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三國之龍套覓封侯

第二百四十九章 三晉的愛恨情仇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坐看閑花 本章︰第二百四十九章 三晉的愛恨情仇

    事已至此,諸葛老大在收到費傳回來的這個信息後,就與我探討,此事已經成功了三分之一,剩下的難點就只有兩個了,一是費如何用手上掌握的資料,取信于孫權,二是孫權及其找來相商的心腹大臣,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僅憑費說出的只言片語,就推斷出整個計劃的原貌及其背後的種種考慮,從而得出與大漢及東吳兩者都有利的選擇。

    畢竟後世所謂的“三國鼎足而立,唯曹魏獨強,蜀漢與東吳合力尚且難支,何況獨力乎?”這種論述,是經過後世許多人花費不少時間及精力,對三國整個歷史情況有了詳盡的了解後,才得出的這種後世當時人人俱知道的結論。

    但是生于三國這個時代的人,其實大多沒有這種看穿整個時代的眼光,頂多只有這個時代最優秀的那一批人,才有蜀漢與東吳互為唇齒之依,一方若亡,另一方必為曹魏所趁的想法。

    只是這種想法,頗有秦滅六國時的光境,戰國末期,秦國強勢盡顯,六國逐漸勢弱,而當此之時,天下唯有趙國一國,憑其精銳騎兵及戰國四名將其中的“廉頗、李牧”,獨力阻擋著秦國東進之路,使得秦趙成為了世仇,雙方皆欲將對方除之而後快。

    秦趙雙方屢屢血戰,單單為了迅速滅掉趙國這塊擋路巨石,秦國不少次都是傾其全國之力攻打趙國的,趙國可謂成為了六國中的最佳肉盾,一個國家,就分擔了秦國一半到七成的傷害。

    而這個時候,六國的其他五個國家,可謂是各種作死了,首先是與趙國同出一源的魏國和韓國,趙國、魏國和韓國,都是從春秋五霸中的晉國分裂出來的,故此史稱“三晉”。

    魏國和韓國,在從三晉分裂出來後,都是遠遠強大于趙國的,魏國還一度稱霸于群雄之間,早年打得秦國沒有還手之力,強佔了秦國河西大片土地。

    如此才有秦孝公為了雪恥,盯著宗室和舊部的壓力,力行變法,甘願將全國大權交予商鞅,任商鞅在秦國上下“折騰”,足足“折騰”了十八年,將秦國活生生從“弱秦”變成了一個“虎狼之秦”。

    而生生將秦國逼得行“斷臂求生”之事的魏國,後來竟慢慢沒了聲息,從一代霸主變成了秦國的“補血包”,隔三差五就來割去數個城池。

    與魏國同為難兄難弟的韓國,也是差不多的經歷,一番折騰,漸漸在戰國中沒了聲息,從“勁韓”淪落為“弱韓”,反而當年三分晉國中最弱的趙國,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名將、賢臣、明君不斷,逐漸從三晉中最弱的那個變為了三晉中的老大哥,魏國和韓國還要仰其鼻息,非但如此,趙國還慢慢成為了時代最強音之一,竟與秦、齊、楚等三強相提並論。

    魏國與韓國歷經這些高低起跌,加上三晉之間其實也有互相算計,希望三晉歸一,搖身一變再成為那個“秦晉之好”中,與秦國平起平坐,甚至穩壓秦國一頭的強大晉國。

    出于這些心理,魏國和韓國竟對秦趙之間的連場血戰,總是冷眼旁觀,就算是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國大軍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國瀕臨滅亡的時候,魏國也是獨善其身,始終不肯發兵救趙。

    最後還是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不顧魏國君主的反對,私下盜竊虎符,領軍與其他國家的援軍聯合起來,一起擊退了秦國大軍,成功保全了趙國,這就是有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典故。

    而韓國在這次救援趙國的戰爭中,也表現得極為差劣,明明是最近趙國的國家,軍隊都一直觀望,直到遠方的楚國春申君帶著楚軍殺到,魏軍也在信陵君的帶領後來到,韓軍這才出動,跟隨列國聯軍搖旗吶喊了一番。

    。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命運三國之龍套覓封侯》,方便以後閱讀命運三國之龍套覓封侯第二百四十九章 三晉的愛恨情仇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命運三國之龍套覓封侯第二百四十九章 三晉的愛恨情仇並對命運三國之龍套覓封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