不記于文字,只憑口述傳授,就是師父覺得你的功夫夠了,或者是心性修養夠了,才會傳授給你。
只是歷史上種種案例說明,這樣的傳授方法,遲早是會出問題的,因為沒有文字記載,口述耳聞總有錯漏,加上傳授之人難保意外,萬一沒有傳授出去就死了,就又少了一個傳授之人。
而且在古代那種交通、通訊極不發達的社會,流派里面很難知道哪個傳授者出了意外,就是說流派首領也不知道傳授之人還剩多少,一個不小心,傳授之人只剩一個也是全不知情的。
再加上清末民初及之後那麼多戰亂,太極拳的這種發力方法失傳了也是毫不出奇的了,而鍛煉方法,估計由于流傳甚廣,只要是個門徒都多少有點傳授,故此才流傳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