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再加上與東吳的密約能夠簽訂,那麼東吳假意接收青徐二州後再讓渡給大漢,大漢就能憑借這些關系迅速控制這兩州,屆時就不容東吳出爾反爾了。
而一旦幽州、青州、徐州此三州傾向大漢,曹魏剩下的就只有並州、冀州、兗州、豫州四地,而且這四地還都處于大漢勢力包夾之中,腹背受敵,難以防御。
況且這四地之中,兗州和豫州都是地域狹小之州,不足以供養大軍,而並州、冀州兩地,乃是曹操擊敗袁紹,從袁氏手中奪得的,而當年曹操攻略兩地,頗有殺戮,曹魏鼎盛之時自無大礙,但是曹魏一旦勢危,這兩地中出現興兵投漢反曹之人,亦並不出奇。
加上在大漢赫赫有名的關羽、趙雲兩人,關羽乃是並州人士,趙雲卻是冀州之人,這兩人俱在大漢身居高位,雖然關羽經已離世,但亦有後人關興身居大漢要職,家族在大漢依然榮寵不衰,依漢代的鄉土觀念,有此鄉黨在大漢,加上並州、冀州並不是曹魏的基本盤,那麼大漢在並州、冀州兩地,可操作的地方就多了。
最後算來,曹魏就只有兗州和豫州難以下手了,但是經諸葛老大再三推敲,豫州也不是完全無法插手的,因為劉備先主當年,可是被封為豫州牧的,以此為名頭,也應該可以動搖不少豫州內的官吏的了。
如此一來,曹魏方面就只有兗州一地,可算是針插不動、水潑不進的了,因為此是曹操當年發家之地,經營數十年,是曹魏方面基本盤中的基本盤了。
說來說去,此次北伐大勝,還真是開啟了大漢滾雪球的軌跡,收復關中及遷都長安,頓時讓天下側目,許多還心懷大漢的人,當即開始心中活泛起來,如果一旦大漢再收復洛陽,那麼真的會大大動搖曹魏的統治了,屆時天下大勢滾滾而來,再現漢光武帝劉秀“兩年之間先取長安,再下洛陽,稱帝定國號為‘漢’,擁兵百萬而取天下。”的形勢也是極有可能的。
如果像歷史上的蜀漢一樣,用八年時間北伐都對曹魏毫無影響,待最後一批還心懷大漢的人全都逝去,那麼就算蜀漢再出一個如諸葛老大一樣,甚至更勝諸葛老大的神人,也只能一點點硬拼曹魏,用一場場硬仗完成對曹魏的攻滅。
如此一來,就算最後將曹魏攻滅,也必然是曠日持久、生靈涂炭,就如常言的那句“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說話一樣,使己方力量大大損失,到時萬一便宜了在旁冷眼觀望的東吳,那就真的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了。
而這個可能性,也是諸葛老大相信東吳方面會同意與大漢簽訂密約的一大理由,畢竟這種三方角力爭勝的局面,力弱者旁觀力強的兩方爭奪,待其一死一傷方才施施然登場以謀奪自己最大的利益,這正是古人記載的“卞莊子刺虎”及“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中的智慧。
只要東吳君臣稍有政治頭腦,在自己退路基本確定的情況下,自然會選取這條旁觀大漢和曹魏相爭的道路,若大漢鯨吞曹魏成功,則趁大漢穩定天下之時,抽身退往夷州。
若大漢與曹魏爭斗以致兩敗俱傷,則東吳自然不會如此輕易離開中原,屆時東吳將會如何行動,那就耐人尋味了,故此諸葛老大如今之布局,就是為了不讓東吳有機可趁而作出的了。
所以說諸葛老大的戰略眼光還真的是一如既往的獨到,與當年在南陽茅廬中向劉備先主作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之時,可謂完全沒有退步了。
。